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师要有兼顾意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溢更多“语文味”.课堂导读、初读感知、语言鉴赏、读写训练,这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也渗透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文味”“读味”“品味”和“写味”.
【机 构】
:
浦江县壶江初级中学,浙江 金华 322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师要有兼顾意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溢更多“语文味”.课堂导读、初读感知、语言鉴赏、读写训练,这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也渗透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文味”“读味”“品味”和“写味”.
其他文献
启功先生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这是说唐之前的诗歌特别自然本真,如草木之生于土壤.人教版(2006年)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就是一首被后世公认的“长出来”的诗,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rn这样一首“长出来”的小诗,其美好不只在于“自然”,而是在纯乎自然间唱出了那个时代生命中深层的无奈和深沉的伤痛.令人遗憾的是,我发现学生对其深沉蕴藉并不能深切体会.rn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再次研读《涉江采芙蓉》时发现,大多数版本教材中“兰泽”“漫浩浩”“同心”“终老”采用的注解有待商榷:或表意偏于“直”,影响了诗意的美好
一、课前预习rn从相关性与相似性两个角度思考我与地坛的关系,用“地坛是我__”句式来表达.rn二、课堂导入rn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年轻人,天天到地坛公园思考人生,终于有一天他“顿悟”了,他思考了些什么?他又悟到了什么?
现在,语文教学提倡核心素养教育、立德树人、语文美育.因此,做好审美鉴赏教育,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鉴赏能力有巨大的作用.但课本选诗有限,如果仅仅完成教材中规定的任务,就会让学生错失深入学习的机会.
“名著阅读”作为统编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评价,是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测试型评价,是指用测试题的方式诊断评价学生名著阅读的水平和质量,进而矫正、促进名著阅读的评价方式.我们在命制名著阅读试题时,如果能注意以下几组辩证关系,便能更好地使“读”和“评”形成合力,通过评价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回冲、反拨等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会读书.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文字简练朴素、笔墨清新淡雅,是山水小品文的典范之作,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但读者对“余挐一小舟”中“挈”的读音一直有争议.人教版语文课本第1版将“挐”字注为:“nú”,撑船;第2版又改为:通“桡”,读作“ráo”,船桨;统编教材又将“挐”字注为:“ná”,撑(船).
挖掘教材应着眼于教材修订中的细微变化.如何利用统编高中教材里的“学习提示”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借此获得教学启示.
经典名著以其卓越的艺术思想价值处于人类精神文明史的巅峰.受思想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经典作品面前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是处于沉睡状态.教师的任务是将其唤醒,化被动为主动,推着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深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实现人格的升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n笔者认为展开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下面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为例,备课时我收集了十多份教学设计,归纳整理后有以下发现:rn教学目标大致如下:rn1.识记“逆旅、良、大块、文章、序、俊秀、琼”.
一般来说,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然而,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目光投向个体人物.很少关注群体人物.其实,群体人物也应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不该忽视的曼妙风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