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本位 考查关键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进入“三新”时代,不论是教学备考手段方法,还是思维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备考,精耕教学过程是关键,但研究高考试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在彰显学科特性、注重情境设置、强化素养考查成为教学备考的主流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化和素养化的教学思维应成为核心的指导。
   关键词 新高考;学科属性;情境化;素养化
   与202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相比,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不论是从结构体例上,还是在题型设置上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过,随着新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今年的语文卷在学科属性的彰显和关键能力考查方面较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稳中求变”高考指导思想的践行,对未来的高考备考除了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也对高考的相关方提出了警示——固化的思维、传统的方法和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只有用发展的思维,遵从学科固有的属性学习和备考,以变应变,方可处变不惊。
   作为基础性的社会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试题样式和考查指向对未来的教学备考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统编教材的使用,高考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自2020年两个省试用两套新高考卷始,今年又有八个省市加入新高考的大家庭。与传统的高考相比,新高考的新表现在试题结构和题型的变化,以及对新课标理念的多层次渗透。而对于依然沿用传统高考试卷的省市来说,尽管试卷的体例结构保持不变,但是为了与新高考有序地完成无缝对接,考查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语言材料、问题的设计和考查目标上。认真分析和研究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与去年的相比,其在语言材料、问题设置和考查目标方面融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具体而言,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学科特质,语言材料生活化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和人生贴合的最为紧密的学科,学习语文,就是从一个角度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与此相对应的,语文考试就是用一种方式检测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感受。“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定性的标准来观照语文,不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应该以这个定性为指导。只有做到这些,围绕语文开展的各种活动才不会走樣变味。
   有了总的定位,具体落实时就不至于偏离正轨。自进入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的“三新”时代以来,语文教学及其考试也应时而上,方方面面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从传统模式中抽身,逐步与“三新”的要求相对接,而且随着新高考在全国普遍实施,这种融合的速度也在加快,体现在今年高考试卷中,语料选择就是一个方面。通览整套试卷,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语言文字运用,所选择的命题材料都不再是传统的碎片化、散点式的材料,都以语篇、语段的形式呈现。认真研读试卷中的语段语篇,纯学科化的、知识性的、专业理论性的已经退出试卷,取而代之的是极富学科特色,充满生活情趣的材料,而且所探讨的内容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人生,而是近距离的贴合。三篇现代文阅读材料,连续性的也好,非连续性的也罢,关注的视角都投向寻常生活、俗世人生。论述类文本材料是从“数字人文”的视角论述人文研究的相关问题。看似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但从材料谈及的内容看,文章重点探讨的是“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机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的问题。显而易见,文章以人文研究之数字人文研究为话题,讨论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怎样阅读的问题。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材料从三个角度介绍了关乎每个人的吃饭问题。不管是宏观性的材料一,还局部性的材料二、材料三,都是围绕“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粮食生产安全”等问题展开。温饱问题解决是脱贫的前提,吃饭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都是一纸空谈;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选取独特的视角,采取历史演绎的写法虚构故事,通过“一个善意的谎言”表现普通人的善良和宅心仁厚。不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叙述的故事都极富生活的意味,而不是远离现实的“为文学而文学”的表达。
   现代文阅读如此,古诗文的选材也不例外。文言文的传主戴胄虽然是名臣,但材料中叙述的事件并非都是庙堂之事,而是关乎普通的生活。名士之职做生活之事,关乎寻常百姓的生计和江山社稷的稳定。诗歌所选的是辛弃疾的一首风格清新、语言明快的短词。从内容看,虽然是“赠鸳鸯”,其实词人从一个角度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阅读理解关注的是生活化、寻常性的话题,语言文字运用的两则材料也是如此。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关联。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时间与空间这些二元主体因为科技工具的牵引而与每个人的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于这些话题,每个人都不陌生,而关于糖尿病饮食与防护话题的讨论,谈及的健康话题关系到每个人。至于写作关注的是生命本体,直击的是人的心性与理想。
   一套试卷,不到一万字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探讨不同的话题,但是都不是止于语言文字的层面,而是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与人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照社会世情。这从一个侧面诠释“语文即生活”的道理。基于此,在未来的教学备考中,转变传统的惯常性思维,从工具与人文、综合与实践的角度学习备考语文,才是正本清源的事情。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双基训练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的学习与备考,更应该把它放置到社会大语文的环境中去审视。在生活与学习、教学与人生间寻找到平衡点,用生活的眼光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审美,与语文相关的活动才不至于变得索然无味。
