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重大自然灾难性报道存在的问题,从心理危机报道短缺、专业知识普及不到位以及缺乏预警报道和反思报道少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灾难性报道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灾难;报道;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3-01
最近几年,灾难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以及民众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突发的重大自然灾难性事件,如南方暴风雪、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受地域限制,全国民众必须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关注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进展情况,因此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许多媒体都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绝大多数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过度同质化和模式化,新闻报导的深度大打折扣,新闻视角也过度趋同,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报道短缺
我国媒体在对重大灾难性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时,已经开始把重心转移到灾后报道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來看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缺乏高质量的对心理危机干预报道。媒体在报道重大灾难性事件时,虽然内容丰富,版面很多,形成了舆论强势,但是由于忽视心理健康,使得其灾难性报道的影响力降低,我国绝大多数媒体在心理危机干预报道方面都有待提高。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自杀和暴力。”由此可见,对灾区的物质支持远没有精神心理上的支持重要。作为媒体而言,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该尽量发挥其社会功能。
二、专业知识普及不到位
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我国媒体报道的主要精力过度集中于灾后在区灾民安置情况的报道,而没有痛定思痛,防患未然,缺乏对预防灾害的专业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从长远来看,防灾知识已经成为很多人急需了解的内容。
面对暴风雪灾害也是如此,由于缺乏相应的抗灾知识,人们在抗击暴风雪时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救助,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样,玉树地震的发生时间是2010年,在这之前已经发生过一次中国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汶川地震,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媒体做了什么呢?如果在汶川地震之后,媒体可以加大力度宣传和普及避震防震知识,对地方防震措施进行定期性报道,试问,玉树地震中死去的人会有多少人可以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生还呢?如果媒体加强对防灾减灾知识以及逃生等科学知识的普及,这样的报道可以救活多少人的命啊!由此可见,媒体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多么的重要。
三、预警报道被冷漠化
所谓预警报道,便指的是传播媒体发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的新闻报道。预警预报系统是应对灾害的先行手段,新闻媒体应该在灾害初现端倪之际就警觉起来,及时报道异常现象。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现警报:”。
在重大自然灾难性事件频发的今天,媒体在进行报道策划和设置议程选择议题的时候,认为大受众关心的是灾区的损失以及日后灾区的重建过程,媒体过多的将灾后报道作为灾难性报道的重点,从而忽视了预警报道的重要性,媒介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展现开来,造成减灾救灾工作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推效果。
拿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来说,媒体就应当将灾后报道与预警报道相统一,灾后报道主要是在救灾抗灾和灾后重建方面,不论是救人还是重建工作,天气对这些工作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许多参与救援与重建的人们或者各地省市需要去志愿的队伍,都十分想了解到灾区当地今日的天气状况,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危害发生,这些对于人们的理智救援是有很大帮助的,媒体对预警报道的忽视也可能会造成一些隐患的发生。
四、反思报道过少
绝大多数媒体的重大自然灾难性报道,从总体上看,出于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境况。其报道十分关注灾情,关注灾区民众的生活状况,但与此同步的反思报道却几乎没有。反思报道最能体现灾难新闻价值的社会性和久远性,但是媒体的灾难性报道将重心几乎全部放到了灾区灾情与抗灾救灾方面,忽视了反思报道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越来越重视在报道中“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各类灾难性报道中无不体现着好人好事,体现出一派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和谐景象。纵观多家媒体的新闻报道,没有一篇文章是对该报灾难性报道的反思,反思报道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媒体对于自身报道的满足化,记者思想的膨胀化,使得报道质量难以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致使其报道内容模式化,无法在新鲜性上取得巨大突破。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简介:张雅楠(1984.12—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梁桥(1985—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宋国珍,孙立国.灾难报道要成为温柔的抚摸者[J].采写编.2008,3.
[2]陈昌凤,王雪冬.灾难报道请烙守最小伤害原则.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下.
[3]郝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灾难报道.新闻记者.2008,7.
[4]唐远清.坟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反思[J].当代传播.2008,4.
