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环境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说话”“默默地育人”。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发展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图式,儿童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这一图式。”可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而我们教室的四面白墙以及整个空间,要如何利用起来才能将其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呢?
一、划分区域,把教室每一个区间都用起来
学校需要有一系列明确界定的区域,以鼓励学生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探究、调查、考察和游戏活动。这些区域空间可以专门用于开展阅读、写作、艺术活动、搭建活动、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和科学实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开展探索、调查、游戏活动,从而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营造动态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充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我们按照功能对教室进行了分区,大致分为四个区域,它们是集中授课的听讲区、小组合作的讨论区、自主学习区、温馨舒适的阅读区。我们主要通过桌椅摆放、资源分类的形式进行区域安排。分区不仅仅是划分区域,区域的划分还会随着课堂的需要而变化。例如,讨论区在学生自习的时候会变成作业区,听讲区也能成为学生的舞台,变成展示区。
我们将墙面进行了不同的分区:前面是学校校训、学风,班级核心公约;右边是班级信息栏、学生生日墙、学生荣誉榜;左边是语文拼音园地、数学王国、英语主题乐园;后面是黑板报。墙面如果贴满了,我们还会利用教室上空的格子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悬挂展示。
二、运用区域,让教室每一块空间都“活”起来
以“渐渐”一词的说话训练为例,这节课分为三个区:实验区、听讲区、小组合作区。
教学的目标是利用小实验理解“渐渐”的意思,先用“渐渐”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最后通过一幅图用上“渐渐”说一段完整的话。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先在听讲区听教师介绍课程的学习任务;接着到实验区完成小实验,通过实验变化理解“渐渐”的意思;然后回到小组合作区,练习用“渐渐”写一句话,合作完成“成长树”;最后每组领取一幅与“春天”有关的图画进行看图说话,并在听讲区进行展示。
这节课的分区明显,步骤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自己在哪个区域应该做什么事情。学生们在实验区,通过观察几组实验变化,很快就明白了“渐渐”的意思。后来的“成长树”活动设计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了课堂参与率。
再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为例,学生先在听讲区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接着在讨论区(可以四五位同学围在一起讨论)讨论: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在表演区(自由组合表演小组)分别以“小鸟”“大树”“伐木人”“大门”这几个角色进行表演。最后回到听讲区交流: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在教室中分区学习、讨论、表演,让学生走进了课文中的角色,体会到了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学生放得开,演得好,学得活。
■
通过教室环境的划分和设置,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室中少了一份单调,多了一份个性;少了一些呆板,多了一些变化。学生学习也更积极、更主动了,课堂上也多了不少快乐。
教室环境布置的参与者必须是班级的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心地投入环境布置中,才能使这个教学共同体发挥出更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学校因为班级人数少,教室的空间足够大,教室才好分区。如果教室小,学生人数多,分区会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教师想办法,充分发挥教室的功能,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把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都利用起来,我想教室的作用会比光是让学生坐着听课、坐着写作业更有活力。
(责编刘宇帆)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发展有其不同于成人的图式,儿童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这一图式。”可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而我们教室的四面白墙以及整个空间,要如何利用起来才能将其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呢?
一、划分区域,把教室每一个区间都用起来
学校需要有一系列明确界定的区域,以鼓励学生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探究、调查、考察和游戏活动。这些区域空间可以专门用于开展阅读、写作、艺术活动、搭建活动、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和科学实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空间来开展探索、调查、游戏活动,从而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营造动态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充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我们按照功能对教室进行了分区,大致分为四个区域,它们是集中授课的听讲区、小组合作的讨论区、自主学习区、温馨舒适的阅读区。我们主要通过桌椅摆放、资源分类的形式进行区域安排。分区不仅仅是划分区域,区域的划分还会随着课堂的需要而变化。例如,讨论区在学生自习的时候会变成作业区,听讲区也能成为学生的舞台,变成展示区。
我们将墙面进行了不同的分区:前面是学校校训、学风,班级核心公约;右边是班级信息栏、学生生日墙、学生荣誉榜;左边是语文拼音园地、数学王国、英语主题乐园;后面是黑板报。墙面如果贴满了,我们还会利用教室上空的格子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悬挂展示。
二、运用区域,让教室每一块空间都“活”起来
以“渐渐”一词的说话训练为例,这节课分为三个区:实验区、听讲区、小组合作区。
教学的目标是利用小实验理解“渐渐”的意思,先用“渐渐”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最后通过一幅图用上“渐渐”说一段完整的话。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先在听讲区听教师介绍课程的学习任务;接着到实验区完成小实验,通过实验变化理解“渐渐”的意思;然后回到小组合作区,练习用“渐渐”写一句话,合作完成“成长树”;最后每组领取一幅与“春天”有关的图画进行看图说话,并在听讲区进行展示。
这节课的分区明显,步骤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自己在哪个区域应该做什么事情。学生们在实验区,通过观察几组实验变化,很快就明白了“渐渐”的意思。后来的“成长树”活动设计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了课堂参与率。
再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为例,学生先在听讲区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接着在讨论区(可以四五位同学围在一起讨论)讨论: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在表演区(自由组合表演小组)分别以“小鸟”“大树”“伐木人”“大门”这几个角色进行表演。最后回到听讲区交流: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在教室中分区学习、讨论、表演,让学生走进了课文中的角色,体会到了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学生放得开,演得好,学得活。
■
通过教室环境的划分和设置,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室中少了一份单调,多了一份个性;少了一些呆板,多了一些变化。学生学习也更积极、更主动了,课堂上也多了不少快乐。
教室环境布置的参与者必须是班级的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心地投入环境布置中,才能使这个教学共同体发挥出更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学校因为班级人数少,教室的空间足够大,教室才好分区。如果教室小,学生人数多,分区会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教师想办法,充分发挥教室的功能,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把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都利用起来,我想教室的作用会比光是让学生坐着听课、坐着写作业更有活力。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