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翼军,1975年8月生,湖南涟源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娄底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娄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作品入展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篆七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第九届篆刻评展、“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篆刻专项)等。其作品在《艺术中国》《文艺生活》《艺术村》等刊物发表,书法篆刻作品集《刘翼军作品集》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和羽庐刘翼军交往有些年头了,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老实人,平时交谈也没太多的话语,好像我们之间没谈过艺术,当然也没谈过生活,平日见面多是“吃了没”“吃了”,有时他还带点腼腆,我估计要他讲个段子,讲完后你可能会觉得一点也不好笑。所以在湖南篆刻界一般人只知道刘翼军的篆刻作品,而对刘翼军本人几乎没什么印象。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能折射出其艺术的高度与壮态。所以要写刘翼军还真不好写,有时候我还想,他这种人也还搞得艺术,因为你不去了解他的作品,单从他身上是看不出一点艺术气息与激情的。
  当然,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不见得他就没有想法,这些年他除了在篆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外,生活和工作也都顺风顺水,平时利用节假日带点书画学生贴补家用,生活上没什么压力。前年,教了好些年书的他又考取了湖南师大的美术研究生,篆刻、书法、绘画相互滋养,估计几年以后,他的生活与工作甚至艺术都将有一个新的跃进。
  翼军的篆刻与他本人不蛮搭调,他的印一点也不老实,他学艺不知是哪路大师指导还是自学成才,即使在托我为他写文章时也没向我透露一点他的师承关系及对篆刻创作的想法,我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而且他一直在他目前的个性定位中不断探索、完善,他这一路作品在湖南印坛甚至放在全国都有着别开生面的高度,这也是他近些年来多次入展国展的重要原因。
  翼军的篆刻作品,主要得自于先秦古印陶。印陶,指钤压在古陶器上的印章。在《礼记·日令篇》中有所谓“勒物工名”,主要指在烧制陶器前,趁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内容包括地名、官署、工匠姓名及吉语词句等。印陶在西周就已出现,到春秋战国时已蔚然成风,在我国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出土最多。发现印陶并作为金石研究最早要算晚清的陈介祺,他发现后开始广泛收集,数量达一万三千余枚,并对之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著有《簠斋藏陶》《陶文释存》《陶器造像化布杂器考释》等书,随后有潘祖荫、王懿荣、端方、周霖等竞相搜求,继而有吴大澂《簠斋古陶文考释》《读古陶文记》等,但基本上都是从金石文字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没有人从印章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百几十年来,虽有篆刻名家对其进行摹仿,只能算偶尔为之,时至今日,也没人全面地借鉴取法古印陶来进行篆刻创作。刘翼军看到了这一点,他广泛搜集一些与印陶有关的书籍认真研对,反复临摹,在印陶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属于他自己个性风格的玺系类作品。纵观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多取印陶长方形制,朱文印边与线条有一种古印捺盖在软泥上所形成的挤压而变形的线质,白文印逼边,线条之间密处粘连,从而呈现出纯朴疏散、苍古浑朴或劲挺秀逸、端庄流丽等不同风貌。又因印陶印模有些为工匠们自行刻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所以我们从翼军的作品中看到一种随意的雅拙气息与泥土气息,别具异彩,与古玺铜印腐蚀形成的金石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翼军的作品用字,以先秦文字为主,中参甲金文字和楚篆文字,并能变化统一,结体偏圆而又具动感,正好符合印陶文字的特点。这也是翼军的高明之处和形成他印陶风格的特点所在,当然,翼军的作品中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他作品的印边都取圆势的习气,有时候看似不好的习气,却正是作品风格形成所具备的特点。
  一个印人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是一辈子的追求,在当今印坛古玺印风格千人一面的大潮中,翼軍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是难能可贵的。翼军还很年轻,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进取、完善,翼军的作品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他也一定能跻身于大家之列。
  (作者系知名篆刻家、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南洞庭印社副社长、长沙市书协副主席)
其他文献
