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黄鲫子鱼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_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国清一直清楚地记得那次在沂蒙山区用勾皮草燎烤黄鲫子鱼的事情,并一直牵挂着那位老人……
  接到命令,韦国清率二纵从休整待命的沂水于13日晚向南快速推进,第二天凌晨占领历山、大小白石窝,下午攻占界湖,15日到达和庄、留田、大桥、孙祖一带。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阻击敌四十八师及第七军向七十四师增援,并要协同八纵击溃第八十三师。他们白天坚持阵地战,晚上派小股部队主动出击。尽管敌众我寡,但显得游刃有余。
  战斗在有序进行着,指挥部不断前移。当他走到大桥以西的山膀下时,发现有几间闲房子,适合做临时指挥部。
  在战士们布置指挥部的时候,他发现不远处有一间团瓢屋,于是就向那里走去。团瓢屋里光线暗弱,低矮的小床上躺着一位满脸皱纹的消瘦老人。恍惚间,他一下子想起了自己那位在大革命時期任区农民协会副会长而被杀害的父亲。他俯下身子问道:“老大爷,身体不舒服吗?”大爷艰难地坐起来,张着大口使劲喘着气。他转身安排,抓紧让卫生员过来。卫生员过来检查后,小声告诉他,老大爷病情严重,目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卫生员让老人服药后,韦国清又问:“老大爷,吃的东西在哪里?”老人指了指一个盆子,他掀开一看,里面还有几张地瓜干煎饼。老人艰难地说:“这时候黄鲫子鱼下来了,要是有几个黄鲫子鱼,就好了。”
  韦国清八年前就在这一带工作过,那时他是作为抗大一分校副校长兼教育长从山西上党地区来到东高庄的,他算了一下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五,知道最近的地方就是前天逢集的孙祖,那里有卖海货的,兴许还能有黄鲫子鱼。这种鱼一般都是从青口进货,临近黑天在青口海边装车,用一晚上时间用小推车推回来,第二天上午开始卖新鲜。到了现在,孙祖就是有这种鱼,恐怕也不是新鲜的了。但看到老大爷这么渴望吃到黄鲫子鱼,他就让两个战士到孙祖集上去购买。
  他安排好后赶紧回到指挥部,问了一下四师、六师的具体战况,得知高柱山、鼻子山的敌人仍然在全面向我方阵地进攻,我们的战士作战很勇猛,防线很坚固,敌人没能前进一步。
  他感到放心,想去多陪陪老人家,就又回到了老大爷的团瓢屋。看到老人每说一句话都很艰难,他指指外边一堆柴草说:“我看你有刨的勾皮草,过会儿咱用勾皮草燎黄鲫子鱼吃吧?”
  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你也知道这种吃法?”
  他回味道:“八年前我在这里转悠过一段时间,我是在这里学会了用勾皮草燎黄鲫子鱼的啊,我家乡广西那边不习惯吃这种鱼,更没有这种吃法。”
  等鱼买来,他发现确实不是最新鲜的了,但已经被卖鱼者轻轻腌制了一下,所以并没有变味。黄鲫子鱼择净洗好,韦国清亲自点燃了已经干透的勾皮草,并用两根细小的鲜柳木棍托着,在火焰上正反熏燎着。不一会儿的工夫,薄薄的鱼身上就开始嗞嗞啦啦响起来,往外冒出的油一滴滴向火中滴落着。这时候,鱼的香味就逐渐开始四散开来。当地有种说法,黄鲫子鱼只有这样吃,才能吃出最正宗的味道来。闻到鱼香,老人又艰难地笑了笑。
  他从盆中拿出一个煎饼,把烤好的鱼放在上面,送到半坐在床上的老人手中,然后再开始烤下一条。老人慢慢吃着,看着火光前正在忙碌的他,泪珠顺着腮边淌下来。
  到第二天下午太阳向西山靠近的时候,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他们的阻击任务完成。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他趁着战士们收拾指挥部的空隙里,赶紧又带着卫生员去给老人查了一下身体,并尽量多的给留下了一些药品,嘱咐老人好好养病。他们就要开始撤退时,大桥村的干部正好支前回来了,他给他们留下了一点钱,认真嘱咐道:“过了明天,孙祖又要逢集了,你们一定去为老人买一次新鲜的黄鲫子鱼让他尝尝鲜。”
  离开这里以后,韦国清一路向南又参加了益林战役、涟水战役、淮海战役等,在不断进军的战斗间隙里,他时常能闻到燎烤黄鲫子鱼的味道,于是就会不自觉地自语道:“也不知老人家身体怎样了……”
其他文献
1  走廊里鞋跟声踢踢踏踏,同一种节奏踏出了同一个目的地,这节奏激越、湍急,脚下如有一串响鞭。此时是下午1时50分。  过了半小时,走廊里又出现一阵鞋跟的声响,只是这股力量没之前的浩荡,一绺一绺的,欲说还休,似乎有些忧虑。  九个女兵已经坐在了文工团三楼会议室,舞蹈队队长坐在主持台的“副驾驶”上,两三个女兵托着腮叽叽喳喳。唐小淇最后一个到的,听着她们会前的“小会儿”,哦!原来是这事儿啊!  政委提
期刊
又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我来到风景秀丽的红色圣地南京雨花台,寻觅“江南抗日义勇军”前辈神秘的人生后花园,瞻仰叱咤风云的苏南东路地区抗日英雄光耀千秋的灵魂安歇处。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雨花台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天苍苍,野
