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凸显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励生命的创造,丰富生命的意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梦想。基于这种想法,本文拟对“摩擦力”一节课的做法和体会做简要总结。
对于摩擦现象,每位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有时还能有意识地去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因此他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且能自觉地在实践当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往都是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体会并不深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商讨决定: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让他们亲自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笔者精心设计几个关键环节。
环节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个任务和几个生活场景的图片。
1)动手动脑:请同学们慢慢推动文具盒或用手在桌面上滑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这些生活情景(用砂轮打磨器具、汽车的防滑链以及传送带运送货物等)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热身实验感知到摩擦力的存在,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体验生命化课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全新理念。没想到几个简单的图片竟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给打开,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了许多的摩擦力的例子,有的学生还提到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冰壶。学生的精彩回答让笔者领略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尽的,关键是教师要给机会,让学生品尝亲手摘果子的趣味和甜头。
环节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科学猜想环节,为了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测,设计一个热身比赛:让一力气大的男生和一力气小的女生用一根不锈钢管进行拔河比赛,男生赢;教师给男生这端的钢管涂上洗洁精,再进行比赛,女生赢。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男生在第二次拔河中,为什么要用力握住钢管?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这么一个小热身比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大家兴趣盎然,智慧火花不断迸出。学生的猜想很多,有些显得很幼稚、很荒诞,笔者都注意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并且一开始并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生活的经验入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物理教学情景中,变过去的“授之以渔”为“探之以渔”,这样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猜想结束后,笔者马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对4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面积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大小是否有关。
考虑到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差别,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友情提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转换法)2)滑动摩擦力可能和这么多的因素有关,该怎样研究?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3)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请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分组讨论完毕后,每小组挑选几个代表起来交流实验方案和探究过程,并展示设计的实验表格。也许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急于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果展示给大家,让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的发言竟比以往积极了许多。进入分组实验环节后,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这使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学生分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以激发,潜能得到挖掘,又让学生在协作动手实验中经历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这样的机会应该更多地提供给学生。
在巡回观察学生的实验时,有的组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可是“匀速运动”这种情况很难掌握,这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实验数据,怎么办?听到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笔者的眼前着实一亮,看来他们确实动脑想问题了。笔者让该组成员把发现的问题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的方法。
考虑到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既然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那物体的平衡状态有哪几种?
生: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这两种状态哪一种可以更准确地实现?
生:当然是静止状态,可是静止后物体间的摩擦力就不是滑动摩擦力了。
师:好,那有没有可能既让上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还使它受到滑动摩擦力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后,有的小组很快就找到解决的方法,即让下面的物体滑动,通过弹簧测力计使上面的物体保持静止,这样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能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三:学以致用
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得出结论后,为了让学生实验的成就感得以延续,笔者模拟电视节目《生活帮》,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生活中的难题请学生帮忙:1)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怎么办?2)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提高车速?