[5]沈正赋.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J].新闻战线.2003,9.
关键词:灾难;报道;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3-01
最近几年,灾难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以及民众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突发的重大自然灾难性事件,如南方暴风雪、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受地域限制,全国民众必须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关注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进展情况,因此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许多媒体都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绝大多数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过度同质化和模式化,新闻报导的深度大打折扣,新闻视角也过度趋同,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报道短缺
我国媒体在对重大灾难性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时,已经开始把重心转移到灾后报道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來看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缺乏高质量的对心理危机干预报道。媒体在报道重大灾难性事件时,虽然内容丰富,版面很多,形成了舆论强势,但是由于忽视心理健康,使得其灾难性报道的影响力降低,我国绝大多数媒体在心理危机干预报道方面都有待提高。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自杀和暴力。”由此可见,对灾区的物质支持远没有精神心理上的支持重要。作为媒体而言,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该尽量发挥其社会功能。
二、专业知识普及不到位
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我国媒体报道的主要精力过度集中于灾后在区灾民安置情况的报道,而没有痛定思痛,防患未然,缺乏对预防灾害的专业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从长远来看,防灾知识已经成为很多人急需了解的内容。
面对暴风雪灾害也是如此,由于缺乏相应的抗灾知识,人们在抗击暴风雪时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救助,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样,玉树地震的发生时间是2010年,在这之前已经发生过一次中国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汶川地震,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媒体做了什么呢?如果在汶川地震之后,媒体可以加大力度宣传和普及避震防震知识,对地方防震措施进行定期性报道,试问,玉树地震中死去的人会有多少人可以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生还呢?如果媒体加强对防灾减灾知识以及逃生等科学知识的普及,这样的报道可以救活多少人的命啊!由此可见,媒体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多么的重要。
三、预警报道被冷漠化
所谓预警报道,便指的是传播媒体发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气象预报或灾害性天气警报的新闻报道。预警预报系统是应对灾害的先行手段,新闻媒体应该在灾害初现端倪之际就警觉起来,及时报道异常现象。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现警报:”。
在重大自然灾难性事件频发的今天,媒体在进行报道策划和设置议程选择议题的时候,认为大受众关心的是灾区的损失以及日后灾区的重建过程,媒体过多的将灾后报道作为灾难性报道的重点,从而忽视了预警报道的重要性,媒介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展现开来,造成减灾救灾工作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推效果。
拿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来说,媒体就应当将灾后报道与预警报道相统一,灾后报道主要是在救灾抗灾和灾后重建方面,不论是救人还是重建工作,天气对这些工作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许多参与救援与重建的人们或者各地省市需要去志愿的队伍,都十分想了解到灾区当地今日的天气状况,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危害发生,这些对于人们的理智救援是有很大帮助的,媒体对预警报道的忽视也可能会造成一些隐患的发生。
四、反思报道过少
绝大多数媒体的重大自然灾难性报道,从总体上看,出于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境况。其报道十分关注灾情,关注灾区民众的生活状况,但与此同步的反思报道却几乎没有。反思报道最能体现灾难新闻价值的社会性和久远性,但是媒体的灾难性报道将重心几乎全部放到了灾区灾情与抗灾救灾方面,忽视了反思报道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越来越重视在报道中“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各类灾难性报道中无不体现着好人好事,体现出一派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和谐景象。纵观多家媒体的新闻报道,没有一篇文章是对该报灾难性报道的反思,反思报道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媒体对于自身报道的满足化,记者思想的膨胀化,使得报道质量难以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致使其报道内容模式化,无法在新鲜性上取得巨大突破。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简介:张雅楠(1984.12—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梁桥(1985—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宋国珍,孙立国.灾难报道要成为温柔的抚摸者[J].采写编.2008,3.
[2]陈昌凤,王雪冬.灾难报道请烙守最小伤害原则.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下.
[3]郝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灾难报道.新闻记者.2008,7.
[4]唐远清.坟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反思[J].当代传播.2008,4.
[5]沈正赋.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J].新闻战线.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