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四军的第一个军部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史学界都以为新四军第一个军部设在江西南昌。但近年发现,“第一个军部”诞生在汉口,其旧址就在一排老旧的日式小楼里。武汉的党史工作者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揭开了这段尘封了60多年的历史,再现了汉口新四军军部曾经拥有的辉煌。
  
  叶挺亲自为汉口军部选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达成共识,并决定由叶挺担任军长,在武汉组建新四军军部。
  11月3日,叶挺应中共中央邀请到达延安,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叶挺详细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叶挺表示今后一定遵照共产党所指引的道路走,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
  由于组建新四军的任务十分迫切,叶挺会见毛泽东之后不久就来到武汉,并全身心地投入了紧张地筹建工作。
  叶挺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他也善于利用自己的声望去宣传新四军。1937年11月13日,即叶挺来到武汉第二天,他就以新四军军长身份召集记者招待会,向报界宣布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后,将挺进华中敌后抗日。叶挺说: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多难兴邦”。目前日寇侵略,正是多难的时候,我们团结抗战,当然也就是我们兴邦的日子,只要团结一致,前途一定是胜利。他说:“日本顶怕我们的就是团结;而顶希望我们的是散漫。凡日本怕的,我们要去做,凡日本希望我们的,要避免,这是致胜的道理。”次日,汉口《大公报》就以显著篇幅刊登了此则消息。
  接下来,叶挺就四处奔波为新四军军部找房子。
  这位昔日统率过千军万马的北伐名将,此时此刻手中除了一份委任状、一枚印章和5万元开办费外,几乎一无所有。他不得不亲自在汉口为建立新四军军部而奔忙。
  新四军军部设在汉口的什么地方?叶挺是有个腹案的。第一,要在日租界。当时,汉口沿江一带是租界区,有俄、法、德、日的四国租界。其中,日租界居住了很多的日本侨民。抗战爆发后,他们慑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纷纷打点行装悄然离去,他们的房子也作为敌产而被查封。因此,征用这些人走楼空的房子,即无需花钱,也不存在法律上的麻烦。第二,要距八路军办事处较近。当时,中共已在汉口中街89号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不久中共长江局也设在办事处里面,王明、周恩来等领导人也在那里面居住与办公。新四军军部若能靠近八路军办事处,联系与工作就方便多了。
  叶挺在汉口日本租界一条街,一条街地转,一栋房子,一栋房子地看,最终看中了大和街26号的一幢二层小楼。那是被查封的长长一排日式住宅,距离八路军办事处很近,步行只要几分钟。叶挺亲自带人开锁启封,挂上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牌子,这样,新四军就有了自己的办公处所,从各地集结来的“猛士”们也有了落脚之地。一时间,叶挺领导的一批穿便衣的干部和项英领导的一批穿八路军制服的干部进进出出大和街26号,成为新四军军史上特殊的景观。
  12月25日,叶挺、项英在大和街26号召集新四军干部大会,确定了干部分配方案。叶挺发表了讲话,勉励大家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抗战到底。
  此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第一个军部——汉口军部的诞生。
  1938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机关由项英率领离开汉口奔赴江西南昌,叶挺军长仍留在武汉继续办理交涉等项工作。1月2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新四军军部迁往南昌的启事,至此,新四军军部在汉组建的历史使命胜利完成。
  由于汉口新四军军部存在的时间太短,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大和街26号又成为民宅,一大片老房子中的一栋很不起眼的普通住宅。
  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和街26号已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没有人知道它的历史,也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拥有的辉煌。
  
