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近期调研考察情况,对口学习了郑州市近年来发展工业经济的经验和做法,剖析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一、两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近年来,郑州市在工业发展中坚持扩张总量、盘活存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目前工业经济总量上看,郑州不如武汉。但郑州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比较优势发挥明显。按目前发展水平,郑州市已在挑战武汉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工业经济的领军地位。
1、规模总量的差距明显缩小。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2002年,郑州市为237.9亿元,仅为武汉市365.04亿元的65.2%;到2007年,郑州市为923.8亿元,占武汉市1055.2亿元的87.5%,5年比重提高22.3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增加值看,2002年,郑州是武汉市的70.9%,2007年则迅速提高到97.5%,几乎持平。
2、部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郑州市工业以食品、汽车及机械、煤电铝等产业为主导,武汉市则以汽车及机械、钢铁、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化等产业为支撑。以同类产业作比较,郑州的食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态势好于武汉市。从食品产业看,2007年,郑州市有各类食品企业超过800家,全行业完成产值500亿元以上,高于武汉市的363.43亿元。同时,郑州食品产业有5个企业7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武汉市只有3个企业4种产品。从纺织服装产业看,2007年,郑州市完成产值180亿元,是武汉市67.5亿元的2.67倍;增幅为30%,高出武汉市23个百分点。
3、中等企业及小企业发展较快。从销售过百亿元企业个数看,郑州与武汉市持平,均为6户。但从销售100亿元以下企业看,郑州均明显超过武汉市。2007年,郑州销售1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为33户,武汉市为29户;郑州市销售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61户,比2006年增加153户,而武汉市2007年同类企业仅为299户,比上年增加102户。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看,2007年郑州为2079户,也高于武汉市的1695户。
从规模以下企业看,2007年,郑州市规模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亿元,武汉市为142亿元,郑州是武汉市的近一倍。这说明,郑州市的小企业发展态势显著好于武汉市。
4、经济效益水平较高。2007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80亿元,首次超过武汉市的519.04亿元;增幅为57.7%,高出武汉市13.7个百分点。郑州市实现利润总额365.4亿元,远超过武汉市的244.08亿元;增幅为66.1%,也比武汉市高2.4个百分点。
二、郑州市发展工业经济的有益经验
1、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河南省以及郑州市都能牢牢把握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的先天优势,积极主动,加强规划,发展集群,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就郑州来说,食品产业中不少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郑州“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50%,“金星”啤酒连续7年列全国啤酒业四强,白象集团销售收入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奥星实业枣制品和博大面业的挂面生产居全国第一。
从煤电铝工业看,郑州市结合煤炭、铝土矿资源优势,利用煤炭发电,利用电力炼铝,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煤电铝工业链。煤炭工业重点发展30万吨特别是100万吨以上矿井,2007年,全市原煤产量6707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6%。全市发电企业装机容量达到69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8%。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铝工业企业65户。2007年主导产品氧化铝产量238万吨、占全国16%,铝材79万吨、占全国6.8%,电解铝67万吨、占全省20%,铝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实现利润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15%。
2、加大投资力度,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郑州市坚持“发展工业,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抓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工业投入大幅增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实行领导分工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对列入全市的重点技改项目,市四大班子领导实行了分工联系,坚持深入企业,重点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项目进度月报制度。每月10日前,由各县(市)区经委把辖区重点技改项目进度情况统一汇总,报市经委,由市经委综合全市项目进展情况后向市委、市政府通报。三是争取项目建设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申报可行性分析和立项等工作,协调有关银行及时进行项目评估并向上级行推选和申报,争取专项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优先解决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所需生产原材料、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等。2007年,郑州市工业投资首次突破500亿元,,实现了3年翻番,超出武汉市的445.4亿元。同期,郑州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的44%,远超过武汉市的25.7%。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郑州市近年来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在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按照市委市政府跨越式发展总体部署,开展扶优扶强工程和园区建设工程。确定了48户企业72个扶优扶强项目,33个重点园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加大扶持力度。2007年,郑州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户数超过700个,比上年增加153户。全市33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总量占全市总量的36.4%。
三、加快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工业
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汽车及机械、钢铁等传统工业,努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着力搭建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联盟。通过股权置换、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共同分享技术成果和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推进传统工业高新技术化。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扩散和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传统工业从采购、生产、管理到产品各过程落实节能环保标准,形成完整的节能环保价值链。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财政、金融、项目用地、审批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支持体系,加大对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改项目的政策支持。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落实对传统工业企业在增值税抵扣、改革改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2、保持较大投资强度,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后劲