期刊
70多年过去了,曾经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老兵们也进入了耄耋之年。硝烟尽管散去,但是他们的战斗故事将会铭刻在民族记忆当中……  曾宪高:不死的敢死队队长  1921年,安徽霍邱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唤作曾宪高。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会按照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命运终究是命运,谁也敌不过。师范刚毕业的曾宪高就碰到了“七?七”事变。而恰巧此时,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16期学员,从小就爱舞刀弄剑
期刊
多多向部队领导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了。多多所在的部队,和多多的家同在一个城市。当时,多多得知自己被分配在家门口当兵时,很不开心,觉得自己的远大抱负打了折扣。队长看他有情绪,对他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多多牢记了队长的話,他要做一块金子。  多多昂头挺胸走在路上,吸引来不少尊敬仰慕的目光。多多感觉做一名军人的光荣和自豪,也更坚定了要把心里话告诉给妈妈的决心!  部队虽离家很近,但多多有半年没回
期刊
偶然的一个机会,参加了北京电影节的两次聚会。令人颇为尴尬的是,我这个青葱时代对电影如数家珍的老男人,听到现在青年人喜欢的《白雪公主》《海底总动员》《野兽与美女》之类的电影名字,已经连一句话都插不上了。  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  我五六岁时有一段是住在电影院里的。1950年代末,部队倡导随军家属回乡劳动,母亲带弟弟回到农村。在省军区俱乐部工作的父亲,便带我住到了电影院楼梯间的一个小房子里。  那是我童
期刊
贾妮儿经几次反“围剿”磨炼,像个红军战士了。她抬担架、送军粮、救伤员等等,干得蛮好。“扩红”消息传到村苏维埃,贾妮儿要参加红军。她爹娘、哥哥“通共”,被白狗子杀了,贾妮儿深仇大恨要报。除了红军我没亲人了!跟毛主席當红军去。两个红军战士负责排队登记。男的写,女的问:  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贾玉玲。  她叫贾妮儿!伙伴们起哄。  哪个村的?  贾鸡窝的。  你父亲的名字?  俺爹叫贾树杉,叫白狗子杀
期刊
春节,在他的老家,在大山里,我足足度过了一段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原始日子。  这样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也是我毕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大年二十七的那晚,我们历经十三个小时的火车,凌晨两点到达南昌,在南昌休整了一天,又搭上了去往宁都县的汽车,终于在晚上十点到达了宁都县城。  在昏黄的路灯下,我老远就认出了戴着黄色安全帽,扶着摩托车,站在那里咧嘴笑着的公公。我站着,环视了周围,还没等我回过劲来,小
期刊
走天涯,行路难,风扯夕阳红,乡愁雨涟涟。秦汉的宏阔、盛唐的恢弘、两宋的风雅、元代的壮阔、明清的精致告诉人们,历朝历代的游子,跟随着历史,搅动着历史,推动着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照亮长空的星星点点,启迪着千秋万代,滋润着一草一木。历史潮流波浪滚滚,涛涛激流冲洗着游子的灵魂,潺潺暖流滋润着游子的心灵。天涯似人间,游子是走出家门闯天涯的人。乡愁,润泽着故乡炊烟中的片片屋瓦,记载着人间世代的共同记忆,是
期刊
我住的小区前面有个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地方,有下棋的,聊天的,练剑的,耍拳的,还有跳广场舞的。晚上和周末的时候,热闹一些。  不知道是哪一天,我到广场散步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张大伯一个人在打扫着广场的卫生。张大伯跟我住一个单元,我认得他。只是见面熟,没有什么交往。刚开始,我以为他是环卫工人,负责着这片区域的卫生。  就在前些日子,我忽然间发现,张大伯老得不成样子了,脸皱得像山核桃的皮,头顶已经稀
期刊
八一建军节前,城关小学6.2班召开主题班会,题目是“重温号兵的故事”。  主讲人是课外辅导员、抗战老兵赵爷爷。班会上,一名学生对赵爷爷说:以前您讲过很多号兵的故事,战场上号兵吹响冲锋号的场景真神勇。您曾经也是一名号兵,今天就给我们讲讲您当号兵时的故事吧。话音未落,同学们的掌声响成一片。坐在讲台上的赵爷爷,拄着一根拐杖站起身,向同学们敬了一个军礼,沉默片刻,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配称为一名号兵。同学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