   二、注重问题设计,试题考查情境化
   明确了语料的属性和特点,这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语言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凭借。“以文作答”是高考解题的基本原则,即所有问题的答案都隐含在语言材料中。即使是推断性的,在已有的材料中都有或明或暗的线索提示。当然,答案蕴涵在材料中并非意味着是现成的,而是要求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加工。    自进入新高考以来,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再以原有的“双基”和“三维目标”的教考思维为指导,而是以“学科素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并以“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为命题的依据。研究近几年高考試卷可以发现,不论从素材的选取、阅读的细化,还是从试题设置都不再是单独的针对某些知识点和能力点,而是更加注重对语言情境的考查。从“新课标”提出的学习者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看,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就高考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检测看,它把对这三种语文能力的考查都渗透到具体的试题中。从《中国高考报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针对高考考查作出的规定看,加强“情境考查”已经成为未来高考的主流趋势。从今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看,情境化考查融入到试卷的方方面面。首先是语言材料的情境化。从整套卷选作命题材料的素材看,不管是语段,还是语篇都是有具体的生活情境,阅读时都或深或浅地产生现场感。之所以给人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源于材料涉及的内容都是源自对生活、社会和人情的关注,像实用类文本谈及的吃饭问题,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诗歌鉴赏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古人懂得,现代人更应该明白。糖分与糖尿病的关系问题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这些极具现实生活情境场域的围筑,让人阅读时感觉到的是熟悉亲切而真实。
   情境化的语言材料因为与现实生活和人生联系的比较紧密,不至于让考生产生陌生感,便于理解材料,这为顺利解题创造了条件。而以材料为依据设计的问题,不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立足材料,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设题。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道客观题,要作出准确选择必须把各个选项带入到材料中,找到选项内容在材料中的位置,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比照,根据语义的异同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从题干看,问题的出处不是三则材料,而是针对二、三两则材料,答题的方向是“粮食增产两个地区提供的相同经验”。明确了这两个问题,答题时不但明确了范围,还清楚了思考的方向——“立足本地区耕地实际,因地制宜,解决地块零散等问题,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电路等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造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诗歌鉴赏题的主观题“这首词的语言鲜明生动,请简要分析”,从题干看,思考的指向是“这首词”,答题的方向是“语言鲜明生动”。两个维度都聚焦在文本的语境中。明确了这些,答题就不至于不得要领。(答案: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同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一改过去散点式、碎片化设题的方式,把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设定在语段之中,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文关键能力进行检测。很显然,要准确地解决问题,不论是词语题、病句题,还是连贯、得体、压缩题,如果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孤零零地就题论题,难度很大。像第19题的病句题,如果独立地按照现代汉语句子结构进行判定修改,答案是不确定的。当放在语段中,联系上下文时,答案就变得唯一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把“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这里的情境就是“问题情境”,即真实的问题背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反映到试卷中,就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建构场景,然后进行思维活动。既然如此,要应对未来的高考,在教学和备考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思维。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备考训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展开活动,习得的知识、训练能力才不至于片面和孤立。
   三、落实关键能力,考查目标素养化
   告别高考没有《考试大纲》的时代,语文教学与备考由原来相对封闭的状态一下子变得开放,同时也让学科教学的相关活动失去了抓手。而“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实施,为教学和备考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综合两个指导性纲领文件,“一核四层四翼”是核心要义。而“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高考考查的内容,清晰地划定了语文教学活动的界域。其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是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价值观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关键能力要求学习者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说,新课标背景下,不论是教学,还是备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运用必备的知识,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质量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备的语文学科素养。
