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杰出诗人卞之琳先生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断章》。但正所谓“诗无达诂”,尤其是如同《断章》这样一首内在思想含蕴异常丰富的诗歌来说,到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或者意思,长期以来一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在其中隐含着某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相对主义或者说互为主体的意味,乃是无可否认的一种文本事实。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确证无疑的主体,然而,场景一旦转换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时候,你就在一种根本就不可能自觉的情况下,由主体转换为客体。而那位置身于楼上的人,也就随之成为了新的主体。依照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后面的两句,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如是解。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不仅要专门提及卞之琳的这首《断章》,而且还要对它做如此一番剖析,主要是因为不期然间读到了方晓短篇小说《雨夜》。说实在话,对于方晓其人,到底是男是女,究竟年长年幼,甚至,连同这个名字是本名抑或笔名,我自己的确一无所知。既如此,我们关于方晓其人的一切理解和判断,所依凭的,就只能是《雨夜》这样一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文本。正是在对《雨夜》先后两次认真阅读的过程中,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甚或精神方面那样一种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迷乱状况,促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卞之琳的这一首《断章》。也因此,虽然对于方晓其人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根据我的阅读感觉来推断,首先,从性别的角度来说,因其情感描写的细腻入微程度,我觉得这位作家十有八九应该是一位女性。其次,从年龄的角度来看,方晓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是一位年轻作家。如果我的判断无误,如果说方晓的确是一位年轻女作家的话,那么,我首先要大加肯定的一点,就是作家那种非同寻常的艺术控制力。情感上明明已经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但敘述者却依然可以那么不动声色,那样沉静内敛,无论如何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尽管作品并没有采用叙述者直接现身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但一开始就被提及的李桃却毫无疑问可以被看作是一位身兼观察功能的视角性人物。而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小说中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通过李桃的眼睛,在经过了她的一番其实是不自觉的过滤后,才被传达给广大读者的。很多时候,甚至连同作家自己都未必都能明确意识到的一些思想,也都是通过这位视角性人物才能够被凝固定型。也因此,对于如同李桃这样一位视角性人物的艺术设定,作家无论如何都不能掉以轻心。具体来说,小说之所以被命名为“雨夜”,乃因为其中的核心事件,是一桩发生在雨夜里的车祸:“那天夜里,她赶到现场时,马纳趴在路边,身体蜷曲在风衣下,仿佛正在支离破碎。密集的雨点像闪着寒光的刀尖落在他身上,每一滴雨,都戳出喷溅的血来。然后警察和救护车陆续到了。一个穿着红色雨衣的小个子男人,一直等待在原地,现在惊魂未定地向警察讲述,他看见有辆黄色面包车加速冲上坡,在转角处精准地撞上了马纳,一个戴口罩的黑衣男人下车来翻弄着马纳,似乎要确认是否已经死亡,又驾车迅速离去。警察断定是蓄意的,但除此之外也没有给出更多的结论。”事实上,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也根本就不需要警察给出相应的更多结论。说到底,这一场车祸,也不过是小说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作家不过是要借助于这样一场早有预谋的车祸,来讲述呈现两对青年或者说中年(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置身于当下时代,什么样的年龄段算是青年,什么样的年龄段算是中年,的确莫衷一是很难判断)夫妻之间特别扑朔迷离的情感与精神危局。
