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解题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解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数学解题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解题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过程,分析、发现、探索、反思、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磨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从而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美,感悟解题的极大乐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解题教学
  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发展学生广泛数学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教学在这一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解题情景中,从技能到思维、从智力到非智力,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种“思维体操”的训练。首先,数学习题使学生加深了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形成一个概念体系。其次,通过习题教学达到知识的运用,符合现代数学教学思想,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从“书本”到“生活”的过度。笔者结合多年“数学解题教学”的实践,谈谈“数学解题教学”的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基于教材,培养问题意识,挖掘解题之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编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不同年级段要求不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求。解题教学要以教材为起点,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拓展延伸等,利用这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造成悬念,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景,开启学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利用了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及整体思想,只要用刻度尺测出与小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即可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虽然这道题知识点丰富、综合性较强,但是所用的公式和原理都出自初中数学教材,而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容易理解,测量计算方法也简单易行。讲解此类习题既巩固了书本概念,又拓延了数学的应用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引进开放性问题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一题多解”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一个习题讲解之后,培养学生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恰当而又适量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思路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中,通过比较、分辨不同解法的优劣,总结解题规律,选择最佳解题方法,有利于思维方法的“迁移”,使知识交融,方法贯通,丰富了解题经验。
  解决开放性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数学的开放性解题教学,基于书本习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猜想、发现,这是一个建构活动。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建构或引申,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三、从教师出题到学生出题的转变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将教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在传统的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习惯从自身出发,自己来出题,让学生来解答,这一过程只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根本没有得到训练。
  让学生来问,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同学思考,学生编题过程,也是活跃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编拟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适当点拨和引导的作用。
  四、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总结问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能力,应更加重视解题后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例如:可以问学生这个解题方法是怎么想到的?其中什么条件对你启发最大?起到决定作用的变换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是关键的一步?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别的题目上吗?从中悟出什么规律……通过这一番回顾和思考,可以从中探寻解题的规律,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就可以去解决类似的题目,起到由例及类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其次,对于题目的条件加以进一步的推敲,做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进一步的推广,“一题多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以一题为思考出发点,将其条件、结论加以变换,衍生出多个题目。通常变题方法有:(1)条件的弱化(2)条件的强化(3)逆向变换(4)结论推广(5)条件代换等。探索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新题目?新题目和原题有什么区别?解法有什么异同……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解题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规律,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于题目做更进一步的钻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活”,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总结,可以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更好地发挥例题的普通“迁移”作用。总结解题经验,掌握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提高数学思想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他文献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导学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两大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引领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文读得太少,导学案上的题做得不是很对,那么怎样解决语文的读文少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去做。  一、做导学案前,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读课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要把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教学工作、教学评价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先导和成功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后,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更有朝气,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精彩。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
期刊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
期刊
习题是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优化习题设计,提高练习质量。尤其是要认真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索的习题,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一、习题设计要关注层次性  习题设计的层次性指习题设计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层递
期刊
昔之所为,脱离了客观存在,遂使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天谜”。有名无实是什么?有名无实猜什么?无任何实际内容的“纯形式的数”是无法相互比较的,因为不存在可进行比较的“客观标准”。由于默认了某个“客观计量(比较)标准”,所以不必刻意地确定某个具体的“客观计量(比较)标准”,就可以进行数与数之间的大与小的比较了。在比较时,“客观计量(比较)标准”就已经存在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客观存在,仅依据“形式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学新方式的转变。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合作交流,交流环境,交流方法小组评价  学习
摘要: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是一种群体歌唱的多声部艺术表现形式,是学校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协作是合唱的前提,合唱是一门集体的合作的艺术,大家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要听到另一个声部。切忌一个声部压倒另一个声部,声部间要均衡。其次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础,是合唱艺术生命力之所在。第三歌唱
效率这个词,在今天看来就是力量、就是机遇、就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下教育界的一个大命题,也是语文教育改革最关键的环节。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