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山西省共有28782名大学毕业生走上了村官的工作岗位,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大学生干部全覆盖的省份。他们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山西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村官对山西新农村建设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出了五大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发布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2009年是山西省大规模聘用村官的最后一年,建议政府在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标后,推行“一村两名或多名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政府可从农村本地选拔一批青年,实施免费教育,要求学员必须与所在乡镇签订回村服务合同,实现“一村一名不走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结合山西省选派县以上党政机关后备干部下农村这一政策,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发布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2009年是山西省大规模聘用村官的最后一年,建议政府在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标后,推行“一村两名或多名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政府可从农村本地选拔一批青年,实施免费教育,要求学员必须与所在乡镇签订回村服务合同,实现“一村一名不走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结合山西省选派县以上党政机关后备干部下农村这一政策,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