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索;自主探索;好奇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呢?现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探索内容的的选择,把握探索时机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心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如“水”的系列活动,小班可让幼儿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大班则让幼儿做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等。总之,探索的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把握探索时机,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第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不要怕有争论,更不要怕有错误的看法,要让幼儿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沉浮”的活动中,幼儿第一次操作后,我组织幼儿交流,“你发现了那些东西沉在水底下?”“那些东西浮在水而上?”这时候幼儿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当幼儿有争论的时候,就让幼儿再操作一遍。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而得出结论,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概念清,不易忘记。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导致幼儿在而对琳琅满日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钓鱼”、“拉车和推车”、“送动物回家”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其次,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感知纸的特性”活动中我提供了蜡光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各种不同的纸,让幼儿用这些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让幼儿将睡莲放在水面观察“睡莲花开”速度的不同,从而了解不同纸张吸水能力的不同。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
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群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纸和海绵,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
最后,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有些科学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前而的“磁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后得出了“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紙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照样能吸住它。”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索;自主探索;好奇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呢?现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探索内容的的选择,把握探索时机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心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如“水”的系列活动,小班可让幼儿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大班则让幼儿做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等。总之,探索的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把握探索时机,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第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不要怕有争论,更不要怕有错误的看法,要让幼儿在讨论中纠正错误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沉浮”的活动中,幼儿第一次操作后,我组织幼儿交流,“你发现了那些东西沉在水底下?”“那些东西浮在水而上?”这时候幼儿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当幼儿有争论的时候,就让幼儿再操作一遍。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而得出结论,再经过老师的分析讲解,对所学的知识就印象深,概念清,不易忘记。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导致幼儿在而对琳琅满日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钓鱼”、“拉车和推车”、“送动物回家”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其次,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感知纸的特性”活动中我提供了蜡光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各种不同的纸,让幼儿用这些不同的纸折睡莲,然后让幼儿将睡莲放在水面观察“睡莲花开”速度的不同,从而了解不同纸张吸水能力的不同。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
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群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服务。不断地反思矫正,使自己始终向着目标前进;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以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再提供纸和海绵,幼儿探索时看到它们浮起来又沉下去的现象,继而幼儿发现“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这个问题,从而又激起幼儿探究的热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探究。
最后,在探究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减少困难,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办法。有些科学实验幼儿能独立完成,但很多实验需要同伴合作、小组讨论、探索。例如,在前而的“磁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后得出了“把铁制品放在水里、包在紙里或埋在沙子里,磁铁照样能吸住它。”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