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擅长探索小说的创作模式和艺术手法的表达,他的小说充满哥特式风采,主题、叙述、人物设置和情节脉络新颖出奇,常以特殊的视角展现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社会状态。运用认知语境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深度剖析,会发现本文篇章具有图形背景化及视点多元化的显著特色,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心理情感、叙述策略和文本主题。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南北战争 图形背景化 视点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故事梗概:旧传统的丰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他运用多重隐喻将美国社会的思维、矛盾、阶层和进步融入日常事物之中,更形象、生动地暗示了南北冲突的风云变幻,其高超的叙述艺术和篇章布局技艺可见一斑。
故事以南北战争后的大背景为前提,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父权压制下的贵族女子艾米丽,如何在旧南方传统里挣扎、抗争直至妥协的婚恋故事。女主角艾米丽出身名门贵族,她的父亲傲慢、强权、门第意识极强,将无数求婚者拒之门外,最终使女儿错失了大好年华,成为邻居眼中的“老处女”。父亲死后,艾米丽生活在对爱情的极度渴望中,抑制不住与一个北方穷小子荷默·贝伦相爱。他们的恋情在周围人眼中是门第悬殊的,遭到无数指责和非议,外界的压力加上贝伦的放荡不羁注定了这段感情的悲剧结局。艾米丽无法忍受唯一的一次爱情以失败告终,为了留住爱人,她残忍地毒死了贝伦,并将尸体藏在闺房中,从此深居简出,与一具腐烂的尸体同床共枕了四十多年,直到她去世打开房门,人们才发现这个毛骨悚然的真相。
运用认知语境对文本故事加以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图形背景化和视点多元化。前者从作者生活背景及小说创作时代考量,以此为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参照点,小说主人公艾米丽就是读者心中的阅读图形,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线构成整个故事脉络;后者以诗学领域的“视点”理论为切入角度,以句子与段落间的纯语言内在层面为研究对象,涉及认知、时空、心理因素,将文章解构为叙述视点、时空视点、观念视点以及知觉视点。
二 宏观特征:图形背景化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提出,以空间和知觉的视角研究文本及人物信息。图形的存在需要依赖背景衬托,没有背景也就无所谓图形塑造;图形的存在也承载了背景信息,是情感和主旨的具象表达。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呈现出强烈的图形背景化特征,可从故事背景与叙述、艾米丽与玫瑰意象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 一个背景:时代矛盾
每个精彩的故事都是有其自身时代定位的,《飘》、《源氏物语》、《红楼梦》、《活着》等鸿篇巨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对时代背景精确把握,尽管《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部几千字的短篇小说,但是它宏大的社会背景依旧复杂、深刻。
作者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社会,从小在南方奴隶制度背景下成长,对传统、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有着又爱又恨的特殊情感,作者也以此为基调构建了整篇故事,品读时,以此为背景知识切入点,阅读会更加深刻。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深深触摸到时代脉搏,抒发一种南方情怀,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华县”因为小说故事一举成名。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可以看成是阅读的一个图形,毫无疑问,她是生活在小镇上的中心人物,她的去世被人们认为是“一座纪念碑倒下了”,艾米丽是南方传统的化身,受到关注和干预。从这个角度来说,艾米丽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她的身后是南北战争的时代矛盾,她的灵魂是南方旧社会沉积的情感和道德观,她的血肉是规则的骄傲和行为举止,她的情感是对爱情的极度渴望,这样一个立体的图形色彩缤纷,跃然纸上。
图形背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复数叙述,作者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观察镇上发生的一切,而叙述者不是单一的,是“我们”即杰弗逊镇上的所有居民,是生活在艾米丽身边的街坊和邻居,他们目睹了艾米丽家族的兴盛到衰落,感情绽放到枯萎,见证了不可调和南北矛盾下注定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叙述者“我们”是故事的认知参照点,使小说以穿越时空的多元模式展开。
2 两个图形:艾米丽与玫瑰花
(1)艾米丽:旧传统的卫道士与牺牲者
从图形背景化的特征来看,艾米丽的意象具体完整,像有形实体便于识解,也成为认知过程中的图形和读者理解故事的焦点。
艾米丽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整篇故事都围绕着她的一生展开,以她的葬礼开始和结束,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使艾米丽这个意象“前景化”,很容易就吸引了读者注意。文学评论家曾言:“比较事体之间的异同要依托认知和推理能力,如果以一个事体为参照更能突显所言之物的维度和特征,图形——背景机制将本体和喻体有机联系起来。”艾米丽是福克纳小说中非现实的心理存在,她不是一个姓名或符号,而是背景映射下的现实意象和象征。
