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印启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
李印启先生为人耿直,对绘画热爱、执着;待朋友热心、真诚,把一生奉献给了丰南的美术事业。自从担任丰南美协主席以来,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画家。开展了多次有档次有内涵的美术展览。使丰南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艺术氛围最浓厚、青年画家创作实力最强、出人才最多的区县。
我认识李印启先生是在1995年,那时我刚刚师范毕业,准备在丰南文化馆做一次小型的个人展览。当时我谁也不认识,直接找到李老师,毛遂自荐一番。李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了我的画以后,二话不说,大包大揽地帮我操持了起来。安排场地、疏通关系、邀请领导……像给自己做展览一样忙得不亦乐乎,让我非常的感动。也因此,我和李老师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2004年,我参加了中国美协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获得了金奖,李老师觉得我很有发展潜力,劝我要趁年轻去上学,在他的鼓励下我决定报考天津美院何家英老师的研究生班,并顺利被录取。但是当时我的工作单位不允许我在职去学习,李老师又帮我找区里的领导说明我的情况,申请区里给予照顾。最后区里领导经过研究为我办理了停薪留职。李老师知道我没有了经济来源,还想办法为我筹集了一万元学费。李老师不仅是对我一个人这样的关照提携,丰南所有美术爱好者只要有事找到李老师,李老师都会鼎力帮忙。他的这种热情与无私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李印启先生195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11军95团,75年转入11军地炮团,1979、1984年两次参加自卫还击作战,战后创作了百余幅记录战争场面的画作参加了全国全军和云贵两省的多次展览并获多项奖励,同时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和美术书集中发表。新华社于1979年12月23日以《记录激战场景、描绘英雄战士……副指导员李印启战场上作画上百幅受到奖励》为题发了通稿。全国30余家报刊杂志和国外多家媒体同时转发了这一通稿。他在部队期间的画作多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以版画、国画、剪纸、连环画的形式描绘部队生活、军民关系。立志把战士的崇高思想和情怀与山的巍峨高大、坚不可摧的形象融为一体。曾在题画诗中写到“誓把情泉化彩墨,描绘云岭万重山”。1986年转业到丰南文化馆后,被家乡的新面貌所感动,在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后,抓时间挤时间创作出描绘家乡新貌的作品,《吉庆有余》《足迹》《月是故乡明》《荷塘牧鹅图》等新作不断喷涌而出,频频入选全国各大展览及出国展出并获奖。
1991年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好作品,考入北京画院李起画室研修山水画,同时请教张仁芝、王文芳、王明明等名家给予指导。当他要进行毕业创作,重返南疆寻觅创作素材时,被迪庆归化寺(现为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的庄严、肃穆和宏伟所震惊,在惨遭文革破坏的断墙残垣中,那雄伟的殿堂,高耸的经幡柱,不断呤唱的风马旗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此,他顿悟了佛教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使他对佛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思索与探寻。1993年9月,李印启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刘德友、陈昌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著名画家和万余名观众同时观看了画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新闻报道,展出后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丰南电视台都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题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金融时报、农民日报、文艺报等20余家报刊报导和选登了部分展出作品。《美术》《迎春花》《中国画》等画集也选刊了多幅作品和评论文章。
近年来,他多次赴西藏、四川、云南等地体验生活,把创作集中在表现西域高原的神山圣水,把情感与信仰融入到了西南边疆的山山水水与藏传佛教之中。然而,画中之境非自然之境,那是画家的心中之境,梦中之景。他的圣山行系列作品,着重表现形式感、节奏感,强调画面整体构成和力度感,从而也富装饰性于画家的笔端。他的创作已步入神化入境状态;进入了天马行空的创造境界。他动用特定的形式组合,结构中潜象;动用特定的笔墨语言,揭示特定的精神意念。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表现著宇宙运化的奇观,在混茫与冥冥之中的画境中,蕴含着神奥与宗教的虔诚,他在系列的西域山水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沧桑感、宗教感和深沉的审美体验,使观者感到他的画不只是自然表象的描绘,而是表现在“天人之合”中的精神深度,给人寄情八荒之表,通天地神奥,遣笔运墨慷慨大气,造境构意、磊落驰才,气象横茂奇伟、宏富粗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美学格调。
雪山、经幡、佛塔、寺庙……经过画家的解构重组,一幅幅充满激情与温度的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些作品中山非山,水非水,云非云……一系列在画中所透露出来的超脱之境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战争,没有过生死离别的人无法禅悟和梦到的。如他在自卫还击作战后创作的《别战友》,一位战士的身影仰卧在天际,形成一座雄伟的高山,那是屹立在南疆的钢铁长城,一匹战马低头嘶鸣,一位战士脱下军帽低头默哀;再看他近年创作的《朝拜神山》,一位小喇嘛在晨雾迷蒙中双手合十,佛衣佛珠随风飘动,顶礼膜拜世人所公认的神山“岗仁波齐”主峰。两幅画放在一起观看,会让观者产生无限联想……李印启先生所描绘的神山圣水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解读,是对人生的开悟,还有那份一直无法抛开的对离去战友们的深深怀念与祭奠。
如今,李老师已经年近古稀退休在家,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创作中,每天笔耕不辍。看着这样一位老人如此的勤奋努力,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加倍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回报社会。祝愿李老师身体健康、艺术长青!能再次创造人生中又一个艺术高峰!