网上拍卖很有趣,一件拍品可以持续拍卖好几天。2012年12月,刻铜界元老孙爽先生,他有太多的好东西,割爱拿出几件在盛世收藏刻铜网站上拍卖。其中一件是王梦白的《巫山十二峰》铜墨盒。孙爽先生在拍卖帖子上有言:“这类画稿多是文人案头之物。”白天我和他人一起轮番出价,没有结果。晚上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怕被别人买去。大概是深夜三四点钟吧,我起床,坐到电脑旁,郑重其事地在键盘上敲出“一口价”三个字,不放心,
期刊
一、神书神画养吾心  老神的传统手工刻铜作品,出神入化,已臻化境,首屈一指。但动辄数万的价格,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且他每年的作品数量也就那么几十件,早早就被藏家订出。  刻铜之余,老神还能书擅画,随着他的声誉日隆,他的纸上书画作品也渐渐走入市场,渐渐被藏家追捧。据我所知,近年来光装书画作品的《老神书画》画囊就印刷了两次,最新版本正在制作中。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上万的刻铜作品来说,价格大家
期刊
吴观岱绘张寿丞、张樾丞刻仿金农梅花图墨盒  此篇文章的题目,也许用“对一方墨盒的再认识”来命名更确切些,但考虑到这样命题有些语焉不详,最终还是没有采用。  “生货”与“熟货”  在中国拍卖界和艺术品交流群内,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高水平的艺术品,倘若是未曾露过面的“生货”,往往成为众人不惜重金追捧之物。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人性中所谓“喜新”的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露
期刊
几天前,隽平师要我给刻铜新秀何康泰先生写一篇评论,我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与康泰兄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记得是在衡阳纪念王船山的学术研討会上我们一起受邀参加笔会活动。那两天,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谈艺访贤,甚至漫无边际地胡侃扯淡,对他的印象也就逐渐地深刻起来了。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特别的机敏,身上带着湖南人典型的“灵泛”劲儿,使我羡慕不已。但要重点说明一下,他的灵泛是在轻松自然、平易真诚的前提下释放出来
期刊
一  湘江出长沙古城,进入望城地界,经过一个叫“月亮”的岛,慢慢就到了一个叫铜官的地方。  至此,湘江水平如镜,碧绿的江水如翡翠一样,澄澈而沉静。江中葱茏的小岛,时而飞出绿色的小鸟,在水面上游弋觅食。两岸参天的古树,连成一片,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护卫着这条河流。  在古树的绿荫下,经常可以看到一艘艘船只,扬起风帆,逆水上行。至于那些打渔的小船,划着小桨,不时在江面穿梭着,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此
期刊
姚叶红,安徽巢湖人,1958年生于重庆。1975年先后随陈恒、白自忠老师学习工笔花鸟和素描色彩。1983年师从“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老师研习山水。多次随师赴三峡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巨幅作品,并应邀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家和省、市政府会议大厅作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当代书画院执行院
期刊
魏暑临,字子夏,号延堂,天津人,雅爱诗文书法,偶涉金石,现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等。各类作品散见于《艺术中国》《集古传薪》《九河寻真》《百年西泠·湖山流韵》《印学研究》《中国金石》《书法报》《天津文史》《天津日报》《中华活页文选》等书刊。著有《书坛巨匠吴玉如》。  十年前,暑临初到我家,不觉让我眼前一亮。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谦恭儒雅、谈吐不凡。待
期刊
产于四川广元崇山峻岭中的白花石,是当地最珍贵的自然遗产,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从秦岭进入广元,发出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的千古感叹!正是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神奇之地,孕育出了谱天之下独一无二的白花奇石。历代能工巧匠雕刻的白花石刻,集天地之精华,绘万物之灵气,成为国内外藏家竞相追逐的珍贵艺术品。抗战时期民国政府监察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到广元时,见到光绪年间巴中石刻名家魏喜先所
期刊
唐吟方,初名吟舫,1963年出生,浙江海宁人。目前主要从事近现代艺术史、收藏鉴定研究及随笔写作,兼及书画印创作实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先后在东京、香港、上海、北京、苏州、秦皇岛、福州、海宁、宁波、南通、绍兴等地举办联展或个展。著有《汉字的艺术》(与刘涛先生合著)、《雀巢语屑》《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近现代名人尺牍》《尺素趣》等。  曾担任《文物》杂志文字编辑,现供职于北京《收藏家》杂志。曾出任过
期刊
我国第一所女子专门校始于什么时候?  民国时,女子专门学校最多达到了多少所?  一起来看看吧。  刻铜文房的制作,发源于晚清,流行鼎盛于民国。民国晚期,随着硬笔书写方式的推广,刻铜文房的实用性慢慢变弱,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具体的细节,《铜匣古韵》《铁壁铜墨》等书籍上有专门介绍)。  有意思的是,刻铜文房的发展脉络竟大体与晚清民国女校的发展基本吻合,刻铜文房无意间也成了晚清民国女校这段历史的见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