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木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弟弟装修新房,妈妈去城里帮他照料,天凉了,让我去她老屋带几件衣裳捎去给她。每次走近那个衣橱,总会伫立很久,欣赏那精美的纹理与考究的做工。心想,弟弟新房的家具再漂亮,只怕怎么也不及这古香古色的木器。
  这个衣橱还是三十年前,我孩提时期,请来木匠师傳打制的。三十年过去,这木器没有一点损坏,它牢固的结构、清晰的纹理与精致的雕花,一切完好如昨;不知用的是什么油漆涂抹的,竟然越擦越亮。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给我与弟弟分派家务活。我每次都是十分乐意地选择擦试家具,因为这些黑中带暗红的家具虽然底色暗,但光泽感极强,每次擦试完,更能显示它的光泽度;再加上家具上添饰的精美的雕刻,总能给人美感。因此,每一次的劳作也快活起来。
  至今依然记得当年这套家具的打制过程。那年暑期,爸爸请来木匠老张,只见他背着个帆布袋,在我家大堂屋里一站,眯着眼瞅了瞅摆满一墙的粗壮的木材,把那帆布袋往堂屋中间的大桌上一放,像是变魔术一样,掏出一大堆工具。虽然爸爸早就交代过我们,木匠的工具就是他的宝贝,动不得。那些斧、锯、刨之类的东西还是让我们好奇地张望,特别是那个墨斗,简直太神奇。
  于是,欣赏木匠老张的手工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就像看画家画画、舞蹈家跳舞一样,木匠老张在我们眼里就是个高明的艺术师。只见他把木材往跟前一放,“哧啦、哧啦”有节奏地拉着锯,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当他前一步后一步刨着凸凹不平的木料时,薄薄的刨花也是片片飞散起来,带着清淡的木料的香,像是木头里开出的花朵,一会儿,这刨花就散落一地,这些木头的花朵就成了我们争抢的玩具。
  等到把粗糙的圆圆的木材刨成了光滑的四方的木块,木匠老张在木板的一段找準位置,钉上一个小钉子,系上墨线,再拿着墨斗,把身子弯成90度,使脸部与木板持平,乜斜着双眼,把墨斗拉直,一弹,一道细细的黑线,醒目地出现了。每到这个时刻,我们就会安静地在一旁观赏,似乎只有保持静默,才能与木匠老张认真的神情、轻巧的动作相协调。
  那个暑假,我们带着期盼、带着雀跃的心情陪伴着木匠老张,想看看他怎样把一根根木头变成美丽的艺术品,可是暑假过完了,他还在那刨呀,锉呀,敲呀,打呀。直到几个月后,一件件精致的家具摆放家中,引来四方亲朋的围观,我们才在大人们的赞叹中知道,原来这些精美的木器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精雕细琢做成的。
  后来,每每看到木制的物件,无论是家具,还是屏风花窗,还是雕梁画栋,都会引起我观赏的兴致。只是像老张这样的木匠都已老去,像这样精美的艺术再也难在普通人家看到。
  木匠和他们的手艺渐渐远去,木头世界里那奇妙的纹理、美丽的雕绘,以及淡雅的香味总能引起人们无限兴味。
其他文献
一  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带上了年仅六岁的我。犹记得那年火车车厢里拥挤不堪,空气里难闻的烟味与泡面味混杂。我蜷缩在母亲的怀里,害怕又好奇的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和人,直到“哐当哐当”的火车行驶声响起,窗外风景开始倒退时,我才后知后觉的感到了惶恐与失落。  “我们要去哪儿?”,“我们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外公外婆不跟我们一起走?”……这些疑问争先恐后的涌出心底,却在我看到父母疲惫的面容时消散了,我埋
期刊
你所熟稔的事情,比如正午爬上一段小坡  又或者被两片孪生叶子同时砸中的瞬间  为冬天舒展新的空间,它们和你一样赤裸  开始审视墙面的白,是否粉刷你内心驳杂的刹那  杜门晦迹的人,深谙楼下的尘土和卧室的影子  同样需要播撒,凝聚同一种生气  十一月,在那片矛盾的间隙反复躲藏  你捕获自己,谁捕获你?  从阳台爬满杂草的花盆里辨别一株萎蔫的花,此后种种  都会在嗅探中保持新鮮  深夜吸纳闪烁的萤火虫,
期刊
