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如何化难为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兴趣——是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化难为易的一条基本途径。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在初中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列举一些有趣的式子,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串”——是化难为易的重要保证
所谓“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具体知识目标,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模型,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有创造地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一种教学策略。设计恰时恰点、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模型,发展开拓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九年级习题课上对一道实际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某校18个教学班,每班的学生数都是40人,为了解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情况,学校打算做一次抽样调查,如果要确保全校抽取出来的学生中至少有10人在同一班級,那么全校最少需抽取多少名学生?
为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我们先建立并研究下面从口袋中摸球的数学游戏:在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小球各2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现要确保从口袋中随机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把上述问题简单化:(1)我们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即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2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假若从袋中随机摸出3个小球,它们的颜色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其中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只需再从袋中摸出1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2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4。(2)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3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1)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3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2=7。(3)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4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2)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是确保至少有4个小球同色,即最少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3=10……(10)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9)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10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10-1)=28。
三、手操作——化理论为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才会更加相信知识的正确性,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的运用方式,将知识记得更加准确扎实。因此,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模型或实物动手操作,寻找角、边之间的等量关系及其它特征,使抽象枯燥的问题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在讲等腰三角形、圆的对称性及其性质时,我总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观察性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努力揭示数学本质,探究数学规律,使理性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课堂的气氛和效率大大提高。
四、解——是化难为易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已知(如右图)AM是△ABC的中线,任作一直线分别与AB、AM、AC相交于P、N、Q,如右图,求证:AB/AP+AC/AQ=2AM/AN(i)。
分析:求证结论比较复杂,难以直接判断这个等式成立,但由分数有关知识易知,要证(i)边的两个分数之和恰是右边的那个分数,应先将左边的两个分数通分相加,再将所得结果与右边的分数比较,为此,我们假设AB/AP=X/AN ①AC/AQ=Y/AN。②其中X和Y是特定的未知线段,将①②两式相加得:AB/AP+AC/AQ=X+Y/AN(ii)比较(i)和(ii)可知两个等式都成立,只需要X+Y=2AM。③由此可知,若能在已知图形中找出线段X和Y,使他们同时满足等式①②③,则等式(ⅰ)成立就毫无疑义了,所以原命题可以分解成两个“小问题”来处理。在已知图形中,求满足式(i)的线段X,师问:怎样做辅助线找到与(i)有关的成比例线段呢?学生回答:过B点作BD//PQ交AM的延长线于D(打教片),找学生说出比例式,则AD就是满足等式(i)的线段X,即X=AD。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已知图形中找出满足等式(ii)的线段Y,有的学生积极发言:过C点作CE//PQ交AM于E,则AE就是满足等式(ii)的线段Y,即Y=AE,这样只要再证出X+Y=2AM,学生容易证明△BDM≌△CEM,所以DM=EM,从而有X+Y=AD+ED=2(AE+EM)=2AM,这样原命题的证明是不难完成的。
线段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和概括性,为使问题进一步简化创造了条件,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求复杂难解的数学问题时,“分解”确是化难为易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是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化难为易的一条基本途径。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在初中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列举一些有趣的式子,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串”——是化难为易的重要保证
所谓“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具体知识目标,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模型,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有创造地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一种教学策略。设计恰时恰点、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模型,发展开拓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九年级习题课上对一道实际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某校18个教学班,每班的学生数都是40人,为了解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情况,学校打算做一次抽样调查,如果要确保全校抽取出来的学生中至少有10人在同一班級,那么全校最少需抽取多少名学生?
为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我们先建立并研究下面从口袋中摸球的数学游戏:在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小球各2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现要确保从口袋中随机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把上述问题简单化:(1)我们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即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2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假若从袋中随机摸出3个小球,它们的颜色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其中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只需再从袋中摸出1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2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4。(2)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3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1)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3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2=7。(3)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4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2)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是确保至少有4个小球同色,即最少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3=10……(10)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呢?我们只需在(9)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10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10-1)=28。
三、手操作——化理论为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才会更加相信知识的正确性,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的运用方式,将知识记得更加准确扎实。因此,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模型或实物动手操作,寻找角、边之间的等量关系及其它特征,使抽象枯燥的问题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在讲等腰三角形、圆的对称性及其性质时,我总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观察性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努力揭示数学本质,探究数学规律,使理性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课堂的气氛和效率大大提高。
四、解——是化难为易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已知(如右图)AM是△ABC的中线,任作一直线分别与AB、AM、AC相交于P、N、Q,如右图,求证:AB/AP+AC/AQ=2AM/AN(i)。
分析:求证结论比较复杂,难以直接判断这个等式成立,但由分数有关知识易知,要证(i)边的两个分数之和恰是右边的那个分数,应先将左边的两个分数通分相加,再将所得结果与右边的分数比较,为此,我们假设AB/AP=X/AN ①AC/AQ=Y/AN。②其中X和Y是特定的未知线段,将①②两式相加得:AB/AP+AC/AQ=X+Y/AN(ii)比较(i)和(ii)可知两个等式都成立,只需要X+Y=2AM。③由此可知,若能在已知图形中找出线段X和Y,使他们同时满足等式①②③,则等式(ⅰ)成立就毫无疑义了,所以原命题可以分解成两个“小问题”来处理。在已知图形中,求满足式(i)的线段X,师问:怎样做辅助线找到与(i)有关的成比例线段呢?学生回答:过B点作BD//PQ交AM的延长线于D(打教片),找学生说出比例式,则AD就是满足等式(i)的线段X,即X=AD。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已知图形中找出满足等式(ii)的线段Y,有的学生积极发言:过C点作CE//PQ交AM于E,则AE就是满足等式(ii)的线段Y,即Y=AE,这样只要再证出X+Y=2AM,学生容易证明△BDM≌△CEM,所以DM=EM,从而有X+Y=AD+ED=2(AE+EM)=2AM,这样原命题的证明是不难完成的。
线段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和概括性,为使问题进一步简化创造了条件,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求复杂难解的数学问题时,“分解”确是化难为易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