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在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大不同,显现出非常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改革运行中,探索模式还不够成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如 “小组学习凸显形式,而严重缺乏实质的有效的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间的合作主动性差,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没有很好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安排和时机把握缺乏适度性和恰当性”等;因此,在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策略 兴趣 全面评价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不能排除交流、合作,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面对竞争激烈的21世纪,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推行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是有其深远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实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优化组合,科学构建,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好是一种合作的资源,教师应利用这差异性来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但无须拘泥于固定的人数。分组时应考虑每个小组的实力,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组建好学习小组,还要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二、精心准确设计研讨问题,为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性和操作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通过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三、教师抓准时机组织和引导,及时把关解决小组合作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必要的时间恰当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正确的看法帮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交往互动中,参与合作要到位。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采取多元而全面的评价,激活生命课堂和合作兴趣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这就必须把以往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便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成员的信赖思想,使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体现个人的智慧,更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体验到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所带来的的成功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小学教师)
[关键词]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策略 兴趣 全面评价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不能排除交流、合作,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面对竞争激烈的21世纪,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推行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是有其深远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实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优化组合,科学构建,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好是一种合作的资源,教师应利用这差异性来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但无须拘泥于固定的人数。分组时应考虑每个小组的实力,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组建好学习小组,还要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二、精心准确设计研讨问题,为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性和操作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通过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三、教师抓准时机组织和引导,及时把关解决小组合作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必要的时间恰当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正确的看法帮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交往互动中,参与合作要到位。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采取多元而全面的评价,激活生命课堂和合作兴趣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这就必须把以往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便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成员的信赖思想,使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体现个人的智慧,更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体验到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所带来的的成功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