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重要经验的总结。河北省要助力“绿水青山的守护神”,引进、开发并利用好环保人才。文章首先通过数据对环保人才的京津优势和河北省的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河北所急需环保人才的类型,分析了开发现状,最后给出了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利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197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实践经验。
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共同构筑起良好的生态屏障,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大头儿在河北,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北在生態环境保护方面任务很重,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快推进步伐,通过持续努力,争取尽快扭转局面。”这些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必将为生态环保人才工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对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河北省需要大批环保专业人才。河北省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作发展,使环保人才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神”,引进、开发并利用好环保人才。
1 环保人才的京津优势与河北省劣势对比分析
截至2012年年底的统计调查资料显示:从环保人才在中央和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来看,河南省人才最多,为 2.3万人,占整个环保人才总量的比例为10.5%;河北省的人数较多,在万人以上。从各省硕士、博士学历人数总量来看,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最多,超过3000人;从省环保人才的比例来看,北京最高,达到43%,远超其他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比例最低,仅在2%左右。全国各省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环保人才,江苏最多,其次是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山东省居第三,都在 3000人以上。从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环保人才总数的比例来看,北京市最高,为42%。
从各省硕士及以上人才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较高。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而包括河北在内的山西、河南等省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以上数据分析也是河北引进京津高层次环保人才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2 河北省急需的环保人才类型
2.1 高端研发型环保人才匮乏
河北省具备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高端环保人才凤毛麟角,致使环保产品和设备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
2.2 复合型环保人才缺乏
现今,企业对既懂环保知识又能承担大型项目从设计到管理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可谓求才若渴。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人才已成职场中的紧俏对象和猎头捕捉的目标。
2.3 缺乏熟悉国内外环保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营销人才
环保企业急需经过市场锻炼、营销手段得力、市场反应迅速、能够把握整个环保市场走向、了解国内外对环境污染控制的立法和标准同时又熟悉企业销售环保治理产品性能、工艺、处理过程、同行业产品比较的环保营销人才。
2.4 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河北省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能够驾驭大工程、有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的能力、可独立设计多项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
2.5 缺乏环境咨询人才
河北省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给环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6 缺乏水处理专业人才
在环境工程管理中,水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
2.7 缺乏环保运营管理师
环保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河北省的运营管理师较少。
3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现状分析
3.1 环保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
河北省投入环保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很少,这也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差不多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3.2 环保产业的发展滞后限制了环保人才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在近几年才稍有起色。每年录用的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只占少数;即使录用了,也往往难以人尽其才,这些导致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3 环保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河北省的环保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环保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环保企业苦于找不到急需人才的现象并存。
3.4 环保人才的职称结构和职称地域分布不合理
从职称结构看,全省环保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4%,中级职称人数占6.8%,初級职称以下占88%。这说明环保从业人员较为年轻,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职称地域分布看,廊坊、石家庄环保从业人才中,高级人才所占比重较高。
3.5 环保人才存在区域性短缺,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内部经济状况的差异性上分析,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环保人才相对较多,而经济欠发达或贫穷地区急需专业环保人才,但供给乏力。
3.6 环保人才在各城市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地域内部各城市人才分布方面分析,沧州、唐山两地的环保从业人才占全省环保从业人才总数的比重较大,均超过了20%,邯郸占15%,三地相加超过了50%。因此,沧州、唐山和邯郸的环保产业总体发展好于其他地区。 3.7 环保人才企业间分布不平衡
环保高技术人才大多分布在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和国有单位,而中小企业和乡镇环保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資企业,往往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4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的对策
4.1 加强环保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的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环保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各级环保部门要把环保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高层次环保人才专项资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环保人才开发。
4.2 稳定现有环保人才
盘活现有的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大力改善现有各类环保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环保人才的工作、生活條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氛围,稳定环保系统现有高层次环保人才。
4.3 建立环保人才引进机制
4.3.1 引进京津优秀环保人才和智能
河北省要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京津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环保学科带头人,特别注意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河北省兼职或工作。做好在京津重点高校就学的河北籍环保研究生尤其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的工作,动员、吸引他们毕业后回家乡贡献聪明才智。要继续构建务实优质的服务体系,通过“拿来主义”“柔性引进”京津环保人才服务河北。
