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明朝覆灭的原因历来学界有多种视角,一般从其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民族等层面寻找答案。除了以上原因,其直接原因是:由于万历帝家庭教育的失败,导致泰昌、天启和崇祯三帝领导能力的薄弱,最终将大明江山拱手让给爱新觉罗们。
关键词:历史;原因;教育
从1620年7月万历皇帝驾崩,到1644年3月崇祯皇帝跑到煤山上吊自杀,在短短24年时间里,经过三位皇帝的惨淡经营,风光了250年的大明江山毁于一夕。
对明朝灭亡原因,历来史家争论不休。嘉靖九年《清仁宗实录》给出的答案是“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今人阎崇年先生归因于一个“分”字,他认为“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学者十年砍柴(李勇)先生在《晚明七十年》对大明王朝衰亡的真相给予了解析,“明亡于诸病齐发的绝症:和满清的外战一败再败,辽东几乎全部沦为敌手;国内因为苛政而驱民为贼,越剿越多,流寇纵横全国;朝廷内诸臣各立门户,损公济私。这些急性病和慢性病、外伤和内疾一起发作,纵使华佗再世,也难妙手回春。”
诚如史家学者所言,明朝的灭亡有着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民族等多种原因,但我认为,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皇家家庭教育的失败。答案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寻找。
当年,万历帝私幸宫女王氏产下了皇长子朱常洛,由于皇帝不喜欢王氏,由此而冷落皇长子;又因宠幸郑贵妃,想方设法欲立其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按照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要绕开皇长子而立三子,必然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并出现了严重的“国本之争”。这种情况下,万历帝采取了拖延的战术,长期不立皇太子。直到朱常洛19岁了,才明确其东宫地位。按照今天的教育背景,朱常洛应该高中毕业而上大学了,然而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按照未来皇帝“一正名称,二延帝祚,三受教育”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朱常洛13岁才让出阁读书,错过了最好的启蒙教育;接着又令其长期辍学。不仅如此,万历帝也迟迟不明确皇孙的名分,以致他的孙子、朱常洛的儿子也一直幽闭在宫中,不让接受应有的教育,导致后来的一错再错。
又等了19年万历才死去,1620年太子朱常洛登极皇位,年号泰昌。泰昌帝这19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天天唯恐被废、被害,其心理遭受严重的压抑,人格扭曲。一旦老子死掉,大权在握,长期遭受的压抑喷涌而出,结果生活糜烂、腐化,做皇帝一个月,一颗“红丸”要了他的命。
于是,泰昌帝的儿子朱由校接班,是年16岁,年号为天启。天启帝朱由校没有读书,几乎是一个文盲皇帝,孟奇先生说他:“至愚至昧之蒙童,一字不识。”并且从小看到父亲受到的冷遇和压抑,对政治和权力不感兴趣,只对木工活一往情深,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由于不作为,最终导致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擅权,架空皇帝,滥杀无辜,无恶不作,祸国殃民,以至连朱由校的皇子都没有留下——所有怀孕的皇后、贵妃、宫女全被魏忠贤残害了。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岂有国家不亡之理!
做了七年皇帝后,天启帝朱由校去世。按照“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祖制,由其弟弟朱由检即皇帝位。这就是明朝第46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的崇祯。崇祯帝生母早逝,由天启帝被称为“西李”的妃子抚养,后娘“西李”刻薄、冷漠,崇祯帝受尽了白眼和凌辱;后来转由敦厚的“东李”抚养,算是得到一些温存和爱护,但不久“东李”被“西李”害死,又成为孤家寡人。朱由检17岁被封为信王,转到宫外藩邸居住,怕被魏忠贤阉党害死,天天装疯卖傻。天启帝病危时急召朱由检进宫觐见,怕被暗害,自带干粮和水,不敢吃宫内的食物;晚上秉烛而坐,不敢入睡。朱由检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坎坷的生活经历、险恶的生存环境养成了他刚愎、暴戾、猜疑、滥杀的品行。先后陪伴他的50位大学士,竟被他杀掉了27个,占54%。最后,李自成攻入北京,他杀死自己的王后,砍伤16岁的公主,自己上吊自杀!
据韩国《世界日报》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列举了成功国家的三大要素:领导能力、安定和政策的连贯性。在亚洲,符合这一标准的国家只有新加坡和中国。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万历之后的这三个皇帝,都没有好好读书,都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领导能力,把大明江山拱手让给爱新觉罗们亦在情理之中。
假如万历帝像后来清朝的康熙帝悉心培养乾隆帝那样,造就出具有雄才大略、治国有方的接班人,即使按照任何朝代最终都要消亡的历史规律,最起码会延缓这一进程,甚至避免明末、清初发生的那场巨大的民族灾难!
更为可笑的是万历帝溺爱的、被封为福王的三子朱常洵,仰仗父皇送来的金银财宝,只知道吃喝玩乐,史书上记载朱常洵体重达360斤。李自成部队进攻中原地区时,福王被抓,竟跪在李自成面前磕头作揖,乞求饶命,毫无气节可言。李闯王大笑不已,命令部下支一口大锅,把朱常洵剁为碎块,再宰杀一只鹿,熬了一锅“福‘禄’肉”,让将士们分而食之!