李印启先生为人耿直,对绘画热爱、执着;待朋友热心、真诚,把一生奉献给了丰南的美术事业。自从担任丰南美协主席以来,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画家。开展了多次有档次有内涵的美术展览。使丰南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艺术氛围最浓厚、青年画家创作实力最强、出人才最多的区县。
我认识李印启先生是在1995年,那时我刚刚师范毕业,准备在丰南文化馆做一次小型的个人展览。当时我谁也不认识,直接找到李老师,毛遂自荐一番。李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了我的画以后,二话不说,大包大揽地帮我操持了起来。安排场地、疏通关系、邀请领导……像给自己做展览一样忙得不亦乐乎,让我非常的感动。也因此,我和李老师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2004年,我参加了中国美协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获得了金奖,李老师觉得我很有发展潜力,劝我要趁年轻去上学,在他的鼓励下我决定报考天津美院何家英老师的研究生班,并顺利被录取。但是当时我的工作单位不允许我在职去学习,李老师又帮我找区里的领导说明我的情况,申请区里给予照顾。最后区里领导经过研究为我办理了停薪留职。李老师知道我没有了经济来源,还想办法为我筹集了一万元学费。李老师不仅是对我一个人这样的关照提携,丰南所有美术爱好者只要有事找到李老师,李老师都会鼎力帮忙。他的这种热情与无私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李印启先生195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11军95团,75年转入11军地炮团,1979、1984年两次参加自卫还击作战,战后创作了百余幅记录战争场面的画作参加了全国全军和云贵两省的多次展览并获多项奖励,同时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和美术书集中发表。新华社于1979年12月23日以《记录激战场景、描绘英雄战士……副指导员李印启战场上作画上百幅受到奖励》为题发了通稿。全国30余家报刊杂志和国外多家媒体同时转发了这一通稿。他在部队期间的画作多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以版画、国画、剪纸、连环画的形式描绘部队生活、军民关系。立志把战士的崇高思想和情怀与山的巍峨高大、坚不可摧的形象融为一体。曾在题画诗中写到“誓把情泉化彩墨,描绘云岭万重山”。1986年转业到丰南文化馆后,被家乡的新面貌所感动,在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后,抓时间挤时间创作出描绘家乡新貌的作品,《吉庆有余》《足迹》《月是故乡明》《荷塘牧鹅图》等新作不断喷涌而出,频频入选全国各大展览及出国展出并获奖。
1991年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好作品,考入北京画院李起画室研修山水画,同时请教张仁芝、王文芳、王明明等名家给予指导。当他要进行毕业创作,重返南疆寻觅创作素材时,被迪庆归化寺(现为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的庄严、肃穆和宏伟所震惊,在惨遭文革破坏的断墙残垣中,那雄伟的殿堂,高耸的经幡柱,不断呤唱的风马旗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此,他顿悟了佛教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使他对佛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思索与探寻。1993年9月,李印启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刘德友、陈昌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著名画家和万余名观众同时观看了画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新闻报道,展出后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丰南电视台都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题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金融时报、农民日报、文艺报等20余家报刊报导和选登了部分展出作品。《美术》《迎春花》《中国画》等画集也选刊了多幅作品和评论文章。
近年来,他多次赴西藏、四川、云南等地体验生活,把创作集中在表现西域高原的神山圣水,把情感与信仰融入到了西南边疆的山山水水与藏传佛教之中。然而,画中之境非自然之境,那是画家的心中之境,梦中之景。他的圣山行系列作品,着重表现形式感、节奏感,强调画面整体构成和力度感,从而也富装饰性于画家的笔端。他的创作已步入神化入境状态;进入了天马行空的创造境界。他动用特定的形式组合,结构中潜象;动用特定的笔墨语言,揭示特定的精神意念。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表现著宇宙运化的奇观,在混茫与冥冥之中的画境中,蕴含着神奥与宗教的虔诚,他在系列的西域山水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沧桑感、宗教感和深沉的审美体验,使观者感到他的画不只是自然表象的描绘,而是表现在“天人之合”中的精神深度,给人寄情八荒之表,通天地神奥,遣笔运墨慷慨大气,造境构意、磊落驰才,气象横茂奇伟、宏富粗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美学格调。
雪山、经幡、佛塔、寺庙……经过画家的解构重组,一幅幅充满激情与温度的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些作品中山非山,水非水,云非云……一系列在画中所透露出来的超脱之境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战争,没有过生死离别的人无法禅悟和梦到的。如他在自卫还击作战后创作的《别战友》,一位战士的身影仰卧在天际,形成一座雄伟的高山,那是屹立在南疆的钢铁长城,一匹战马低头嘶鸣,一位战士脱下军帽低头默哀;再看他近年创作的《朝拜神山》,一位小喇嘛在晨雾迷蒙中双手合十,佛衣佛珠随风飘动,顶礼膜拜世人所公认的神山“岗仁波齐”主峰。两幅画放在一起观看,会让观者产生无限联想……李印启先生所描绘的神山圣水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解读,是对人生的开悟,还有那份一直无法抛开的对离去战友们的深深怀念与祭奠。
如今,李老师已经年近古稀退休在家,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创作中,每天笔耕不辍。看着这样一位老人如此的勤奋努力,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加倍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回报社会。祝愿李老师身体健康、艺术长青!能再次创造人生中又一个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