   而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学不但要以四个维度提出的要求为标准,考试也同样要把四者融入到具体的考查内容中。分析2021年全国语文乙卷,很好地落实了这种精神。语文是语言类学科,语文的考查首先考查的就是语言素养。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语言文字运用都关涉到语言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当然,具体到试卷中,乙卷对学生信息整理、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素养等进行了综合性考查。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鉴赏,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解构;补写、压缩语段和写作同样考查的是对语言信息的筛选整合加工和运用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到语料的阅读理解和组织语言表情达意之中。论述类文本严密的理性逻辑思维特性,文学类文本(小说、人物传记、诗歌)的形象思维,补写题对内在语句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的梳理......总而言之,试题综合性地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进行了考查。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对观点和材料关系的梳理,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把握,对既定结论与或然性结论的判定,对他人观点和自己观点的区分等都离不开综合性地运用思维进行分析。至于审美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本是审美的对象。不管是文学类文本,还是非文学类文本,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它们都是文化承载体,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形象,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王超杰的失意落寞,杨成岳的大度与善解人意,不论悲喜都血肉丰满,表现出真性情;文言文中君臣为了江山社稷而恪尽职守,不论是为臣的戴胄、魏征,还是一国之君的李世民都不是平面化概念化的,而是立体丰满的;诗歌鉴赏清新的文字、极富生活气息的意境,以及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都具有浓郁的审美意韵;至于写作,其所探讨的社会的人应有的思想情怀更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高考从知识技能时代走向素养时代,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不可或缺,但这只是基础,以它们为工具从浅层向深层慢溯,加强思维的训练、审美的涵养和文化的涵润,应是教学备考的关键。在“一核”为中心不变的前提下,以“四层、四翼”为抓手组织语文活动,方为正途。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过去基本上都是独立性、碎片化的,就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设题,题目基本上是孤立的。而今年20、21两题则是以一则材料为命题的依据,对语言的考查除了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筛选整合;对思维的检测,要求理解两段材料的逻辑关系,并厘清前后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只有把两者搞清楚,下面的工作才能进行。像21题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简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至于审美与文化,该材料探讨的是现实生活和人生贴合的最紧密的健康话题。虽然是学科考查,但其观照的生命本体,学科、生活和人生对接,审美与文化的气息更浓。
   一套试卷选择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并把视角时刻投向现实生活,关注“人”这个本体,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特质。且提供具体的话语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造成摸不到边际的结果。一份试卷就是一本文化典籍,也是一件艺术品。解答试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艺术的世界了涵泳品味,陶冶情操、浸染心性。品鉴试卷,感受它的意蕴,是“知其然”,如何用“知其所以然”去学习和备考,是需要用心做功课的。具体落实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认真对待:
   一是教学备考与现实生活对接,让书本知识的学习扎根在厚重的现实土壤中,把熟知的语料引入到教学中,这样一方面使所学不至于空泛和远离现实,一方面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学习感悟的内容,能够给学生以亲切平实之感。
   二是教学备考应该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施。没有场景化的材料、情境化的问题设置和情境化的答题训练,很难培养情境意识。不具备这种意识,就很难应对未来的考试。
   三是要跳出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窠臼,把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作为指导教学备考的原则,强化素养涵养,提升学科素养,注重关键能力的训练,用学科素养解决学科问题,这样才避免走弯路。
  [作者通联:安徽霍邱一中城南分校]
其他文献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
【教学设想】  本文情感强烈,汪洋恣肆,可视为散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亦可视为议论文。原来的教材将其放在书信体单元,大多数老师都把它当成散文来教,而统编本教材将其放入议论性文体单元,我们应当重新解读文本,获得新的教学思路。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期待,
前置学习  板书简笔画(题目)2分钟  调动语言:今天在上课前我想先做一下小调查,你们紧张吗?我也不紧张,我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的是一条江水可以把成都和武汉相连,一次比赛能让千里之外的我们相遇,一首诗歌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插肩而过,今天我们能在一起有15分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你们好,我的朋友!”  生:老师好  导入:诗
有人以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其实不然,只能说“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收获”,不能说“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一如“笔是文具”不能说成“笔就是文具”或“文具是笔”,因为宾词“文具”不周延。逻辑学告诉我们,只有宾词周延才可以用“就是”系词判断,也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如果宾词不周延只能用“是”系词判断,也不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若说“笔是用来写字画图的文具”,宾词“用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
一、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却选取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深明大义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特别是小说对于景物的描写像一幅醉美的画卷,展现了荷花淀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对人物的刻画也做到了精雕细刻、工笔细描,展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和美丽的诗意人生。这样的描写和刻画显然与残酷的战争场面格格不入的。那作者为什么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