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科学教育融为一体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ia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无所不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益于幼儿发展、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就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联系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再生动的教学方法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放弃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篮子里解放出来。
  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幼儿“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幼儿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他现实生活的事物,而是关注此情此景、此时此地身边发生的现象。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为认识周围的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的实际意义提供了保障,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言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的科学是神奇的,不是平实的;是生活本身,又超越了生活;是对当下事物的探索,但又是指向未来的;是想象的、诗意的、似乎荒唐的,但又有幼儿自己的逻辑……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赫胥黎说过:“假如由于提出的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斥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会是无限的;他也肯定会慢慢地而又稳固地积累知识,并采用提问这种方法来发展思考能力。”因此,通过对幼儿问题的关注,从中寻找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为幼儿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环境和条件,引起幼儿对自己问题的探究,这就是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方式。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更新飞速,对人的创造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意识对幼儿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不可少的宝贵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应遵循陈鹤琴先生的思想,给幼儿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想、去探索、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其他文献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现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此,数学老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课堂交流,内外兼修,锤炼语言,让学生能真正地在交流中相互倾听、启发、分享、接纳、赞赏……  一、增强数学评价语言的内核——尊重自在心  俗话说:“良言一
期刊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分别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和妈妈,最终找到了答案。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可以了解啄木鸟、水牛、蜜蜂对人类的贡献。  【学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好动,求知欲望强,有竞争意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年龄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要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设计理念】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适合学生分角色朗
期刊
词语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语常常难以理解,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调动生活感受理解词句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
期刊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与识字》d、t、n、l的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教学目标】1.学会声母d、t、n、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继续练习用声韵连读的方法直呼有关声母是d、t、n、l 的单韵母音节,能正确读出新学的带调音节和音节词语。3.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参与以及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激发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分析《火烧云》一文时,针对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易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培养高中生的探究素养应该说是顺应了新课标和新课标考纲的要求的,也是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
期刊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停留在对物理学知识系统的归纳和理论体系的阐述上,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从设计开始的,设计是创造的基础,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独到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设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实验进行设计训练,可
期刊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培养数学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先导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学习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
期刊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解决声乐中多方面的疑问,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几经考虑,想把课堂课外合唱教学的认知和盘托出,经过交流讨论、点评推敲以求进步。如何使学生既迅速又准确地获得良好声音,赛出好成绩呢?那么合唱教学需长期作战,是值得探索的。  课堂合唱课的最高境界是让聆听者感受音乐的意境和声音的和谐。想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