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黄土高原培育了华夏文化,但就在黄土高原培育华夏儿女的同时,它还培育了戎狄的儿女。戎狄,是古代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
  华夏的文明人在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他们却被把持历史纪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劣,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了另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全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由于大范围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用现在的话说,是两类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南部地区,水土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作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公平的。
  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产生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戎狄历史贡献的肯定。
  古代汉族文人看不起戎狄的人,却盛赞戎狄的马。有名的“駃騠”,就是指戎狄的骏马。《左传》记载:“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汉族文人忘了,马是人喂出来的,没有戎狄的养马技术,哪里来的北方良马。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做好了历史准备。如果说在中国北方,农畜混合经济是环境变化的推动力,而草原游牧经济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畜牧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当对牲畜的控制能力增强、骑马的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就有条件彻底抛开农业,到新的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大规模开展游牧活动,并建立一种新的依托大规模游牧经济的社会组织。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中国古代戎狄在地域上分布很广,黄土高原北部只是其分布地域的一部分。戎狄在地域上与华夏相邻,两方的交流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别看华夏人在观念上把戎狄贬得很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他们相当“实事求是”。除了想要戎狄的马,华夏国君还想要戎狄的兵士。另外,大概戎狄女子有妖媚的一面,华夏国君还要戎狄女子来作妃子。上层是这样,基层社会恐怕更多,想到这一点,我们如果到黄土高原,缅怀它的“摇篮”历史时,就更不要忘了古代北边那些放牲口的人们,我们不少人其实都是他们的后代。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的呐喊》、《同仇》、《自由神》;主演了《赛金花》、《酒后》、《少奶奶的扇子》等大量话剧。抗
期刊
隋文帝杨坚是个“不悦诗书”、“素无术学”的人,他一上台就要求大加整顿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六朝浮华文风,同时禁止私人编写国史诽谤朝廷,哪个文人触犯了这两条规定,轻则入狱,重则丢命。因此单就文艺细胞而言,他和儿子杨广就有天壤之别。  可这么一个没有多少墨水的皇帝,却偏爱一个叫薛道衡的机要秘书。在灭陈之前,他还曾让薛道衡出使陈朝,对陈朝的文化人搞了一场心理宣传战。因为薛道衡文采极为出众,在南方有不少铁杆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岁”是一种罕见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没有记录,在现实生活中,岁姓人也是少之又少。然而,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却有一个叫作“岁家坡”的村庄,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岁。  相传,岁家坡里的岁姓居民
期刊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通篇是古代山川方国、珍物奇闻的描写。几千年来,古人称之为“语怪之祖”、“博物之书”,今人誉为中国古代国土资源的“白皮书”。  日照市,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而大量的考古史料证明,这个行政建制从史籍上最早追溯到北宋(1087)的海边小镇,竟与记载远古历史地理的《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
期刊
北魏世祖拓跋焘(408-452)在位期间,有一位掌管文书、奏章等事务的尚书令叫古弼。据《魏书》本传记载,此人“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在官场上更“以敏正著称”。只是长相有些奇特,脑袋比常人尖许多,像个毛笔头,所以时人尊称其为“笔公”,连拓跋焘也常这样称呼他。  有一次,古弼接到一份举报信,说朝廷违规征地,广建园林,以致老百姓失地失业,希望能退园还田,让穷苦人有田种有饭吃。古弼很重
期刊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曾“九匡诸侯”,功业赫赫。但是,在做了多年霸主之后,他不免志得意满,沉湎于酒色,变得昏聩。管仲病重之时,曾明确告诉齐桓公,不可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宠臣。易牙是御用厨师,为了讨好齐桓公,他曾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做菜吃;开方不但给齐桓公进献美女,而且为了服侍齐桓公,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守孝;竖刁更绝,为了得到服侍齐桓公的机会,他竟然挥刀自宫。  齐桓公不傻,原则上也认
期刊
潘光旦死在费孝通的怀里  “文革”爆发后,潘光旦被抄家。费孝通是他的邻居,也被抄家,不过幸运地留有一间屋子给他,费孝通取出自己的床垫铺在水泥地上给潘光旦睡,师生二人相依为命。批斗之余,费孝通经常参加劳动改造。潘光旦并没有因为残疾(没有右腿)而受到宽待,同样接受劳改,以致坐地劳动受寒,膀胱发炎,在医院里得不到任何治疗,竟致不起。潘光旦为了尊严,坚持回到家里。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潘光旦情
期刊
义玄禅师是一位深受人尊重的严师,他教育弟子的方式很有效,一般会通过师徒问答的形式,先是考察弟子领悟佛学的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导,在我们现在这就叫作“因材施教”。  不过,义玄禅师也有些怪癖,就是他一般对于弟子的提问都不会和蔼可亲地正面回答,而是以棒打加大声吆喝的方式来让弟子们醒悟。这就是所谓的当头棒喝。  义玄禅师要去世了,他在去世之前教导学生说:“你们万万不可忘记我对你们
期刊
明帝国初建的14世纪中期,正是世界政治史和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时刻。在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宣告结束,由自由民组成的新兴商业城市成为欧洲的新希望,教皇和各国君王的权力受到控制,一场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而在东方,从皇帝、知识分子到平民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局。朱元璋悍然取缔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将一切国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政治的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说起巨姓,人们往往都会开玩笑:“既然姓巨,不如名字就叫‘巨无霸’,好记又响亮……”可玩笑归玩笑,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巨姓名人还真就叫“巨毋(无)霸”。  据《汉书》第九十九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