明朝之亡,不仅是万历的懒惰,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2] 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 李学勤.二十六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7.
关键词:历史;原因;教育
从1620年7月万历皇帝驾崩,到1644年3月崇祯皇帝跑到煤山上吊自杀,在短短24年时间里,经过三位皇帝的惨淡经营,风光了250年的大明江山毁于一夕。
对明朝灭亡原因,历来史家争论不休。嘉靖九年《清仁宗实录》给出的答案是“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今人阎崇年先生归因于一个“分”字,他认为“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学者十年砍柴(李勇)先生在《晚明七十年》对大明王朝衰亡的真相给予了解析,“明亡于诸病齐发的绝症:和满清的外战一败再败,辽东几乎全部沦为敌手;国内因为苛政而驱民为贼,越剿越多,流寇纵横全国;朝廷内诸臣各立门户,损公济私。这些急性病和慢性病、外伤和内疾一起发作,纵使华佗再世,也难妙手回春。”
诚如史家学者所言,明朝的灭亡有着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民族等多种原因,但我认为,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皇家家庭教育的失败。答案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寻找。
当年,万历帝私幸宫女王氏产下了皇长子朱常洛,由于皇帝不喜欢王氏,由此而冷落皇长子;又因宠幸郑贵妃,想方设法欲立其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按照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要绕开皇长子而立三子,必然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并出现了严重的“国本之争”。这种情况下,万历帝采取了拖延的战术,长期不立皇太子。直到朱常洛19岁了,才明确其东宫地位。按照今天的教育背景,朱常洛应该高中毕业而上大学了,然而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按照未来皇帝“一正名称,二延帝祚,三受教育”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朱常洛13岁才让出阁读书,错过了最好的启蒙教育;接着又令其长期辍学。不仅如此,万历帝也迟迟不明确皇孙的名分,以致他的孙子、朱常洛的儿子也一直幽闭在宫中,不让接受应有的教育,导致后来的一错再错。
又等了19年万历才死去,1620年太子朱常洛登极皇位,年号泰昌。泰昌帝这19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天天唯恐被废、被害,其心理遭受严重的压抑,人格扭曲。一旦老子死掉,大权在握,长期遭受的压抑喷涌而出,结果生活糜烂、腐化,做皇帝一个月,一颗“红丸”要了他的命。
于是,泰昌帝的儿子朱由校接班,是年16岁,年号为天启。天启帝朱由校没有读书,几乎是一个文盲皇帝,孟奇先生说他:“至愚至昧之蒙童,一字不识。”并且从小看到父亲受到的冷遇和压抑,对政治和权力不感兴趣,只对木工活一往情深,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由于不作为,最终导致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擅权,架空皇帝,滥杀无辜,无恶不作,祸国殃民,以至连朱由校的皇子都没有留下——所有怀孕的皇后、贵妃、宫女全被魏忠贤残害了。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岂有国家不亡之理!
做了七年皇帝后,天启帝朱由校去世。按照“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祖制,由其弟弟朱由检即皇帝位。这就是明朝第46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的崇祯。崇祯帝生母早逝,由天启帝被称为“西李”的妃子抚养,后娘“西李”刻薄、冷漠,崇祯帝受尽了白眼和凌辱;后来转由敦厚的“东李”抚养,算是得到一些温存和爱护,但不久“东李”被“西李”害死,又成为孤家寡人。朱由检17岁被封为信王,转到宫外藩邸居住,怕被魏忠贤阉党害死,天天装疯卖傻。天启帝病危时急召朱由检进宫觐见,怕被暗害,自带干粮和水,不敢吃宫内的食物;晚上秉烛而坐,不敢入睡。朱由检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坎坷的生活经历、险恶的生存环境养成了他刚愎、暴戾、猜疑、滥杀的品行。先后陪伴他的50位大学士,竟被他杀掉了27个,占54%。最后,李自成攻入北京,他杀死自己的王后,砍伤16岁的公主,自己上吊自杀!
据韩国《世界日报》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列举了成功国家的三大要素:领导能力、安定和政策的连贯性。在亚洲,符合这一标准的国家只有新加坡和中国。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万历之后的这三个皇帝,都没有好好读书,都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领导能力,把大明江山拱手让给爱新觉罗们亦在情理之中。
假如万历帝像后来清朝的康熙帝悉心培养乾隆帝那样,造就出具有雄才大略、治国有方的接班人,即使按照任何朝代最终都要消亡的历史规律,最起码会延缓这一进程,甚至避免明末、清初发生的那场巨大的民族灾难!
更为可笑的是万历帝溺爱的、被封为福王的三子朱常洵,仰仗父皇送来的金银财宝,只知道吃喝玩乐,史书上记载朱常洵体重达360斤。李自成部队进攻中原地区时,福王被抓,竟跪在李自成面前磕头作揖,乞求饶命,毫无气节可言。李闯王大笑不已,命令部下支一口大锅,把朱常洵剁为碎块,再宰杀一只鹿,熬了一锅“福‘禄’肉”,让将士们分而食之!
明朝之亡,不仅是万历的懒惰,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2] 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 李学勤.二十六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