不同的认知角度让艾米丽从平面图形变为立体三维图像,她活着是“义务的象征、关注的对象,是旧传统的化身”,她死了是“一座倒下的纪念碑”。可见,艾米丽在小镇居民眼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代表着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时代的存在。身为贵族的艾米丽演绎了整个南方贵族的生存状态,他们随着南北战争的失利没落,尽管抵挡不住工业文明的冲击,依旧负隅顽抗,卫道士的形象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艾米丽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一个渴望被爱的女人。她没有自由权和话语权,前半生受制于父权的束缚,后半生又淹没于舆论的谴责,可以说,她一生生活在南方旧道德的压制下,爱情的坎坷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艾米丽承受了旧制度糟粕的全部毒害,从个人意志到情感表达都逃不出父权社会的影响,最终造就了悲剧的结局,她是地地道道的旧传统牺牲者。
(2)玫瑰花:爱与恨的交织
小说的题目很明确地指引读者进入玫瑰花的图形设置,和艾米丽一样成为故事的焦点。通读整篇小说,会发现再无玫瑰花的细节描写,这种缺省与突出相结合的意象传达意味深长。 从视觉的领域看,图形总是独立、完整的,能够与文本相剥离。而在语篇领域,背景与图形相互依存,隐形的图形融入背景时代之中,刻入读者记忆中,被形象地称为“felt absence”(可感知的缺失)。玫瑰花,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是美好爱情的象征,用以歌颂爱情的赞美。小说题目“A Rose for Emily”使读者很直观地联想到艾米丽的爱情,而全篇无玫瑰花的描写,正是在暗示艾米丽的情感世界里美好爱情的缺失。年轻貌美的时候,艾米丽的父亲蛮横地断绝了她幸福的机会,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父亲去世后,追求爱情的自由又受到传统势力的阻隔,牧师的规劝、远房亲戚的阻止、小镇居民的指责都让艾米丽苦不堪言。北方男人放荡不羁、飘忽不定的性格和爱情观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艾米丽终于不堪重负像生活妥协,采取极端的方法得到了“爱情”,衍生出结尾那惊悚的真相。
通过分析,我们感叹艾米丽的一生从未得到真正纯洁、美好的爱情,与标题玫瑰花的缺失遥相呼应,篇章布局浑然一体,更突出玫瑰花这一图形在不可调和的南北冲突背景中的衍生意义。
三 微观特征:视点多元化
认知诗学致力于探索文本语篇的产生和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可清晰地概括出四个微观层面:叙述视点、时空视点、观念视点以及知觉视点,揭示视点的微观选取对语句组合及叙述模式的重要作用。
1 叙述视点
叙述视点泛指文本叙述所标记的人称。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开篇第一句话就为故事奠定了叙述角度: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
“our”一词表明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且呈现为复数形式。实际上,这部优秀的小说存在双重叙述视角,一是外部视角,即文中隐藏的作者;二是内部视角,即故事的叙述者“我们”,这种双重视角的反复切换使故事讲述更加完整、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隐去的作者。从作者的角度看,小镇居民“我们”是这个故事中穿插的客观角色,这个群体在不断变化、流动中,广义上包括了艾米丽的家族以和她有关系的一切人。如文本的第三部分讲述了买药的情节,叙述客观详尽,并不是源于全知视角,而是药店的老板和黑人送货员都是“我们”的一员。这种在具体细节描写中不吝笔墨的手法,是为了突出故事的完整性,反映每个参与者的态度变化,烘托主人公的处事背景和行为诱因。同时,“我们”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成为艾米丽悲剧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最后也随着她的死去不复存在。
第二,叙述者“我们”。小镇居民是故事中重要的参与者,读者将自己带入“我们”的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内部解读模式,使艾米丽的核心焦点地位更加突出。“我们”这群人对艾米丽的生活指指点点,交换着艾米丽的个人信息,关注着这个贵族的兴衰。透过“我们”的眼光,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位女士,而是一种责任和关怀,故事最后用我们的口吻道出四十多年的惊悚结局,更加凸显艾米丽扭曲的性格。
这种刻意的双重叙事视角在文本阐述中可谓匠心独运。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将对文本拥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冷眼旁观着艾米丽的爱情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或者成为旧传统的推动者亲手缔造这个结局,读者能寻找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2 时空视点
时空视点是人们观察和呈现人物所依循的角度和位置,一般由时态要素组成。小说的开篇和结局刻画的都是艾米丽的葬礼,且时间都是在艾米丽死后不久,时空转换、遥相呼应。
以第二部分开头为例:
So She vanquished them, horse and foot, just as she had vanquished their fathers thirty years before about the smell.
