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成了国运兴旺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 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 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历史时,学生知道了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会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通过独立探索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是提高他们思维独特性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主要应当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和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和“独出心裁”;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与变通。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他们探索发现的实践过程,促进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迁西县新店中学)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 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 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历史时,学生知道了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会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通过独立探索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是提高他们思维独特性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主要应当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和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和“独出心裁”;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与变通。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他们探索发现的实践过程,促进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迁西县新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