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对新生代农民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河北省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河北省
“新生代农民工”是区别于父辈农民工而提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全国l_45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约有1亿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一、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1)培训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及劳动者个人,由于中央及地方财政成为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农民工数量过于庞大,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中央和地方财政实力不能足额支付农民工培训所需,农民工培训经费总体来讲仍显不足。在缺乏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费短缺己成为影响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2)政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市场还不健全。首先政府的宏观管理不到位。尽管河北省制定了相应的农民工培训规划,由于受地域的限制,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这就使得培训往往具有盲目性:其次是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倾向脱节问题普遍存在,有些政府部门只注重培训,没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倾向,没有与企业完成对接,这必将导致培训的盲目性。(3)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如果缺乏个人信用体系和政府监管,农民工的培训就会就会出现“公车悲剧”,企业参与培训无法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相反,如果不参与培训,他也可能获得由于社会或其他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收益,单个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上目前对于劳动合同的监管存在不力的局面,使得农民工成为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使得企业不愿再对农民工培训作长期投资,结果是不少农民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无法得以升级。(4)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对培训的重视也存在不足。对于己进城的农民工而言,其参加培训更多的是接受一些安全知识或上岗前的简单培训,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也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农民工参加培训有时是迫于政府的压力或眼前的一些小的奖励,农民工把参加培训看作是一种负担等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更期望获得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但他们整体对于培训也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
二、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建议
(1)稳定农民工培训资金可持续筹集制度。河北省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立法规定政府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的培训,只要这种强有力的政策能够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将会在河北省有效地开展起来。企业也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贡献力量,为了鼓励企业的这一行为,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用工等方面政策上的优惠。(2)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成效,现阶段迫切需要的是强化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政府通过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体制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应该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通过完善立法来明确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主管机构、培训机构的准入、培训效果的认定,以此来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企业培训的目的也会更加明确。农民工培训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要使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采取积极地激励措施鼓励、诱导企业和农民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培训。政府应该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诱导而不是行政强制,激发企业、农民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4)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首先通过完善培训机构的监管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学校退出机制,并完善现有的绩效考核办法,使得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能及时的退出,保证培训质量;其次通过提高培训教师的实践性来提高培训质量。“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应该是一种理论学习,而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学习,要对培训教师准入的认定;最后培训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实践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在实践,只有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实践技能的培训才是有意义的培训,培训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杜文婧,王嘉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2]郑风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十大关键性问题判断[J],工会博览,2010(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河北省
“新生代农民工”是区别于父辈农民工而提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全国l_45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约有1亿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一、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1)培训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及劳动者个人,由于中央及地方财政成为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农民工数量过于庞大,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中央和地方财政实力不能足额支付农民工培训所需,农民工培训经费总体来讲仍显不足。在缺乏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费短缺己成为影响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2)政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市场还不健全。首先政府的宏观管理不到位。尽管河北省制定了相应的农民工培训规划,由于受地域的限制,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这就使得培训往往具有盲目性:其次是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倾向脱节问题普遍存在,有些政府部门只注重培训,没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倾向,没有与企业完成对接,这必将导致培训的盲目性。(3)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如果缺乏个人信用体系和政府监管,农民工的培训就会就会出现“公车悲剧”,企业参与培训无法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相反,如果不参与培训,他也可能获得由于社会或其他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收益,单个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上目前对于劳动合同的监管存在不力的局面,使得农民工成为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使得企业不愿再对农民工培训作长期投资,结果是不少农民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无法得以升级。(4)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对培训的重视也存在不足。对于己进城的农民工而言,其参加培训更多的是接受一些安全知识或上岗前的简单培训,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也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农民工参加培训有时是迫于政府的压力或眼前的一些小的奖励,农民工把参加培训看作是一种负担等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更期望获得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但他们整体对于培训也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
二、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建议
(1)稳定农民工培训资金可持续筹集制度。河北省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立法规定政府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的培训,只要这种强有力的政策能够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将会在河北省有效地开展起来。企业也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贡献力量,为了鼓励企业的这一行为,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用工等方面政策上的优惠。(2)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成效,现阶段迫切需要的是强化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政府通过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体制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应该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通过完善立法来明确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主管机构、培训机构的准入、培训效果的认定,以此来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企业培训的目的也会更加明确。农民工培训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要使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采取积极地激励措施鼓励、诱导企业和农民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培训。政府应该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诱导而不是行政强制,激发企业、农民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4)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首先通过完善培训机构的监管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学校退出机制,并完善现有的绩效考核办法,使得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能及时的退出,保证培训质量;其次通过提高培训教师的实践性来提高培训质量。“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应该是一种理论学习,而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学习,要对培训教师准入的认定;最后培训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实践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在实践,只有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实践技能的培训才是有意义的培训,培训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杜文婧,王嘉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2]郑风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十大关键性问题判断[J],工会博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