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来源 :现代教师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2 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3 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们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教学实验)在一所小学尝试改进了对语文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我们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评价是与学校对全体教职工评价工作的改进同步进行的。目前,我们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分若干项目进行(见下面分项介绍),每项均有相应评价标准、等级分值和评价办法。其中,各项等级分依据各项等级考核结果确定。每学期末在《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总分登记表》上汇总任课教师
期刊
学习是教师一生的任务,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蜕变的动力与源泉。走进北华大学的校门,就被大学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一次北华行,一生北华情,这次学习之旅在我的人生轨迹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化作一颗美丽的星星,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聆听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作为一个工
期刊
对一个班级而言,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石,在工作中,用火热的爱心感染学生,用宽广的 胸怀容纳学生,用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   当学生犯错误是,用爱心和宽容做工作,比生硬的打击挖苦要好得多。一次,开学第一天,两个学生吵起来了,原来是往楼上搬桌子,一个着急下,一个赶着上。我了解情况后,首先做了肯定:“你们两个都是为了多干
期刊
【摘要】科学有效地设计练习题,做到精炼、巧练,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练习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二、练习要切中重点,巧妙突破难点、疑点。   三、练习设计要兼顾趣味性。   四、练习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科学有效的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练习题的设计,也体
期刊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韦唯演唱的这首《爱的奉献》,这首歌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天我有幸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更感觉到爱心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了。爱心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是指教师热爱学生之心,把学生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学生的成长,即师爱,它至少包括:细心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耐心教育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
期刊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期刊
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   什么是语文素养?   钱梦龙老师在《语文课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知识专题的论述中,很明确地指出,“语文素养” 就是“语文的素养”,它包括五个方面:对母语的情感态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知识、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文化视野。其中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因
期刊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它赋予了新时代以新的内涵及家园共育,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这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提供幼儿的素质,单靠幼儿园或是家
期刊
【摘要】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应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语文绿色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方式。  1 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是探究过程和知识结论的统一,学习科学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做科学”。美国某科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