从文本看出,作者的词汇运用反复将时间推前了三十年,并将空间从艾米丽的小屋推伸到三十年前的小镇。这种时空推进的视点模式,连贯的产生依赖相同的意象图示,不按照物理时间顺序发展,叙述者必然变化时空,并通过衔接使转化自然、流畅。
3 观念视点
观念视点广义上包括作者的信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化为情态和语体。情态暗指情态动词、副词或句子副词,有时也表现为评价性形容词和副词;语体包括个人语体、社会语体和功能语体。
以作者对艾米丽的外貌描写为例,“A thin gold chain”暗示出她的思维陈旧和落伍,而副词“perhaps”和情态动词“would”反映出“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不断猜测一个窈窕淑女如何变成如今古怪的老妇(obesity)模样。“Bloated”带有消极的语义,与此处的“尸体(body)”一次结合,用来描述一个活人,反映出“我们”的视点态度。
作者用词考究,通过消极词语给读者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突出“我们”和艾米丽的矛盾,为之后阻止艾米丽与北方小伙的爱情埋下伏笔。
4 知觉视点
知觉视点的关注焦点是客观对象,包括感知的起点和终点,实质上是人物、故事信息的选择和重组。文本中作者提供的已知信息是我们感知的起点,而终点是新信息的归纳,表现为读者对文本的自我理解。
不同语篇结构会引起读者不同的情感回应,“我们”的主导性在故事中不言而喻,已经知晓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讲述,而是以重组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叙述。例如第二节讲述“恶臭”情节,叙述者并没有马上道出恶臭的来源,而是从多个角色的口中猜测答案,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引发想象的空间,直到最后才一语道破。这种知觉的感性认识对一部精彩的小说至关重要,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参考文献:
[1] 王佳:《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视点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个案分析》,《海外英语》,2012年第3期。
[2] 赵春彦、尹志慧:《认知诗学视野下〈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多元主题意义构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 李慧:《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三种认知解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周树涛,男,1979—,黑龙江大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南北战争 图形背景化 视点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故事梗概:旧传统的丰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他运用多重隐喻将美国社会的思维、矛盾、阶层和进步融入日常事物之中,更形象、生动地暗示了南北冲突的风云变幻,其高超的叙述艺术和篇章布局技艺可见一斑。
故事以南北战争后的大背景为前提,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父权压制下的贵族女子艾米丽,如何在旧南方传统里挣扎、抗争直至妥协的婚恋故事。女主角艾米丽出身名门贵族,她的父亲傲慢、强权、门第意识极强,将无数求婚者拒之门外,最终使女儿错失了大好年华,成为邻居眼中的“老处女”。父亲死后,艾米丽生活在对爱情的极度渴望中,抑制不住与一个北方穷小子荷默·贝伦相爱。他们的恋情在周围人眼中是门第悬殊的,遭到无数指责和非议,外界的压力加上贝伦的放荡不羁注定了这段感情的悲剧结局。艾米丽无法忍受唯一的一次爱情以失败告终,为了留住爱人,她残忍地毒死了贝伦,并将尸体藏在闺房中,从此深居简出,与一具腐烂的尸体同床共枕了四十多年,直到她去世打开房门,人们才发现这个毛骨悚然的真相。
运用认知语境对文本故事加以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图形背景化和视点多元化。前者从作者生活背景及小说创作时代考量,以此为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参照点,小说主人公艾米丽就是读者心中的阅读图形,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线构成整个故事脉络;后者以诗学领域的“视点”理论为切入角度,以句子与段落间的纯语言内在层面为研究对象,涉及认知、时空、心理因素,将文章解构为叙述视点、时空视点、观念视点以及知觉视点。
二 宏观特征:图形背景化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提出,以空间和知觉的视角研究文本及人物信息。图形的存在需要依赖背景衬托,没有背景也就无所谓图形塑造;图形的存在也承载了背景信息,是情感和主旨的具象表达。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呈现出强烈的图形背景化特征,可从故事背景与叙述、艾米丽与玫瑰意象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 一个背景:时代矛盾
每个精彩的故事都是有其自身时代定位的,《飘》、《源氏物语》、《红楼梦》、《活着》等鸿篇巨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对时代背景精确把握,尽管《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部几千字的短篇小说,但是它宏大的社会背景依旧复杂、深刻。