4.3.2 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环保人才和国外智力
坚持“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并重的方针,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事业有成的高层次优秀留学环保人才来河北省从事环保工作,重点引进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发展的顶尖环保留学人才。通过项目流动课题制灵活方式引进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与队伍,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解决国内、省内环境保护中关键性难题。
4.4 完善环保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加大环保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环保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和限制,打破身份、所有制等界限,探索多种流动形式,实行环保人才无障碍流动。通过环保人才流动配置,着力解决环保系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加快环保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的调整,使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和增量向环保一线聚集,向环保事业发展急需的领域转移。
4.5 完善环保人才政策保障机制
4.5.1 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针对各类环保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环保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5.2 完善奖励制度
建立河北省环境保护功勋奖励制度、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回河北从事环保工作或为河北环保事业服务的成就奖。
4.5.3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在职称评定与聘任过程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清规戒律,对确有突出贡献的专业环保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环保人才,可以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对引进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聘任经有关部门审批、备案,可以不受本单位技术岗位数的限制。
4.5.4 完善环保人才保护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规章体系。制定高层次环保人才保护办法,建立环保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对承担国家、省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单位核心技术的环保人才依法实行保护。
4.6 建设环保科技保障机制
围绕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学科建设、科技基地建设、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清洁工艺技术、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培训基地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研究基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更多的环保科研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等。
4.7 建立环保人才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建立全面开发、动态管理、充分民主、和谐统一的科学的环保人才管理体系。做到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人事人才服务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建设,尽快建成河北省环保人才信息网络,建立环保人才供求联系机制,实现全省环保人才信息联网。
参考文献:
[1]蒋洪强,卢亚灵,杨勇.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状况分析[J].中国人才,2014(4).
[2]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3]于书一.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简析[J].河北企业,2014(6).
[4]王建强.以人才工作创新助推绿色崛起[N].河北日报,2014-02-19.
[关键词]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利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197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实践经验。
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共同构筑起良好的生态屏障,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大头儿在河北,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北在生態环境保护方面任务很重,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快推进步伐,通过持续努力,争取尽快扭转局面。”这些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必将为生态环保人才工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对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河北省需要大批环保专业人才。河北省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作发展,使环保人才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神”,引进、开发并利用好环保人才。
1 环保人才的京津优势与河北省劣势对比分析
截至2012年年底的统计调查资料显示:从环保人才在中央和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来看,河南省人才最多,为 2.3万人,占整个环保人才总量的比例为10.5%;河北省的人数较多,在万人以上。从各省硕士、博士学历人数总量来看,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最多,超过3000人;从省环保人才的比例来看,北京最高,达到43%,远超其他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比例最低,仅在2%左右。全国各省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环保人才,江苏最多,其次是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山东省居第三,都在 3000人以上。从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环保人才总数的比例来看,北京市最高,为42%。
从各省硕士及以上人才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较高。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而包括河北在内的山西、河南等省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以上数据分析也是河北引进京津高层次环保人才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2 河北省急需的环保人才类型
2.1 高端研发型环保人才匮乏
河北省具备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高端环保人才凤毛麟角,致使环保产品和设备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
2.2 复合型环保人才缺乏
现今,企业对既懂环保知识又能承担大型项目从设计到管理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可谓求才若渴。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人才已成职场中的紧俏对象和猎头捕捉的目标。
2.3 缺乏熟悉国内外环保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营销人才
环保企业急需经过市场锻炼、营销手段得力、市场反应迅速、能够把握整个环保市场走向、了解国内外对环境污染控制的立法和标准同时又熟悉企业销售环保治理产品性能、工艺、处理过程、同行业产品比较的环保营销人才。
2.4 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河北省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能够驾驭大工程、有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的能力、可独立设计多项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
2.5 缺乏环境咨询人才
河北省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给环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6 缺乏水处理专业人才
在环境工程管理中,水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
