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常常因为学生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不能很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无法通过简洁的文字去体会诗歌的内涵而成教师教学的难点,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一些经历,分别从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借助学生丰富联想与想象、品味简洁的诗歌语言等策略解决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对策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悠悠数千年经久不衰。中学诗歌的教学也应是一项融合了创造、想象和充满美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思考和探索,为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读出诗人情感
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诗歌,让他们读出对生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深人地领会诗歌的内涵。如《未选择的路》一诗中有这么一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路的岔口也会有踌躇的时候,这是真实的,学生能自我体验到的自然之路。
但是,往往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在读诗歌时所注入的情感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入文本,与诗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并迸发出火花。比如:在读到《未选择的路》最后两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时,也能让我们明显感受到有的学生从口中自然流出了诗人选择后的惆怅,选择后无限的感慨之情。可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所以,有时学生不能理解诗歌意象或蕴涵的象征意义时,教师必须通过讲解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学生再通过自己体会,朗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的道理,因为时光不会倒流。这时,教师就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感受教师的感受去朗读。这种感受后带着一丝惆怅的朗读更能打动自己,更增加学生对诗人面临选择时忧郁情绪的理解。
2.借助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更是如此。读诗时一定要读到诗人的心里,将诗人心里之思品味后朗读出,化为自己心中之思。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借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作者之思。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进入初中的第一篇课文——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在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时,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的吃力,还要想象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才能读出“山”的沉重,读出挡在我们面前的困难。
另外,也可以根据书中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走人诗中,感悟诗人之思。如《秋天》一诗,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朗读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自己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诗人在觉悟絮语,仿佛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日见提高,能更近地触摸到诗人的心。
3.通过品味语言,读出诗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歌,都蕴含着美的意境。而美的意境往往通过极度凝练的语言来创设。这高度凝练的语言必须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去提炼那几百个、几十个,甚至几个词语,通过这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句去表达最深远的意境。《秋天》中“农家丰收图”,通过“飘”、“饱食”、“稻香”、“栖息”几个词,那农家丰收场景松弛、娴静的氛围,就被渲染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了。意境又以其广阔和谐的艺术空间,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以其丰富的内蕴,诱发学生的反复思索、体验和品味,使学生能从具体表层的“形”象,飞跃到气韵生动的“神”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同时,促进学生的朗读。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对策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悠悠数千年经久不衰。中学诗歌的教学也应是一项融合了创造、想象和充满美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思考和探索,为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读出诗人情感
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诗歌,让他们读出对生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深人地领会诗歌的内涵。如《未选择的路》一诗中有这么一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路的岔口也会有踌躇的时候,这是真实的,学生能自我体验到的自然之路。
但是,往往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在读诗歌时所注入的情感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入文本,与诗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并迸发出火花。比如:在读到《未选择的路》最后两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时,也能让我们明显感受到有的学生从口中自然流出了诗人选择后的惆怅,选择后无限的感慨之情。可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所以,有时学生不能理解诗歌意象或蕴涵的象征意义时,教师必须通过讲解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学生再通过自己体会,朗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的道理,因为时光不会倒流。这时,教师就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感受教师的感受去朗读。这种感受后带着一丝惆怅的朗读更能打动自己,更增加学生对诗人面临选择时忧郁情绪的理解。
2.借助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更是如此。读诗时一定要读到诗人的心里,将诗人心里之思品味后朗读出,化为自己心中之思。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借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作者之思。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进入初中的第一篇课文——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在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时,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的吃力,还要想象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才能读出“山”的沉重,读出挡在我们面前的困难。
另外,也可以根据书中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走人诗中,感悟诗人之思。如《秋天》一诗,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朗读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自己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诗人在觉悟絮语,仿佛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日见提高,能更近地触摸到诗人的心。
3.通过品味语言,读出诗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歌,都蕴含着美的意境。而美的意境往往通过极度凝练的语言来创设。这高度凝练的语言必须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去提炼那几百个、几十个,甚至几个词语,通过这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词句去表达最深远的意境。《秋天》中“农家丰收图”,通过“飘”、“饱食”、“稻香”、“栖息”几个词,那农家丰收场景松弛、娴静的氛围,就被渲染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了。意境又以其广阔和谐的艺术空间,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以其丰富的内蕴,诱发学生的反复思索、体验和品味,使学生能从具体表层的“形”象,飞跃到气韵生动的“神”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同时,促进学生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