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岗实习,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通过以上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节奏急剧加快。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新技术含量更高,多技术、多技能、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1]。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对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企业关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毕业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从而造成企业无人可用,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目前,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都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沿用多年,套用传统教育模式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由于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开展,轻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思想上跟不上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使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2.2培养方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传统的培养方案强调通过对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2.3分课程传授的教学模式,导致专业知识难以形成体系。
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专业知识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但是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专业知识的传授分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中仅限于本门课程所涉及知识的学习,对相关课程缺乏了解,知识面较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3.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1重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将电子信息类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培养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案,使培养目标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接轨。
与行业企业定期沟通,及时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围绕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学生利用寒暑假在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这样解决了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技能人才的全面培养。
3.2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水平的提高是各专业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各专业从卓越计划的目标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
电子信息专业围绕电信专业专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面向西部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以工程为纲,凸显特色,制订出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计划。《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讲授过程中,从绪论开始,到每一章节的前言,均有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引导,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采取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开放命题形式,率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出PCB板,率先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据统计,我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职业技能大赛”中频频折桂。
3.3围绕行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中心。
打破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模式,根据电子信息类企业就业岗位类型和学科发展实际,和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以构建开放平台,校内校外并重为建设主旨,建成电子设计实践教育中心,采取与企业成立共同的工程中心建设领导机构,双方定期讨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近期目标远期发展战略等系列举措。同时,校企双方以科教统筹为着眼点,共同设立科研课题,吸引校内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参与技术开发,通过这样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确保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能够长期、稳定地健康发展。针对电子设计类就业岗位设计。仿真电子设计岗位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电子产品全过程,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工程环境和氛围[4]。
3.4开展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开展了培养电子设计制作综合能力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培养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的“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培养3G基站运行维护和数据网组网能力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6大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技能竞赛。
国家与省级竞赛以“提高水平,争荣誉”为思路,校级竞赛以“扩大受益面,强能力”为思路,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遵循目标层次逐渐递进的原则,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强化培训、竞赛实战”四个环节分步训练。校级竞赛覆盖面向全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采用自选题目与指定题目结合,学生自行设计、自购器件、自行制作,注重基础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覆盖学生面为40%的强化培训环节注重综合技能培养;针对15%优秀学生的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选手的竞赛实战环节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3.5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工程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的工程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聘请企业人员为青年教师及学生授课,并组织在校青年教师进入工厂企业开展工程背景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学校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均对工程科研项目经验等给予了很大重视,极大地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4.1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校各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明显增强。三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与各级竞赛约800余人次,先后有1500名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以激励获奖学生为“点”,强化训练部分学生表率引领为“线”,大部分学生参与受益为“面”的良好局面。
4.2毕业生就业率高,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该模式实施后,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三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500余名学生参与了20多家企业50余个岗位的顶岗实习和服务,约80%的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学校平均就业率高约15%。
5.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学院设计了实践教学一条线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回归工程,以直面工程为源,能给学生原汁原味的工程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明富,罗彬彬,胡新宇,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5-31.
[2]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50-152.
[3]邓崇亮.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探讨[J].百色学院学报,2008,12(6):71-75.
[4]庄龙意,孙玲玲,马骏.结合EDA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2):6-8.
[5]李祥林,李颖,马宏锋.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86-89.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节奏急剧加快。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新技术含量更高,多技术、多技能、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1]。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对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企业关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毕业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从而造成企业无人可用,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目前,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都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沿用多年,套用传统教育模式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由于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开展,轻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思想上跟不上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步伐,制约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使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2.2培养方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传统的培养方案强调通过对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2.3分课程传授的教学模式,导致专业知识难以形成体系。
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专业知识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但是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专业知识的传授分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中仅限于本门课程所涉及知识的学习,对相关课程缺乏了解,知识面较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3.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教学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1重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将电子信息类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培养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案,使培养目标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接轨。
与行业企业定期沟通,及时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围绕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学生利用寒暑假在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这样解决了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技能人才的全面培养。
3.2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水平的提高是各专业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各专业从卓越计划的目标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
电子信息专业围绕电信专业专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面向西部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以工程为纲,凸显特色,制订出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计划。《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讲授过程中,从绪论开始,到每一章节的前言,均有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引导,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采取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开放命题形式,率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出PCB板,率先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据统计,我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职业技能大赛”中频频折桂。
3.3围绕行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中心。
打破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模式,根据电子信息类企业就业岗位类型和学科发展实际,和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以构建开放平台,校内校外并重为建设主旨,建成电子设计实践教育中心,采取与企业成立共同的工程中心建设领导机构,双方定期讨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近期目标远期发展战略等系列举措。同时,校企双方以科教统筹为着眼点,共同设立科研课题,吸引校内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参与技术开发,通过这样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确保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能够长期、稳定地健康发展。针对电子设计类就业岗位设计。仿真电子设计岗位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电子产品全过程,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创新”工程环境和氛围[4]。
3.4开展电子信息类技能竞赛。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开展了培养电子设计制作综合能力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培养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的“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培养3G基站运行维护和数据网组网能力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6大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技能竞赛。
国家与省级竞赛以“提高水平,争荣誉”为思路,校级竞赛以“扩大受益面,强能力”为思路,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遵循目标层次逐渐递进的原则,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强化培训、竞赛实战”四个环节分步训练。校级竞赛覆盖面向全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采用自选题目与指定题目结合,学生自行设计、自购器件、自行制作,注重基础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覆盖学生面为40%的强化培训环节注重综合技能培养;针对15%优秀学生的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选手的竞赛实战环节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3.5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工程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的工程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聘请企业人员为青年教师及学生授课,并组织在校青年教师进入工厂企业开展工程背景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学校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均对工程科研项目经验等给予了很大重视,极大地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4.1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校各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明显增强。三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与各级竞赛约800余人次,先后有1500名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以激励获奖学生为“点”,强化训练部分学生表率引领为“线”,大部分学生参与受益为“面”的良好局面。
4.2毕业生就业率高,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该模式实施后,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三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500余名学生参与了20多家企业50余个岗位的顶岗实习和服务,约80%的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学校平均就业率高约15%。
5.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学院设计了实践教学一条线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回归工程,以直面工程为源,能给学生原汁原味的工程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明富,罗彬彬,胡新宇,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5-31.
[2]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1):150-152.
[3]邓崇亮.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探讨[J].百色学院学报,2008,12(6):71-75.
[4]庄龙意,孙玲玲,马骏.结合EDA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2):6-8.
[5]李祥林,李颖,马宏锋.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