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会”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通过“两会”可以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传达给党中央,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主张也可以通过“两会”更好地传达给人民群众。《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以其独特地位,全面地报道和解读“两会”,成为了“两会”报道的排头兵,以此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不言而喻。从《人民日报》对“两会”报道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以《人民日报》2006~2016年对“两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两会”报道在这十年间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十年变化
第一节报道内容的丰富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更好地报道每年“两会”,《人民日报》推出了新的版面《两会特刊》,在版面增加之后,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以2015年的“两会”报道为例,自“两会”开始,每期的第十一版都会有名为“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的专版,每期都有二十位左右的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日报》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打破了对于某位代表的提案的独立报道,实现了将相似的意见从不同邻域与角度的阐述,使单版的报道内容极大地提升,使读者可以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
除此之外,“两会”报道的内容也非常地干净养眼,《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至今已经有了14次改革,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3年,而本文的研究样本就包括了这个时间节点。在2013年的那次改版中特别强调了要服务读者,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改进文风,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增强可读性。对于“两会”报道的变化更是其改版的集中体现。使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出现了“形式新、内容活、版面靓、服务性强等特点。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也确实是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新闻人才,自2006~2016《人民日报》的版面设计也是在不断优化,在内容无论怎样多的情况下都是多而不乱的,就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个“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的专版中,每期近二十位代表的建言被有层次地安排在了那一版中。
在2015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推出了一版专题报道叫做“全面深化改革,勇闯关键年”其中重点介绍了简政放权、财税改革、户籍改革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在每个问题下都分有三个部分,分为新闻回放、代表委员有话说和数字点睛。
第二节报道形式的创新
在近几年《人民日报》对“两会”报道中极为出彩的就是对政府工作报道的报道,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道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何报道才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是一个大问题。
笔者认为《人民日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可以说是举重若轻的,以四两拨千斤之巧化解了政府工作报告报道之难。首先在3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眼的位置,推出了数说政府工作报道,从GDP、CPI、就业人数(新增)、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保障房建设数量五个方面回顾了2014年的主要成绩和
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这一下子就捞出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批干货。
更出彩的是“两会”特刊的第一版,一张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从回顾2014和2015年工作总体布置两个方面铺陈政府工作报道。回顾中有一稳一进、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数字大而醒目,直观易懂。
2015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在头版设置了热议和代表委员议国是,还在“两会”特刊中推出了“两会”e客厅,2014成绩单,声音2015,“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解码会内会外,而且在报道之中还利用了大数据加以例证。
重视民意,将百姓的意见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在报纸编辑中,报纸头版右上角的位置被称为报眼,因为它与《人民日报》的报头平行,所以虽然它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醒目的在过去一年的《人民日报》中,以习近平为关键词的新闻在报眼的位置出现的频率近70%。
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在报眼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名为“热议”的专栏,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各级的人大代表都在这里发言,上至各个省市的一把手,下至村主任、村支书和普通的人民代表,这体现了对于民意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建设的发展。
关注普通人,在2015年的“两会”特刊中,有一个栏目叫做“两会”表情,都是那些代表们在会场内外的表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组报道图片集的最后一张照片往往都是一张拍摄记着的照片,他们或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架设长枪短炮,或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外做现场报道,这种媒体关注媒体的方式也很有意思,而今年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赢得了国内国际的更高的关注。
通过对于“两会”报道的变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两会”的代表们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利,《人民日报》也给他们的意见的表达搭建了一个意见建议充分表达的平台,《人民日报》对于“两会”的报道也越来越接地气,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贺蕾复旦大学
[2]《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话语分析看中国社会变迁》李建楠中国海洋大学
[3]《<人民日报>2003—2012“两会”报道研究》贠琪兰州大学
【关键词】《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十年变化
第一节报道内容的丰富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更好地报道每年“两会”,《人民日报》推出了新的版面《两会特刊》,在版面增加之后,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以2015年的“两会”报道为例,自“两会”开始,每期的第十一版都会有名为“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的专版,每期都有二十位左右的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日报》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打破了对于某位代表的提案的独立报道,实现了将相似的意见从不同邻域与角度的阐述,使单版的报道内容极大地提升,使读者可以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
除此之外,“两会”报道的内容也非常地干净养眼,《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至今已经有了14次改革,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3年,而本文的研究样本就包括了这个时间节点。在2013年的那次改版中特别强调了要服务读者,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改进文风,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增强可读性。对于“两会”报道的变化更是其改版的集中体现。使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出现了“形式新、内容活、版面靓、服务性强等特点。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也确实是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新闻人才,自2006~2016《人民日报》的版面设计也是在不断优化,在内容无论怎样多的情况下都是多而不乱的,就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个“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的专版中,每期近二十位代表的建言被有层次地安排在了那一版中。
在2015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推出了一版专题报道叫做“全面深化改革,勇闯关键年”其中重点介绍了简政放权、财税改革、户籍改革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在每个问题下都分有三个部分,分为新闻回放、代表委员有话说和数字点睛。
第二节报道形式的创新
在近几年《人民日报》对“两会”报道中极为出彩的就是对政府工作报道的报道,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道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何报道才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是一个大问题。
笔者认为《人民日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可以说是举重若轻的,以四两拨千斤之巧化解了政府工作报告报道之难。首先在3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眼的位置,推出了数说政府工作报道,从GDP、CPI、就业人数(新增)、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保障房建设数量五个方面回顾了2014年的主要成绩和
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这一下子就捞出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批干货。
更出彩的是“两会”特刊的第一版,一张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从回顾2014和2015年工作总体布置两个方面铺陈政府工作报道。回顾中有一稳一进、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数字大而醒目,直观易懂。
2015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在头版设置了热议和代表委员议国是,还在“两会”特刊中推出了“两会”e客厅,2014成绩单,声音2015,“议改革、论发展、建真言、献实策”,解码会内会外,而且在报道之中还利用了大数据加以例证。
重视民意,将百姓的意见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在报纸编辑中,报纸头版右上角的位置被称为报眼,因为它与《人民日报》的报头平行,所以虽然它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醒目的在过去一年的《人民日报》中,以习近平为关键词的新闻在报眼的位置出现的频率近70%。
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在报眼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名为“热议”的专栏,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各级的人大代表都在这里发言,上至各个省市的一把手,下至村主任、村支书和普通的人民代表,这体现了对于民意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建设的发展。
关注普通人,在2015年的“两会”特刊中,有一个栏目叫做“两会”表情,都是那些代表们在会场内外的表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组报道图片集的最后一张照片往往都是一张拍摄记着的照片,他们或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架设长枪短炮,或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外做现场报道,这种媒体关注媒体的方式也很有意思,而今年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赢得了国内国际的更高的关注。
通过对于“两会”报道的变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两会”的代表们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利,《人民日报》也给他们的意见的表达搭建了一个意见建议充分表达的平台,《人民日报》对于“两会”的报道也越来越接地气,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贺蕾复旦大学
[2]《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话语分析看中国社会变迁》李建楠中国海洋大学
[3]《<人民日报>2003—2012“两会”报道研究》贠琪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