  其中的一对夫妻,就是视角性人物李桃和那位因车祸而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的马纳。九年前结识并最终结合在一起的这一对夫妻,尽管婚后的数年间,曾经两情相悦,但到最后,最起码在李桃这里,却根本就没有料想到,他们之间的感情竟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大约在两年前,生性敏感的李桃,就已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判断出丈夫马纳很可能在情感上出轨了。但很可能是李桃出于一种本能的逃避与延宕心理作祟的缘故,这一真相却一直到车祸发生后才彻底曝光。这一确证和曝光,对李桃形成了极强烈的精神刺激:“另一个女人,代表的是另一种生活,她们像一根根箭簇将我和我的生活击穿,哪怕她们消失,也留下了一个弥补不了的洞口。哪怕我的生活没有被摧毁,也至少被背叛过。”一种实际的情形是,在已经敏感到他们的情感面临危机之后,李桃竟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的方式,而是“愿意继续维持下去,是因为她连破坏的欲望都没有。”如此一种情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李桃所持有的那种甚至连她自己都未必能自觉到的潜隐世界观紧密相关:“她改变的努力都只停留在内心的想法里,无法形成语言也只是因为她害怕了,所有的努力,他的和她的,都不过想回到他们的最初,然后呢,又重复一次爱情终将减弱、模糊、陨落的过程吗。”难道说所有的爱情都要经历由最初的萌生,到后来减弱、模糊,乃至陨落的过程吗?假若真的如此,那李桃干脆就不去努力的想法,其实也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点是,那位倍觉自己遭受伤害的周森,竟然会提出以和李桃一起出轨的方式来报复马纳和唐婉的荒唐建议。关键的问题是,在马纳出轨的同时,李桃自己也并没有闲着。与此相关的两个细节,一是李桃坐等情敌唐婉,当一位清瘦男子出现时的一种自由联想:“她在想,他身材清瘦但结实,与他发生关系会怎样,一开始也能相互体会到新鲜刺激吧,但又如何才能说服自己这种新鲜刺激不是廉价的呢。”一位女性,能够在丈夫生死未卜,坐等情敌摊牌时产生这样的一种自由联想,所充分说明的,正是李桃个人潜意识的复杂与暧昧不明。另一个,则是那位只是偶尔被提及,一直处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状态的左原。尽管作家始终没有做出明确的交代,但依据字里行间的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这个左原,毫无疑问是李桃的地下情人。
  同样处于情感和精神危局中的另一对夫妻,是车祸的制造者周森和他那位出轨的妻子唐婉。按照周森的叙述,他们之间的情感危机似乎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很奇怪,突然有一天,我们之间进行不下去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我和她没法进行之后,我妻子和你丈夫,却像干柴烈火,一天三次,有一回连续九天。”吊诡处在于,正是在发现了妻子唐婉和马纳的奸情后,周森才又重新对妻子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妻子的奸情做出这样的理解与评判:“一般他们都说爱的。为了找个延续的借口,欺骗对方,也好欺骗自己。他们找不到其他的借口了,其实也不过是一种动物冲动罢了。”实际的情形是,正是出于被羞辱后某种不可遏制的报复冲动,周森方才一手制造了那场车祸。但对自己和马纳的出轨行为,当事人唐婉的理解,却与周森的看法大相径庭。唯其如此,她才会在面对李桃时特别强调,那是“一份难以抗拒的爱。是因为我,我能这么说吗。我也是,我遇见他,也一样。”既然彼此间有爱情,为什么不走到一起呢?对于李桃的这个问题,唐婉的回答是:“我回答过你了。他说他不想放弃婚姻。他还说,一旦出轨,就是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同样带有一定吊诡意味的是,在那个雨夜,马纳和唐婉在一起,原本是要讨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理性地分手,没想到,就是在那个雨夜,那场为周森蓄谋已久的车祸不期而至,“他被撞了”。
  请一定注意,方晓对小说中两对夫妻之间情感迷局的设定,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当我试图在这里概括复述这个情感迷局的时候,都会感到有言不及义的表达困难。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条分缕析地复述清楚本身,就强有力地证明着作家那样一种层层剥茧式的情感迷局叙事的成功。那么,这两对自以为曾经拥有过爱情的夫妻,到底为什么会丧失爱的能力呢?马纳和唐婉之间的感情,到底可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爱情?尽管确切的答案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文本中的一个象征性细节却不容忽视:“她起身去书架旁,抽出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如她猜测,里面是空的,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她无声地笑起来,心中充满酸涩的快慰。”虽然说所谓的象征一般都是多义的,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一细节恐怕更多还是暗示着真正爱情的缺位。唯其缺位,所以才会有一种扑朔迷离情感乱象的生成。但从根本上说,因此于此种扑朔迷离情感乱象背后的,其实又是当下时代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方晓的《雨夜》就既是一篇情感叙事,同时也更是一篇精神叙事的小说作品。
