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综合了脑学科、认知、习得、教育等多种理论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与浅层学习相对,它包含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层含义的“深”——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普及,使深度学习的落实由“浅层”向“深层”发展。也就是信息技术为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新的条件支撑——本文结合小学教学,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促进;方法
深度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其实已经有70年左右,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这种高级、科学的教育理论并不能完全得到落实——这主要不是受限于教育者对理论的把握,而是受教育条件上的制约。比如我们知道基于脑学科的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提升其理解和记忆效率,但我们缺少能够同时调动这些感官的条件;比如我们知道主动学习意识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价值,但缺少一些更高效的激发手段——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已经在小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这为深度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落实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支持。
一、深度学习的简单理解
我们不管是利用什么技术或手段来落实深度学习,首先是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这应该无需过多解释。
简单的说,所谓深度学习是指通过深层的学習方式(借鉴和综合了脑学科、认知、习得、教育等多种学习理论所形成的科学、高效并指向深度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获得最终更具系统性、发展性的知识和技能——它其实是包含了学习过程的深度和学习结果的深度两层含义。其简要特征是学习行为的内驱性、注重知识的理解、关联和系统——与浅层学习相较,有以下几个差异:由机械的记忆变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由关注一个知识点到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低级思维(僵化的接收式思维)到高级思维(批判的、逻辑的、高效的),由目标模糊变目标明确,由简单评价到科学系统动态性评价。
其实,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去落实深度学习,就是要完成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二、深度学习的具体落实
1. 多感官学习
从脑学科学习理论上看,当学生的视觉、思维、听觉甚至嗅觉等等同时参与同一个学习过程时,其学习及记忆的质量和效率不止是成倍的增长。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呈现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的便利条件,制作一个辅助学生学习的课件——特别是对以直观思维为主要学习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要好得多。
2. 拓展知识面
原先,我们就算是知道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但要实现跨学科、跨教材的教学其实并不容易。主要的问题是受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资源获取不便利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有了网络技术,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比如《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这一课,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家乡”“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内容,当堂利用网络就可能操作。
3. 提升主动性
在没有信息技术时,课堂教学的形态是比较单调的。几乎全凭教师的一张嘴——这种教学形态,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厌倦感。在这种学习情态下,其学习的主动性是很难保证的(因为小学生受社会阅历的局限,学习价值观还无法正确建立)。而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使教学的直观化、动态化、立体化(声光电),再辅以一些多样的趣味学习活动,可以极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思维开放化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小学生来说,原先是不太容易的。一是他们的见识主要就是通过教师和家庭,信息源非常狭窄;二是教师自身的思维空间也受到个人素养的局限——而现在有了网络这个信息源(包括现在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被极大地拓展了——特别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先学或探究的方式来独立学习(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一个课题项目——志愿服务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活动实践中应用研究,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开放其思维空间。
5. 目标直观化
原先的教学,在目标上,教师是比较清楚的——知道自己组织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结果——但学生是不清楚的(特别是小学生,你就算告诉他学习目的,也不见得能够理解把握)——而我们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把学习目标先给学生直观呈现出来,使他们从学习之初,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我能做点什么”(《道德与法治》):我能做什么→我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我计划怎么做→我已经开始的行动——教师把这个用EXCEL制作成学习目标导图,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目标将非常清晰。
6. 数字化评价
原先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目标结果性的,而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动态的过程性跟踪评价。也就是我们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评价都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即时的动态跟踪,而且可即时获得变化曲线,以组织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而在原先,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只能每次重新制表,几乎是没有操作的可能。比如通过错题跟踪分析学生的知识弱点,可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以上,对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实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才真正具有了“深化”的可能,在原技术条件下,操作有相当难度。
参考文献:
[1]钱薇旭, 伊亮亮, 马芳, et al. 信息技术课程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信息可信度评估”学习内容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382(11):92-98.
[2]王秀云, 宓宁宁, WangXiuyun, et al.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6):78-79.