炒 茶  术语:炒青、杀青  就是通过温柔的暴力阻止它氧化  试图把春天浓缩,留住  这道工绪是技术活,像寫诗  温度、节奏的把控  需要一颗有控制欲的大脑  需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个经过时间涤荡的人  会练就鹰眼犬鼻  拿捏好火候,把握住力度  把百花凋谢的芬芳埋进体内  从草木中取出灵魂  把春天解救、复活  品 茶  是推敲,是咀嚼  是从苦中砸出甜,从涩里呷出香  像检测一行诗里的动
期刊
有一天,发现我只是一杯的灵魂。  低头看自己的手,发现那已经不是正常人类该有的肤色,而是透明的像是用水组成的,可是摸上去像空气,稍微一用力,一只手就从另一只手的手心穿过去了。  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就好像之前几十年的生命里一直都背着五十公斤的麻袋生活,就好像几十年来缠绕在身上纷繁杂乱的线团,如今仿佛一瞬间把身上所有的负重都丢掉了,把那些乱丝都剪断了。  之前几十年一直靠两条腿跋涉,
期刊
大慈寺、鸡鸣寺、崇圣寺、圣天寺  城隍庙、夫子庙、马蹄寺、大佛寺  去过的寺庙  香火旺盛,佛祖安详  人来人往,诸神静默  不知何时起,也学会顶礼膜拜  功名,利禄,健康,幸福  一个个贪心的欲望  羞于承认和说出,只被我双手合十  小心翼翼地默念,默念  怕不被听见,也怕被听见  红尘里来来往往,那么多的愿望啊  神记住多少,忘掉多少  选 地  选一块自己走后睡觉的地  是村庄一个人的最后一
期刊
他既不紧张,也不踌躇  更不费任何喉舌  就在森林公安局的大门口  正对着监控摄像头  双手牢牢地握住电锯  三下五除二,不消两分钟  把那棵妨碍市政建设的  粗壮梧桐树伐倒了  与此同时  那几个不知何年何月  搭建在树端的鸟窝  也一并干净地拆除了  小 暑  强烈的妊娠反应使她苦不堪言  愈加敏锐的嗅觉又闻出了七月空气中  无处安放的焦灼。冰镇西瓜不能吃  电风扇也不敢对着吹  ——今日,棉
期刊
张中信是四川人,几十年来著作颇丰,至今已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红尘书》等二十余部作品,并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逾三百万字。刘婧、周毅的《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一书,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张中信的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勾勒大巴山”“开掘大巴山”“守望大巴山”“超越大巴山”的结构谋篇布局,体现出“四个大巴山”层层递进的独特书写视角。  一、
期刊
“我们纪念‘二·七’的烈士……特别纪念广暴的领袖张太雷同志,省港大罢工的领袖苏兆征同志,海陆丰农民领袖彭湃同志,东江工人领袖杨石魂同志,和南路农民领袖黄学增同志!”  这是1930年1月17日的《中共广东省委“二·七”纪念宣传提纲》,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  历史还收藏了哪些呢?比如,黄学增如雷州火山爆发一样的革命精神。  1  1900年10月14日,广东省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一座泥砖
期刊
所有的话托付月亮  铜锈之上,最怕你还记得我年轻的样子  十几个春天磨碎,我老成腐朽的木头  无数瀑布坠落,朦胧的白夹带雾气  文字失去意义。它只能给我虚无的安慰  我要的是炽热,哪怕来自发霉的火柴  在屋檐下抓住一条瀑布  一条鱼仰望,从三月的雨水逆流而上  十几年,风铃不响,你比月亮更遥远  湿润的白将我包围  明天,我又在城市的人海游荡,披上隐秘的偽装  我的孤独长出荒山  最后一滴眼泪,留
期刊
悠风号响起的时候,  有风。  灰尘和其他一些细碎的事物,  自然光里飘落,  又隐藏在群体中。  镝灯与滤纸,  还原阳光的斑驳程度,  窗外有树影晃动。  房间就这样空着,  天花板可以用更高处的顶棚替代。  墙壁需要多重,  如何裁剪和涂色,  才可承受孤独者的倚靠?  风雨之夜的奔波劳顿,  局限在不大的范围内,  马道并不走马,  天桥没有行人,  昏暗角落的流明度需要达到怎样的数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