作者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社会,从小在南方奴隶制度背景下成长,对传统、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有着又爱又恨的特殊情感,作者也以此为基调构建了整篇故事,品读时,以此为背景知识切入点,阅读会更加深刻。威廉·福克纳的作品深深触摸到时代脉搏,抒发一种南方情怀,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华县”因为小说故事一举成名。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可以看成是阅读的一个图形,毫无疑问,她是生活在小镇上的中心人物,她的去世被人们认为是“一座纪念碑倒下了”,艾米丽是南方传统的化身,受到关注和干预。从这个角度来说,艾米丽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她的身后是南北战争的时代矛盾,她的灵魂是南方旧社会沉积的情感和道德观,她的血肉是规则的骄傲和行为举止,她的情感是对爱情的极度渴望,这样一个立体的图形色彩缤纷,跃然纸上。
图形背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复数叙述,作者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观察镇上发生的一切,而叙述者不是单一的,是“我们”即杰弗逊镇上的所有居民,是生活在艾米丽身边的街坊和邻居,他们目睹了艾米丽家族的兴盛到衰落,感情绽放到枯萎,见证了不可调和南北矛盾下注定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叙述者“我们”是故事的认知参照点,使小说以穿越时空的多元模式展开。
2 两个图形:艾米丽与玫瑰花
(1)艾米丽:旧传统的卫道士与牺牲者
从图形背景化的特征来看,艾米丽的意象具体完整,像有形实体便于识解,也成为认知过程中的图形和读者理解故事的焦点。
艾米丽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整篇故事都围绕着她的一生展开,以她的葬礼开始和结束,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使艾米丽这个意象“前景化”,很容易就吸引了读者注意。文学评论家曾言:“比较事体之间的异同要依托认知和推理能力,如果以一个事体为参照更能突显所言之物的维度和特征,图形——背景机制将本体和喻体有机联系起来。”艾米丽是福克纳小说中非现实的心理存在,她不是一个姓名或符号,而是背景映射下的现实意象和象征。
不同的认知角度让艾米丽从平面图形变为立体三维图像,她活着是“义务的象征、关注的对象,是旧传统的化身”,她死了是“一座倒下的纪念碑”。可见,艾米丽在小镇居民眼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代表着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时代的存在。身为贵族的艾米丽演绎了整个南方贵族的生存状态,他们随着南北战争的失利没落,尽管抵挡不住工业文明的冲击,依旧负隅顽抗,卫道士的形象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艾米丽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一个渴望被爱的女人。她没有自由权和话语权,前半生受制于父权的束缚,后半生又淹没于舆论的谴责,可以说,她一生生活在南方旧道德的压制下,爱情的坎坷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艾米丽承受了旧制度糟粕的全部毒害,从个人意志到情感表达都逃不出父权社会的影响,最终造就了悲剧的结局,她是地地道道的旧传统牺牲者。
(2)玫瑰花:爱与恨的交织
小说的题目很明确地指引读者进入玫瑰花的图形设置,和艾米丽一样成为故事的焦点。通读整篇小说,会发现再无玫瑰花的细节描写,这种缺省与突出相结合的意象传达意味深长。 从视觉的领域看,图形总是独立、完整的,能够与文本相剥离。而在语篇领域,背景与图形相互依存,隐形的图形融入背景时代之中,刻入读者记忆中,被形象地称为“felt absence”(可感知的缺失)。玫瑰花,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都是美好爱情的象征,用以歌颂爱情的赞美。小说题目“A Rose for Emily”使读者很直观地联想到艾米丽的爱情,而全篇无玫瑰花的描写,正是在暗示艾米丽的情感世界里美好爱情的缺失。年轻貌美的时候,艾米丽的父亲蛮横地断绝了她幸福的机会,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父亲去世后,追求爱情的自由又受到传统势力的阻隔,牧师的规劝、远房亲戚的阻止、小镇居民的指责都让艾米丽苦不堪言。北方男人放荡不羁、飘忽不定的性格和爱情观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艾米丽终于不堪重负像生活妥协,采取极端的方法得到了“爱情”,衍生出结尾那惊悚的真相。
通过分析,我们感叹艾米丽的一生从未得到真正纯洁、美好的爱情,与标题玫瑰花的缺失遥相呼应,篇章布局浑然一体,更突出玫瑰花这一图形在不可调和的南北冲突背景中的衍生意义。
三 微观特征:视点多元化
认知诗学致力于探索文本语篇的产生和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可清晰地概括出四个微观层面:叙述视点、时空视点、观念视点以及知觉视点,揭示视点的微观选取对语句组合及叙述模式的重要作用。
1 叙述视点
叙述视点泛指文本叙述所标记的人称。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开篇第一句话就为故事奠定了叙述角度: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