其他文献
一  “那么,后来呢?”  那时候,我常常这样问父亲。  有时他在看书,有时他在画图,有时他在修理东西。  被追问的时候,他没有嫌过烦,总是好脾气地停下手中的事,继续讲他的童年。  冬夜漫漫,孩子们聚集在奶奶的床头取暖。裹小脚的奶奶不识字,但会讲狐仙的故事。好狐仙和坏狐仙都很美丽。故事结局大多是好狐仙为了救老百姓,历经艰险战胜恶势力。但有一次例外,一个好狐仙爱上了凡人。可她打不赢为非作歹的坏狐仙,
期刊
引 子  2020年11月4日至6日,有幸跟随省作协唐诗之路采风团一起采风。时间太紧,行程太密,唯捡拾一些闪光的碎片留存,空闲时翻出来,可慰平生。如果说它们还带着点诗意,那就更好了。  一  要有水。他说。  时值晚秋,他——为了表述方便起见,我们就叫他大李吧——和他的工友们跋山涉水,最终发现这片地方时,暖阳正烈,熏风如醴。作为这拨烧瓷人的头头,大李的年纪应当30出头,黝黑,精干,目光如炬。彼时,
期刊
一  上面的掉了  要丢床底  下面的掉了  要丢房顶  上面床底下面房顶一定要记清  一次我记混了把上面的丢到了房顶  都说这颗是再也长不出来了  然后大早就会变成  从未见过面的爷爷的样子  二  每次端起那只碗  都會先留意一下  把好边朝里  吃饭没什么影响  喝汤则要就着煤油灯  否则夜色会不知什么时候流一地  打碎的已不知去向  唯有这只  让我不得不对生活又谨慎了几分  三  还要再
期刊
在玻璃博物馆  古埃及,火山打出的喷嚏  在两河流域孕育出生命  罗马、威尼斯、波西米亚  一直走到遥远西周  从实用走向装饰,又从装饰返回实用  春秋年代的蜻蜓眼  诡秘地凝视我,琢磨我  教堂彩画圣洁,圣母慈祥  鼻烟壶隐藏春宫图  一切都不可触摸  屋顶上阳光折射下来,如火焰在舞蹈  历代工匠用想象反复歌颂  我从碎玻璃上走过  窗外风雨中的桃花,也像玻璃  有些生命不会死去,破碎  只为另
期刊
乡村记  燕子三三两两  在菜地上空乱飞  村庄成为遗迹。成为公元某某年到某某年  的编年史  家禽生长史  动物衰老史  雨落下来,落在屋脊上;落在院子芭蕉叶上  落在石头桥上的投胎史和转世史  植物生长史  家谱去了旧人,或又添了新妇史  没有人知道  天黑之后这些燕子去了哪里  没有人知道,菜地里的油菜花什么时候掉落  而蚕豆已长过两节手指  河上书  每一只水鸟都是隐士,貌似对生活  怀藏
期刊
阿拉克湖  盘山越岭,气喘吁吁的  越野车扬起尘土,蜿蜒崎岖的  山路通向巴隆,哈图,  香日德河源头。  昆仑山脉像一匹神勇的骏马,  默默地站在湖边  饮水,它高大的身影,  雄健,苍茫,粗狂。  白云,加深蓝天的蓝,  也加深湖水的绿。  一群斑头雁,在交欢的瞬间  让天空和湖生动起来。  一匹马,一群羊,缓缓走远,  在湖的尽头,马背上  牧羊女的背影,分外孤单。  风从湖上吹来,  秋渐
期刊
凝视运河  我用我的记忆凝视运河  六十六年的陪伴,水波一样无穷无尽的  恩恩怨怨,冷冷暖暖  我用我的好奇凝视运河  它每一天都在展示不同的风情  它总有新的秘密让我和大地都惊叫起来  我用我的任性凝视运河  每当我凝视它,我感到自己也是一条河  照着它的姿势流啊流  我在阳光下凝视运河  看着阳光和水波的融合呈现无限奇迹  我感觉到自己也成了奇迹的一部分  我在雨中凝视运河  水与水的拥抱  
期刊
古柏赋  Ⅰ  古柏延年,它何时  流下过独处之泪?中堂画已泛黄  古柏鳞叶蓬勃,白鹤轻唳  穿红兜肚的童子,还捧着玫红多汁的寿桃  从没人回答我,画里的松柏  呼应了门外哪一棵乌桕。从更高的枝头  一只飞入斜阳的乌鸦  是否带走了我童年的疾病和厄运?  眼前绿荫如云,虬曲的树身  如怒目金刚捶打着身体里凝固的波涛  ——我担心它的回声溢出来  瞬间淹没了绵延的庙宇,惊动更多古柏  以你看不见的方
期刊
我又梦见了父亲。不过这一次,在梦里我是他。在梦里过另一种人生并不是难事。我变成过忍者,在连绵起伏的屋脊上俯身跳跃。也梦见变成女人,与其他男人或女人在梦里暧昧甚至亲热。甚至变成动物,有狗、牛、鹦鹉和壁虎,在梦里爬行、摇尾、用被修剪过的舌头发音。这些我都能自圆其说。比如,我整天玩电子游戏,又看古龙小说,才会变成决战紫禁城之巅的忍者。我喜欢班里的女同学又迟迟不敢表白,才在夢里变成了她的朋友,两人躺在一张
期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最初几个年头,这座江南小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一条街从老城东门的太平桥至下水门,沿城墙根,一半有店一半没有,叫做半爿街。城墙内称里半爿街,城墙外叫外半爿街。里半爿街旧有碗店、照相馆、酱园店、南货店、剃头店等十几家店铺。外半爿街,由于临江之便利,有一家豆腐店,一家肉店,还有一个终日市声嘈杂的菜市场。许多年后,那段明代就有的城墙拆除了,只留下叫“中水门”的城楼孤寂地站在那里,淡看春去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