投资不够仍然是武汉工业发展的最大实际。武汉市去年工业投资额低于郑州市,工业在全市投资中所占比重更低。在今后武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较长一段时间,仍需要保持较大工业投资强度,推动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坚持整合资源、统筹配置,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重点支持比较优势产业以及重点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投资能力。三是加大银企合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企业,整合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扩大工业贷款规模。四是引导外资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合理利用外资,抢抓武汉市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和成功召开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高峰会的机遇,支持外地企业在武汉市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工业发展。
3、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武汉市目前的企业类型格局与郑州比较,明显缺少一批中等块头、产值1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制约了整体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据了解,郑州涌现出了一大批亿元至10亿元企业,主要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2007年,郑州6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28亿元,占全市的68%左右,平均为105亿元,其中最大的巩义市为180亿元。而武汉市6个远城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5亿元,仅占全市的15%,平均为26亿元,其中最大的东西湖区只有39.8亿元。武汉市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武汉、东湖两个开发区和中心城区,但从长远看,受土地制约和环保限制,中心城区工业趋于萎缩,工业外迁向远城区发展是必然选择。因此,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贯彻实施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都市工业园区和远城区省级开发区“两个千亿板块”的战略措施,促进全市工业加快发展。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6个以区域经济为主的远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格局。坚持依托开发区,服务大企业,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蔡甸、汉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江夏依托东湖高新区,承接中心城区企业搬迁落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装备制造产业;新洲依托武钢和阳逻港,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及港口物流产业;东西湖重点发展食品产业;黄陂依托武汉航空港,重点发展临空经济。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加大对6个远城区省级开发区的支持力度。支持远城区开发区完善发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落实政策支持,围绕信用及融资、产学研、培训咨询等六个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作者系武汉大学2007级MPA学生)
一、两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近年来,郑州市在工业发展中坚持扩张总量、盘活存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目前工业经济总量上看,郑州不如武汉。但郑州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比较优势发挥明显。按目前发展水平,郑州市已在挑战武汉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工业经济的领军地位。
1、规模总量的差距明显缩小。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2002年,郑州市为237.9亿元,仅为武汉市365.04亿元的65.2%;到2007年,郑州市为923.8亿元,占武汉市1055.2亿元的87.5%,5年比重提高22.3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增加值看,2002年,郑州是武汉市的70.9%,2007年则迅速提高到97.5%,几乎持平。
2、部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郑州市工业以食品、汽车及机械、煤电铝等产业为主导,武汉市则以汽车及机械、钢铁、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化等产业为支撑。以同类产业作比较,郑州的食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态势好于武汉市。从食品产业看,2007年,郑州市有各类食品企业超过800家,全行业完成产值500亿元以上,高于武汉市的363.43亿元。同时,郑州食品产业有5个企业7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武汉市只有3个企业4种产品。从纺织服装产业看,2007年,郑州市完成产值180亿元,是武汉市67.5亿元的2.67倍;增幅为30%,高出武汉市23个百分点。
3、中等企业及小企业发展较快。从销售过百亿元企业个数看,郑州与武汉市持平,均为6户。但从销售100亿元以下企业看,郑州均明显超过武汉市。2007年,郑州销售1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为33户,武汉市为29户;郑州市销售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61户,比2006年增加153户,而武汉市2007年同类企业仅为299户,比上年增加102户。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看,2007年郑州为2079户,也高于武汉市的1695户。
从规模以下企业看,2007年,郑州市规模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亿元,武汉市为142亿元,郑州是武汉市的近一倍。这说明,郑州市的小企业发展态势显著好于武汉市。
4、经济效益水平较高。2007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80亿元,首次超过武汉市的519.04亿元;增幅为57.7%,高出武汉市13.7个百分点。郑州市实现利润总额365.4亿元,远超过武汉市的244.08亿元;增幅为66.1%,也比武汉市高2.4个百分点。
二、郑州市发展工业经济的有益经验
1、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河南省以及郑州市都能牢牢把握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的先天优势,积极主动,加强规划,发展集群,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就郑州来说,食品产业中不少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郑州“三全”、“思念”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50%,“金星”啤酒连续7年列全国啤酒业四强,白象集团销售收入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郑州金苑面业公司的面粉加工和销售量居全国第一,奥星实业枣制品和博大面业的挂面生产居全国第一。