作者简介:周婷婷,女,安源区进贤小学,江西 萍乡,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促进;方法
深度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其实已经有70年左右,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这种高级、科学的教育理论并不能完全得到落实——这主要不是受限于教育者对理论的把握,而是受教育条件上的制约。比如我们知道基于脑学科的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提升其理解和记忆效率,但我们缺少能够同时调动这些感官的条件;比如我们知道主动学习意识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价值,但缺少一些更高效的激发手段——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已经在小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这为深度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落实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支持。
一、深度学习的简单理解
我们不管是利用什么技术或手段来落实深度学习,首先是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这应该无需过多解释。
简单的说,所谓深度学习是指通过深层的学習方式(借鉴和综合了脑学科、认知、习得、教育等多种学习理论所形成的科学、高效并指向深度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获得最终更具系统性、发展性的知识和技能——它其实是包含了学习过程的深度和学习结果的深度两层含义。其简要特征是学习行为的内驱性、注重知识的理解、关联和系统——与浅层学习相较,有以下几个差异:由机械的记忆变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由关注一个知识点到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低级思维(僵化的接收式思维)到高级思维(批判的、逻辑的、高效的),由目标模糊变目标明确,由简单评价到科学系统动态性评价。
其实,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去落实深度学习,就是要完成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二、深度学习的具体落实
1. 多感官学习
从脑学科学习理论上看,当学生的视觉、思维、听觉甚至嗅觉等等同时参与同一个学习过程时,其学习及记忆的质量和效率不止是成倍的增长。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呈现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的便利条件,制作一个辅助学生学习的课件——特别是对以直观思维为主要学习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要好得多。
2. 拓展知识面
原先,我们就算是知道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但要实现跨学科、跨教材的教学其实并不容易。主要的问题是受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资源获取不便利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有了网络技术,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比如《道德与法治》“我的家在这里”这一课,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家乡”“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内容,当堂利用网络就可能操作。
3. 提升主动性
在没有信息技术时,课堂教学的形态是比较单调的。几乎全凭教师的一张嘴——这种教学形态,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厌倦感。在这种学习情态下,其学习的主动性是很难保证的(因为小学生受社会阅历的局限,学习价值观还无法正确建立)。而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使教学的直观化、动态化、立体化(声光电),再辅以一些多样的趣味学习活动,可以极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思维开放化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小学生来说,原先是不太容易的。一是他们的见识主要就是通过教师和家庭,信息源非常狭窄;二是教师自身的思维空间也受到个人素养的局限——而现在有了网络这个信息源(包括现在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被极大地拓展了——特别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先学或探究的方式来独立学习(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一个课题项目——志愿服务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活动实践中应用研究,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开放其思维空间。
5. 目标直观化
原先的教学,在目标上,教师是比较清楚的——知道自己组织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结果——但学生是不清楚的(特别是小学生,你就算告诉他学习目的,也不见得能够理解把握)——而我们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把学习目标先给学生直观呈现出来,使他们从学习之初,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我能做点什么”(《道德与法治》):我能做什么→我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我计划怎么做→我已经开始的行动——教师把这个用EXCEL制作成学习目标导图,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目标将非常清晰。
6. 数字化评价
原先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目标结果性的,而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动态的过程性跟踪评价。也就是我们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评价都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即时的动态跟踪,而且可即时获得变化曲线,以组织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而在原先,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只能每次重新制表,几乎是没有操作的可能。比如通过错题跟踪分析学生的知识弱点,可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以上,对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实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才真正具有了“深化”的可能,在原技术条件下,操作有相当难度。
参考文献:
[1]钱薇旭, 伊亮亮, 马芳, et al. 信息技术课程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信息可信度评估”学习内容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382(11):92-98.
[2]王秀云, 宓宁宁, WangXiuyun, et al.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6):78-79.
作者简介:周婷婷,女,安源区进贤小学,江西 萍乡,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