  再现汉口军部往日的辉煌
  
  由于上述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曾以为新四军第一个军部设在江西南昌。然而,1987年3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上,将新四军成立的时间地点改为“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1991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明确记载“新四军军部于同年(1937年)12月在湖北汉口组建”。这就向党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课题:找到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此,武汉市党史研究室、武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的同志们进行大量的工作,他们查阅文献档案,采访了原新四军军部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老同志。然而,由于时间隔得太久,没有找到有价值的材料。
  偌大的武汉,要找到一处没有任何信息资料的普通民宅,无异于大海捞针。
  汉口新四军军部,你在哪里?
  党史工作者继续苦苦地搜索,苦苦地寻觅。
  一晃又过了几年,一直到1997年,寻找工作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研究人员查阅当年在汉口出版的《新华日报》,发现一则消息特别重要,那是刊登在1938年1月28日头版的一则“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启事”。启事写道:“本军奉命即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汉口大和街廿六号军部即行结束,以后驻汉办事处事宜,委托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钱处长代办。”
  这段史料之所以重要,一是印证了新四军的第一个军部确实是设在汉口;二是记录下汉口新四军军部确切的地址。
  有了确切地址,再找军部旧址,按说比较容易了。但是寻找工作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桑田洱海,几十年过去,武汉的地名有了很大变化,大和街早就改名了。而且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恐怕早就不复存在了,或毁于战火,或被拆掉了。
  其实,原大和街还在,改名为胜利街,不过,下段搭盖了许多乱七八糟的房子,使街道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人员在实地踏勘时,听到有的老住户说,1944年,美国飞机轰炸沦陷时的武汉,在胜利街下段附近丢过炸弹,大和街26号已经炸没了。
  那么,军部旧址是否还在?武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发掘武汉历史地图、实地踏勘、访问老住户等等大量的考证工作,最后证实,大和街廿六号确已被炸毁,但当时新四军军部征用的是一排三栋小楼,而不是仅仅是廿六号。因此,小楼的西部虽然被炸毁了,但军部旧址大部还是保留下来。
  2001年,随着汉口永清片大规模城市改造,原胜利街门牌号332-352号因周围房屋的拆迁而显露出来。当研究人员沿着胜利街走到与芦沟桥路交汇处时,不由得会心地笑了:一排老房子立在路的尽头,满墙翠绿的爬山虎掩映下青灰的砖石更是透出无尽的沧桑──这正是当年的汉口新四军军部!更令人惊喜的是,足足65年过去了,这排老房子除了西边缺了一部分外,几乎没有太多改变,无论是房屋的样式,还是屋内的格局。
  在旧址上设纪念馆当然要比重建更显得原汁原味。
  2001年12月1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武汉找到新四军诞生地”。
  2002年,新四军军部旧址被确立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复原缺乏原始资料和文物。为此,有关研究人员四处寻找。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还联手《楚天金报》寻找相关文物。遗憾的是,新四军军部在汉时间很短,留下的资料很少,加上当年知情的老同志多已去世,查找工作难度很大。几经周折,在南昌找到一位叫汤光恢的93岁老人,他曾是叶挺的副官,在汉口军部工作过。据汤老讲述,当年他住在一楼,叶挺、项英住二楼;军部挂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木牌,是黄底黑字,很醒目。后来旧址复原的布局、陈设,基本上按汤老的回忆;政治部、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及叶挺、项英、郭沫若的房间等,得以一一复原。纪念馆还举办三个专题展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配以图片和实物,简要反映新四军军部诞生的过程和迁移情况、新四军七个师八年抗战毙伤俘日伪四十七万余人的丰功伟绩、新四军第五师华中抗日取得的卓著战功。
  2006年12月25日,随着新四军汉口军部旧址纪念馆修复并对外开放,这些尘封了60余载的史迹,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文献
2004年的沈阳市两会(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报道,在全市人民关注的目光中落下了帷幕。在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历史上,今年的两会报道,是值得特别回味和多记
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家庭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如果能有意识的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妥善地保存下来.天长日久,就会积累起一笔可观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我们生活
1932年,国民党军在江西围剿江西红军时,蒋介石常带领他的几个亲信侍从人员如秘书、副官和参谋人员到各地视察工作。政学系的头目杨永泰向蒋建议:应将随行的参谋人员以及侍从人员组成一个侍从室,以便于开展工作。蒋介石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成立了一个只有四个小组的侍从室。1936年1月,蒋介石对侍从室又作了正式改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下设第一、第二两个处,此后又扩充了一个第三处,
基建工程项目档案是基建工程的记忆和缩影,它的产生、形成和积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即一个项目工程从酝酿、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试运及竣工验收形成的各类文字和图样。它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档案形成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档案内容复杂。因此,认真地做好基建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以便为企业日后生产经营及机组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查考依据,在需要时发挥出它的
心理沟通是情感爻流的基础,是促进我们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而舞蹈是一门集普乐、美术、诗歌的综合艺术.把心理沟通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更能体现教书育人。本文结合职高学前教育
近几年,锦州电台顺应广播生存发展趋势,在广播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下,巧联盟,走出了地域广播横向联盟的三部曲。
信息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改变着教育的环境和方式。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应用性极强,它作为交际工具,和生活紧密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动、活泼的社会生
记工分,评工记分的简称,又称工分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计量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数量以及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亦称劳动日制,也是农村集体组织对农民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形式,遍及全国广大农村。记工分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盛行于农业社和人民公社,终结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一、记工分的发展过程    记工分作为中国广大农村“按劳分配”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30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乏味。不少教师对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感到困惑,无奈之余还美其名日“痛并快乐着”。究其原因,教师的急功近利以及教学思想的禁锢,是传统
党报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是为读者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而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负责农村新闻报道的记者,就更应该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导向,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