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学琴年限较长或虽学琴年限不长但已具有较高钢琴程度的广大业余学琴者和部分专业学琴者,在弹奏一首新作品时,不知从哪里着手。针对这一点,本人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较好地认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理解作品,然后再有步骤、有计划地练习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弹好一首作品)
关键词:认识作品;历史背景;分析曲式;音响形象
如何认识作品,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天资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琴年限较长或虽学琴年限不长但已具有较高钢琴程度的广大业余学琴者和部分专业学琴者来说,在弹奏一首新作品前必须较好地认识作品,然后再有步骤、有计划地练习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弹好一首作品。认识作品的途径很多,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可从三方面入手认识作品。
一、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
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大师安东.鲁宾斯坦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在19世纪名人炫技,各种钢琴流派争相斗艳时,对于钢琴演奏,他首创在尊重原作创作思想基础上发挥演奏者的个性,进行二度创作。现代有一些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对于钢琴表演艺术持与鲁宾斯坦同样的见解。如何尊重原作呢?要知道音乐所要表现的意思很多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尊重原作,意味着要了解作品本身的精神。[1]著名钢琴大师克劳迪欧.阿劳说:“如果你想要懂得一个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那么极为重要的便是去研究那位作曲家的全部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语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思想必然要受到该时代的社会风尚、思想动态、政治制度及文化倾向的影响,定会反映出该时代的精神、社会动向和审美情操。当我们翻开西欧音乐发展史时,我们看到古典乐派的莫扎特、古典乐派大师同时又是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贝多芬、浪漫主义诗人肖邦等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与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环境、政治动向、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曲家所形成的鲜明创作个性,具有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贝多芬崇尚人类平等博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历史背景对他人生观所起的作用,无不体现在他的交响乐和32部钢琴奏鸣曲中。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强烈对比,造成音乐上巨大的矛盾冲突,无不反映出贝多芬所处时代及其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矛盾、痛楚与抗争。他作品中的宽广与雄伟、抒情与歌唱,又反映了贝多芬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颠峰,又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创作很难用一种概念将其束缚,因为肖邦的音乐继承了前人的精华,但同时又在钢琴创作、演奏及教学上大胆创出一条新路。肖邦开创了民族乐派的先河,是因为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当时,波兰经过了1772年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第一次瓜分,1793年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的第二次瓜分,1795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第三次瓜分以后,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最尖锐的阶段。当时除了大贵族以外,波兰各个阶层一致支持的民族解放斗争导致了波兰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高涨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促成了波兰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有一句话,“时事造英雄”,音乐界这些伟人,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创造的音乐财富,无不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学习一首钢琴作品必须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及文化历史背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以及要了解钢琴文献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的源头,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好一部作品,而不至于曲解了某些作曲家以及作品。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钢琴大师对正确理解原作精神的严肃态度。钢琴家斯蒂芬.霍夫少年时代跟戈登.格林学习钢琴。格林的教学方式是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哪怕学生对作品的处理他并不喜欢,也不会横加干涉,非要学生“别那样做,要那样做”。在有一次上课中,格林的态度非常不一般,这次课对霍夫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3岁的霍夫第一次学习弹奏贝多芬的晚期作品110号。在弹第一页时,霍夫心想:多么美丽动人的乐曲啊。于是富于表情地弹下去。突然,格林先生一反常态,打断了霍夫的弹奏,他把烟头从嘴边拿开说道:“我的孩子,这首乐曲不是优美,而是崇高。”霍夫认为这一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这一训诫使他认识到真正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因为晚期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的表现必须超越人类,进入一个几乎纯粹的精神领域或一种忘我的境界,自己却仅从自我理解“多么美丽”来弹奏误解了作品的精神。霍夫以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向正在学习的钢琴者提示了一个真理,必须真正理解作品精神。[3]要想理解作品精神,必须了解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作曲家个人经历及作曲家本人不同时期创作思想才能弹好作品。
二、分析曲式,形成一个作品的结构概念
钢琴文献浩如烟海,乐曲体裁丰富多彩。很多作品都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大型套曲中有奏鸣曲式、组曲,还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基本结构形式。有的曲式结构在自身基本框架中有了许多变化、发展,甚至各种体裁与结构为服从音乐内容的表现进行了相互融合。要弹好一首作品,除了要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潮流和文化背景及作者本人创作思想外,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为了要探索作者的构思和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以便进一步理解作品所提示的音乐内涵和作曲家为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所用的作曲技法。就拿李斯特的《狂想曲》而言他的各章各段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速度和风格,要把握乐曲,必须研究乐曲中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意识到每一部分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和谐之处。当然在分析乐曲时,碰到曲式结构的分析,每一部分的联系、配合与烘托,必须依靠学琴者对和声、曲式、复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大部分学琴者,只重视练琴,宁可机械地用大量时间作同一动作的循环,却不研究乐曲。真正想弹好一首作品,必然要求音乐知识的全面,整体文化素养的广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认识作品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2月北京第一版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59