从煤电铝工业看,郑州市结合煤炭、铝土矿资源优势,利用煤炭发电,利用电力炼铝,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煤电铝工业链。煤炭工业重点发展30万吨特别是100万吨以上矿井,2007年,全市原煤产量6707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6%。全市发电企业装机容量达到69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8%。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铝冶炼及铝加工基地,铝工业企业65户。2007年主导产品氧化铝产量238万吨、占全国16%,铝材79万吨、占全国6.8%,电解铝67万吨、占全省20%,铝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实现利润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15%。
2、加大投资力度,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郑州市坚持“发展工业,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抓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工业投入大幅增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实行领导分工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对列入全市的重点技改项目,市四大班子领导实行了分工联系,坚持深入企业,重点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项目进度月报制度。每月10日前,由各县(市)区经委把辖区重点技改项目进度情况统一汇总,报市经委,由市经委综合全市项目进展情况后向市委、市政府通报。三是争取项目建设政策支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申报可行性分析和立项等工作,协调有关银行及时进行项目评估并向上级行推选和申报,争取专项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优先解决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所需生产原材料、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等。2007年,郑州市工业投资首次突破500亿元,,实现了3年翻番,超出武汉市的445.4亿元。同期,郑州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的44%,远超过武汉市的25.7%。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郑州市近年来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在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按照市委市政府跨越式发展总体部署,开展扶优扶强工程和园区建设工程。确定了48户企业72个扶优扶强项目,33个重点园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加大扶持力度。2007年,郑州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户数超过700个,比上年增加153户。全市33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总量占全市总量的36.4%。
三、加快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工业
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汽车及机械、钢铁等传统工业,努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着力搭建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联盟。通过股权置换、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共同分享技术成果和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推进传统工业高新技术化。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扩散和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传统工业从采购、生产、管理到产品各过程落实节能环保标准,形成完整的节能环保价值链。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财政、金融、项目用地、审批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支持体系,加大对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改项目的政策支持。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落实对传统工业企业在增值税抵扣、改革改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2、保持较大投资强度,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后劲
投资不够仍然是武汉工业发展的最大实际。武汉市去年工业投资额低于郑州市,工业在全市投资中所占比重更低。在今后武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较长一段时间,仍需要保持较大工业投资强度,推动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坚持整合资源、统筹配置,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重点支持比较优势产业以及重点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投资能力。三是加大银企合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企业,整合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扩大工业贷款规模。四是引导外资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合理利用外资,抢抓武汉市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和成功召开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高峰会的机遇,支持外地企业在武汉市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工业发展。
3、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武汉市目前的企业类型格局与郑州比较,明显缺少一批中等块头、产值1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制约了整体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据了解,郑州涌现出了一大批亿元至10亿元企业,主要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2007年,郑州6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28亿元,占全市的68%左右,平均为105亿元,其中最大的巩义市为180亿元。而武汉市6个远城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5亿元,仅占全市的15%,平均为26亿元,其中最大的东西湖区只有39.8亿元。武汉市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武汉、东湖两个开发区和中心城区,但从长远看,受土地制约和环保限制,中心城区工业趋于萎缩,工业外迁向远城区发展是必然选择。因此,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贯彻实施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都市工业园区和远城区省级开发区“两个千亿板块”的战略措施,促进全市工业加快发展。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6个以区域经济为主的远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格局。坚持依托开发区,服务大企业,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蔡甸、汉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江夏依托东湖高新区,承接中心城区企业搬迁落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装备制造产业;新洲依托武钢和阳逻港,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及港口物流产业;东西湖重点发展食品产业;黄陂依托武汉航空港,重点发展临空经济。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加大对6个远城区省级开发区的支持力度。支持远城区开发区完善发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落实政策支持,围绕信用及融资、产学研、培训咨询等六个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作者系武汉大学2007级MPA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