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作业兴味盎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早在《学记》中也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阐述,意在对学生课堂教学外做些补充和延伸的练习。可长期以来的语文作业,除了抄、背、练之外,很少有其他形式,也让学生觉着“语文作业可以不做”,更不用说感兴趣了。其实作业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会贯通。那么在新课程的活动课程理念下,究竟该如何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让它爆发出时代的活力呢?
  
  一、形式上,讲究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只是查查字典、抄抄解释,或配套练习之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必然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所以我很重视作业的布置。
  如教学《广告语》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宣传意识,我特别设计了手抄报的作业,六人一组合办手抄报,全班同学作评委,选出最佳的两组,张贴上墙。学生交上来后,我仔细地审阅了:内容丰富,版面清新,虽然有的知识性不是很强,但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内容上,明确层次性
  
  在作业目的非常明确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我会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我个人对全班学生的作业经常都设计为A、B、C三类在一份试题中。如在自编复习词语的练习中,我设计了A类只要学生自己按示例以默写听写为主,B类从成语着手,理清含义,C类从篇段入手,不仅会辨析、运用成语,还能在读后明确中心。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个性得到了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展示。
  上次作文《_______在心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其内容充实、详略得当,还要求他们尽量做到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而在改相对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时,我只要看到他们有优秀闪光的某一点就勾画出来予以表扬,并针对这一点在边批上给出较高的评价,来提高差生的兴趣。这就在班上掀起了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在作业中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三、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作业要向学生的个人生活开放,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悟真情。“生活即语文”,只有学会观察和反思生活,学生才会觉得写作文“有米下锅”。而且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入,有时迷惘,有时失落,他们都有很强的与人交流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语文作业完全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人生活。
  还记得一些深入人心的作业:回家去给父母洗脚、爸爸妈妈的生日什么时候、爸爸妈妈爱吃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又有几个能做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仅仅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古文和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科也有其融合性,这不仅是思想品德,也可以用这种语文作业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开放。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节等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来临时,可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节日的诗词、灯谜、对联、传说等,也可配上插图、批注等编成一本本小册子,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非常广阔的,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由于这类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所以学生在完成时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通过作业,要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四、效率上,要有目的性
  
  作业的布置不能随心所欲,我们的随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作业也采取随意对付的态度:多数学生以为语文作业可有可无,无非是一些背诵抄写的作业,价值不大,有些学生以致对语文作业产生了厌烦感。其实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的知识,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应该狠下功夫。
  如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除设计了一项文言文专题字词练习外,还跟踪出了一道题:如果让你做皇帝,面对各式“进谏”,你会怎么办?虽然讨论范围很广,但学生却很乐意,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一致得出了“民心向背”的大论题来。这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上也为孩子们指明了方向,在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可以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也注重鉴赏、评价、探求等方面的锻炼。
  诚然,语文是滴水穿石的功夫,“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切实优化学生的作业设计后,才能真正地拓展开学生的减负空间,张扬起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他文献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要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基于上述认识理念,贯彻和落实《新大纲》的精神,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
期刊
摘 要:口语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很有必要,非常迫切,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要予以重视。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口语训练 提升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说得长远一点,可能要影响他的事业前途。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的口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面结合我的数学课堂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引入要有“激发”性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当今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问题是数学的“开始”,创新
期刊
初中美术课历来不曾作为各类大型考试的“过关门槛”,按照大纲设置的学时仅为每周一个学时。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每一名学生自踏入初中校门之日起便把“我如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作为他们的学习目标,同学们中没有谁把美术这门课的重要性等同于语、数、外,更没有人会下决心在初中阶段要学好美术课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才能,我作为美术老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门课在学生们的心里是“可有可无而没什么价值”的。   要想让孩
期刊
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主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尝试,感觉效果良好。   
期刊
当今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是帮助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从而,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新路。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
期刊
摘 要: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从学生抓起,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传授,利用多媒体,联系身边的实际、课外实践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理念    3月11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余震未平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的“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
期刊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  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