[3]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关键词:认识作品;历史背景;分析曲式;音响形象
如何认识作品,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天资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琴年限较长或虽学琴年限不长但已具有较高钢琴程度的广大业余学琴者和部分专业学琴者来说,在弹奏一首新作品前必须较好地认识作品,然后再有步骤、有计划地练习作品、研究作品,直到弹好一首作品。认识作品的途径很多,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可从三方面入手认识作品。
一、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
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大师安东.鲁宾斯坦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在19世纪名人炫技,各种钢琴流派争相斗艳时,对于钢琴演奏,他首创在尊重原作创作思想基础上发挥演奏者的个性,进行二度创作。现代有一些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对于钢琴表演艺术持与鲁宾斯坦同样的见解。如何尊重原作呢?要知道音乐所要表现的意思很多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尊重原作,意味着要了解作品本身的精神。[1]著名钢琴大师克劳迪欧.阿劳说:“如果你想要懂得一个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那么极为重要的便是去研究那位作曲家的全部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语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思想必然要受到该时代的社会风尚、思想动态、政治制度及文化倾向的影响,定会反映出该时代的精神、社会动向和审美情操。当我们翻开西欧音乐发展史时,我们看到古典乐派的莫扎特、古典乐派大师同时又是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贝多芬、浪漫主义诗人肖邦等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与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环境、政治动向、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曲家所形成的鲜明创作个性,具有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贝多芬崇尚人类平等博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历史背景对他人生观所起的作用,无不体现在他的交响乐和32部钢琴奏鸣曲中。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强烈对比,造成音乐上巨大的矛盾冲突,无不反映出贝多芬所处时代及其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矛盾、痛楚与抗争。他作品中的宽广与雄伟、抒情与歌唱,又反映了贝多芬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颠峰,又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创作很难用一种概念将其束缚,因为肖邦的音乐继承了前人的精华,但同时又在钢琴创作、演奏及教学上大胆创出一条新路。肖邦开创了民族乐派的先河,是因为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当时,波兰经过了1772年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第一次瓜分,1793年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的第二次瓜分,1795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第三次瓜分以后,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最尖锐的阶段。当时除了大贵族以外,波兰各个阶层一致支持的民族解放斗争导致了波兰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高涨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视,促成了波兰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有一句话,“时事造英雄”,音乐界这些伟人,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创造的音乐财富,无不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学习一首钢琴作品必须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及文化历史背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以及要了解钢琴文献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的源头,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好一部作品,而不至于曲解了某些作曲家以及作品。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钢琴大师对正确理解原作精神的严肃态度。钢琴家斯蒂芬.霍夫少年时代跟戈登.格林学习钢琴。格林的教学方式是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哪怕学生对作品的处理他并不喜欢,也不会横加干涉,非要学生“别那样做,要那样做”。在有一次上课中,格林的态度非常不一般,这次课对霍夫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3岁的霍夫第一次学习弹奏贝多芬的晚期作品110号。在弹第一页时,霍夫心想:多么美丽动人的乐曲啊。于是富于表情地弹下去。突然,格林先生一反常态,打断了霍夫的弹奏,他把烟头从嘴边拿开说道:“我的孩子,这首乐曲不是优美,而是崇高。”霍夫认为这一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这一训诫使他认识到真正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因为晚期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的表现必须超越人类,进入一个几乎纯粹的精神领域或一种忘我的境界,自己却仅从自我理解“多么美丽”来弹奏误解了作品的精神。霍夫以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向正在学习的钢琴者提示了一个真理,必须真正理解作品精神。[3]要想理解作品精神,必须了解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作曲家个人经历及作曲家本人不同时期创作思想才能弹好作品。
二、分析曲式,形成一个作品的结构概念
钢琴文献浩如烟海,乐曲体裁丰富多彩。很多作品都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大型套曲中有奏鸣曲式、组曲,还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基本结构形式。有的曲式结构在自身基本框架中有了许多变化、发展,甚至各种体裁与结构为服从音乐内容的表现进行了相互融合。要弹好一首作品,除了要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潮流和文化背景及作者本人创作思想外,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为了要探索作者的构思和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以便进一步理解作品所提示的音乐内涵和作曲家为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所用的作曲技法。就拿李斯特的《狂想曲》而言他的各章各段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速度和风格,要把握乐曲,必须研究乐曲中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意识到每一部分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和谐之处。当然在分析乐曲时,碰到曲式结构的分析,每一部分的联系、配合与烘托,必须依靠学琴者对和声、曲式、复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大部分学琴者,只重视练琴,宁可机械地用大量时间作同一动作的循环,却不研究乐曲。真正想弹好一首作品,必然要求音乐知识的全面,整体文化素养的广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中认识作品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2月北京第一版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59
[3]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