2.7 缺乏环保运营管理师
环保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河北省的运营管理师较少。
3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现状分析
3.1 环保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
河北省投入环保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很少,这也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差不多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3.2 环保产业的发展滞后限制了环保人才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在近几年才稍有起色。每年录用的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只占少数;即使录用了,也往往难以人尽其才,这些导致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3 环保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河北省的环保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环保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环保企业苦于找不到急需人才的现象并存。
3.4 环保人才的职称结构和职称地域分布不合理
从职称结构看,全省环保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4%,中级职称人数占6.8%,初級职称以下占88%。这说明环保从业人员较为年轻,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职称地域分布看,廊坊、石家庄环保从业人才中,高级人才所占比重较高。
3.5 环保人才存在区域性短缺,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内部经济状况的差异性上分析,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环保人才相对较多,而经济欠发达或贫穷地区急需专业环保人才,但供给乏力。
3.6 环保人才在各城市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地域内部各城市人才分布方面分析,沧州、唐山两地的环保从业人才占全省环保从业人才总数的比重较大,均超过了20%,邯郸占15%,三地相加超过了50%。因此,沧州、唐山和邯郸的环保产业总体发展好于其他地区。 3.7 环保人才企业间分布不平衡
环保高技术人才大多分布在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和国有单位,而中小企业和乡镇环保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資企业,往往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4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的对策
4.1 加强环保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的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环保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各级环保部门要把环保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高层次环保人才专项资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环保人才开发。
4.2 稳定现有环保人才
盘活现有的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大力改善现有各类环保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环保人才的工作、生活條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氛围,稳定环保系统现有高层次环保人才。
4.3 建立环保人才引进机制
4.3.1 引进京津优秀环保人才和智能
河北省要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京津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环保学科带头人,特别注意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河北省兼职或工作。做好在京津重点高校就学的河北籍环保研究生尤其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的工作,动员、吸引他们毕业后回家乡贡献聪明才智。要继续构建务实优质的服务体系,通过“拿来主义”“柔性引进”京津环保人才服务河北。
4.3.2 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环保人才和国外智力
坚持“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并重的方针,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事业有成的高层次优秀留学环保人才来河北省从事环保工作,重点引进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发展的顶尖环保留学人才。通过项目流动课题制灵活方式引进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与队伍,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解决国内、省内环境保护中关键性难题。
4.4 完善环保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加大环保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环保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和限制,打破身份、所有制等界限,探索多种流动形式,实行环保人才无障碍流动。通过环保人才流动配置,着力解决环保系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加快环保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的调整,使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和增量向环保一线聚集,向环保事业发展急需的领域转移。
4.5 完善环保人才政策保障机制
4.5.1 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针对各类环保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环保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5.2 完善奖励制度
建立河北省环境保护功勋奖励制度、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回河北从事环保工作或为河北环保事业服务的成就奖。
4.5.3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在职称评定与聘任过程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清规戒律,对确有突出贡献的专业环保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环保人才,可以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对引进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聘任经有关部门审批、备案,可以不受本单位技术岗位数的限制。
4.5.4 完善环保人才保护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规章体系。制定高层次环保人才保护办法,建立环保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对承担国家、省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单位核心技术的环保人才依法实行保护。
4.6 建设环保科技保障机制
围绕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学科建设、科技基地建设、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清洁工艺技术、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培训基地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研究基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更多的环保科研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等。
4.7 建立环保人才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建立全面开发、动态管理、充分民主、和谐统一的科学的环保人才管理体系。做到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人事人才服务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建设,尽快建成河北省环保人才信息网络,建立环保人才供求联系机制,实现全省环保人才信息联网。
参考文献:
[1]蒋洪强,卢亚灵,杨勇.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状况分析[J].中国人才,2014(4).
[2]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3]于书一.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简析[J].河北企业,2014(6).
[4]王建强.以人才工作创新助推绿色崛起[N].河北日报,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