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课本获取灵感后竟把这个环节变成小型的辩论会:摩擦好不好?学生自动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比赛,在他们的辩论声中已经不自觉地了解了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实例,找到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益的和有害的,要客观地看待事物。
环节四:社会实践
辩论使“死”的知识“活”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质。当下课铃起时,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笔者就特意留了一份社会实践设计作业。1)自行车在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力,哪些地方又要减小摩擦力?2)下雪天路很滑,通行困难并且易发生交通事故,请想办法帮助解决。3)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短文。
当教师在讲台上讲得酣畅淋漓却收效甚微时,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去获取知识,并且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和自学的习惯。
在具体教学中,哪些课题要“放”,“放”到什么程度,不能一刀切,要因教材性质和难度有所区别。例如“功”和“功率”这类课题,相关的知识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感性知识缺乏,这些知识的教学,“放”的程度和“放”的方法就不能和“摩擦力”的教学一样。
在“放”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有转变,但责任并未减轻,而是更重、更难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引导要及时,启发要到位,点拨要精当,更要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都能有所得,并且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千万不要要求过急、要求过快,否则将欲速而不达。笔者真心地希望物理课堂能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让师生的心灵与心灵交流,生命与生命对话,在这相互润泽的过程中为学生打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教研中心)
对于摩擦现象,每位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有时还能有意识地去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因此他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且能自觉地在实践当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往都是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体会并不深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商讨决定: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让他们亲自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了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笔者精心设计几个关键环节。
环节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个任务和几个生活场景的图片。
1)动手动脑:请同学们慢慢推动文具盒或用手在桌面上滑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这些生活情景(用砂轮打磨器具、汽车的防滑链以及传送带运送货物等)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热身实验感知到摩擦力的存在,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体验生命化课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全新理念。没想到几个简单的图片竟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给打开,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了许多的摩擦力的例子,有的学生还提到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冰壶。学生的精彩回答让笔者领略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尽的,关键是教师要给机会,让学生品尝亲手摘果子的趣味和甜头。
环节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科学猜想环节,为了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测,设计一个热身比赛:让一力气大的男生和一力气小的女生用一根不锈钢管进行拔河比赛,男生赢;教师给男生这端的钢管涂上洗洁精,再进行比赛,女生赢。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男生在第二次拔河中,为什么要用力握住钢管?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这么一个小热身比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大家兴趣盎然,智慧火花不断迸出。学生的猜想很多,有些显得很幼稚、很荒诞,笔者都注意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并且一开始并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生活的经验入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物理教学情景中,变过去的“授之以渔”为“探之以渔”,这样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猜想结束后,笔者马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对4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面积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大小是否有关。
考虑到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差别,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友情提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转换法)2)滑动摩擦力可能和这么多的因素有关,该怎样研究?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3)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请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分组讨论完毕后,每小组挑选几个代表起来交流实验方案和探究过程,并展示设计的实验表格。也许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急于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果展示给大家,让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的发言竟比以往积极了许多。进入分组实验环节后,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这使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学生分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以激发,潜能得到挖掘,又让学生在协作动手实验中经历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这样的机会应该更多地提供给学生。
在巡回观察学生的实验时,有的组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可是“匀速运动”这种情况很难掌握,这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实验数据,怎么办?听到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笔者的眼前着实一亮,看来他们确实动脑想问题了。笔者让该组成员把发现的问题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的方法。
考虑到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既然实验的原理是二力平衡,那物体的平衡状态有哪几种?
生: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这两种状态哪一种可以更准确地实现?
生:当然是静止状态,可是静止后物体间的摩擦力就不是滑动摩擦力了。
师:好,那有没有可能既让上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还使它受到滑动摩擦力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后,有的小组很快就找到解决的方法,即让下面的物体滑动,通过弹簧测力计使上面的物体保持静止,这样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能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三:学以致用
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得出结论后,为了让学生实验的成就感得以延续,笔者模拟电视节目《生活帮》,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生活中的难题请学生帮忙:1)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怎么办?2)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提高车速?
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课本获取灵感后竟把这个环节变成小型的辩论会:摩擦好不好?学生自动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比赛,在他们的辩论声中已经不自觉地了解了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实例,找到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同时大家也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益的和有害的,要客观地看待事物。
环节四:社会实践
辩论使“死”的知识“活”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质。当下课铃起时,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笔者就特意留了一份社会实践设计作业。1)自行车在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力,哪些地方又要减小摩擦力?2)下雪天路很滑,通行困难并且易发生交通事故,请想办法帮助解决。3)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短文。
当教师在讲台上讲得酣畅淋漓却收效甚微时,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去获取知识,并且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和自学的习惯。
在具体教学中,哪些课题要“放”,“放”到什么程度,不能一刀切,要因教材性质和难度有所区别。例如“功”和“功率”这类课题,相关的知识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感性知识缺乏,这些知识的教学,“放”的程度和“放”的方法就不能和“摩擦力”的教学一样。
在“放”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有转变,但责任并未减轻,而是更重、更难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引导要及时,启发要到位,点拨要精当,更要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都能有所得,并且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千万不要要求过急、要求过快,否则将欲速而不达。笔者真心地希望物理课堂能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让师生的心灵与心灵交流,生命与生命对话,在这相互润泽的过程中为学生打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