“our”一词表明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且呈现为复数形式。实际上,这部优秀的小说存在双重叙述视角,一是外部视角,即文中隐藏的作者;二是内部视角,即故事的叙述者“我们”,这种双重视角的反复切换使故事讲述更加完整、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隐去的作者。从作者的角度看,小镇居民“我们”是这个故事中穿插的客观角色,这个群体在不断变化、流动中,广义上包括了艾米丽的家族以和她有关系的一切人。如文本的第三部分讲述了买药的情节,叙述客观详尽,并不是源于全知视角,而是药店的老板和黑人送货员都是“我们”的一员。这种在具体细节描写中不吝笔墨的手法,是为了突出故事的完整性,反映每个参与者的态度变化,烘托主人公的处事背景和行为诱因。同时,“我们”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成为艾米丽悲剧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最后也随着她的死去不复存在。
第二,叙述者“我们”。小镇居民是故事中重要的参与者,读者将自己带入“我们”的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内部解读模式,使艾米丽的核心焦点地位更加突出。“我们”这群人对艾米丽的生活指指点点,交换着艾米丽的个人信息,关注着这个贵族的兴衰。透过“我们”的眼光,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位女士,而是一种责任和关怀,故事最后用我们的口吻道出四十多年的惊悚结局,更加凸显艾米丽扭曲的性格。
这种刻意的双重叙事视角在文本阐述中可谓匠心独运。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将对文本拥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冷眼旁观着艾米丽的爱情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或者成为旧传统的推动者亲手缔造这个结局,读者能寻找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2 时空视点
时空视点是人们观察和呈现人物所依循的角度和位置,一般由时态要素组成。小说的开篇和结局刻画的都是艾米丽的葬礼,且时间都是在艾米丽死后不久,时空转换、遥相呼应。
以第二部分开头为例:
So She vanquished them, horse and foot, just as she had vanquished their fathers thirty years before about the smell.
从文本看出,作者的词汇运用反复将时间推前了三十年,并将空间从艾米丽的小屋推伸到三十年前的小镇。这种时空推进的视点模式,连贯的产生依赖相同的意象图示,不按照物理时间顺序发展,叙述者必然变化时空,并通过衔接使转化自然、流畅。
3 观念视点
观念视点广义上包括作者的信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化为情态和语体。情态暗指情态动词、副词或句子副词,有时也表现为评价性形容词和副词;语体包括个人语体、社会语体和功能语体。
以作者对艾米丽的外貌描写为例,“A thin gold chain”暗示出她的思维陈旧和落伍,而副词“perhaps”和情态动词“would”反映出“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不断猜测一个窈窕淑女如何变成如今古怪的老妇(obesity)模样。“Bloated”带有消极的语义,与此处的“尸体(body)”一次结合,用来描述一个活人,反映出“我们”的视点态度。
作者用词考究,通过消极词语给读者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突出“我们”和艾米丽的矛盾,为之后阻止艾米丽与北方小伙的爱情埋下伏笔。
4 知觉视点
知觉视点的关注焦点是客观对象,包括感知的起点和终点,实质上是人物、故事信息的选择和重组。文本中作者提供的已知信息是我们感知的起点,而终点是新信息的归纳,表现为读者对文本的自我理解。
不同语篇结构会引起读者不同的情感回应,“我们”的主导性在故事中不言而喻,已经知晓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讲述,而是以重组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叙述。例如第二节讲述“恶臭”情节,叙述者并没有马上道出恶臭的来源,而是从多个角色的口中猜测答案,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引发想象的空间,直到最后才一语道破。这种知觉的感性认识对一部精彩的小说至关重要,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参考文献:
[1] 王佳:《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视点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个案分析》,《海外英语》,2012年第3期。
[2] 赵春彦、尹志慧:《认知诗学视野下〈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多元主题意义构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 李慧:《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三种认知解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周树涛,男,1979—,黑龙江大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