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在后天是完全可培养和造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多学科联系,促进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上了解的有关知识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还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比如在看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种面临灭绝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许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原始物种最多呢?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知道一是澳大利亚本身没有猛兽,又在大洋中,其他大陆的猛兽无法进入澳大利亚;二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长期以来没什么大的变化,各种生物不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而进化。这些导致这一地区的动物缺乏进化的压力。从而学生马上就领会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种长期与其他大陆隔绝,无法学到其他人种的长处和进步,再加上这一地区的环境稳定,澳大利亚人不需要特别的改变和掌握新的东西,缺乏必要的进步,最终远落后于其他地方的人类而濒临灭绝。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系,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因此在讲解有些知识时,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比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是在欧洲开始,而不在亚洲?学生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但可能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什么?学生知道欧洲的封建制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中国的封建制是君主的高度专制,显然欧洲的更加宽松,也就更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再让学生联系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兴起的影响,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许多原因,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西部。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给他答案,而要注意引导,让他们多思考,多查阅,多总结,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三、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是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比如学习同盟会时,为什么不叫什么党,而叫会呢?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大家看到某某会,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什么?跟后来的国民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学生说看到某某会,首先想到的是像天地会这样的江湖帮派。然后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同盟会果然带有很强的江湖帮派性质,国民党是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去掉与江湖帮派的联系改组而来的。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从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取得创造性的效应。
四、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性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初三复习时,要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民族要在世界保持领先,除了稳定等条件外,还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讨论,通过中国唐朝因开放而强大,日本因善于学习而保持领先,和中国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迅速衰落,与原本遥遥领先的拜占廷帝国因为封闭而灭亡,从正反两面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领先、强大必需要善于学习。但还有更深的一些东西学生没看到,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日本虽然因为善于学习而在世界上长期保持较领先,但始终没有成为过最顶尖的国家,然后学生又注意到唐朝强大还因为一系列制度创新,于是进一步得出除了要善于学习外,还要创新,否则始终只能跟在顶尖的国家后面。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做法远不止这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并非一日之功,因而,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在后天是完全可培养和造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多学科联系,促进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上了解的有关知识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还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比如在看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种面临灭绝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许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原始物种最多呢?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知道一是澳大利亚本身没有猛兽,又在大洋中,其他大陆的猛兽无法进入澳大利亚;二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长期以来没什么大的变化,各种生物不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而进化。这些导致这一地区的动物缺乏进化的压力。从而学生马上就领会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种长期与其他大陆隔绝,无法学到其他人种的长处和进步,再加上这一地区的环境稳定,澳大利亚人不需要特别的改变和掌握新的东西,缺乏必要的进步,最终远落后于其他地方的人类而濒临灭绝。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系,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因此在讲解有些知识时,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比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是在欧洲开始,而不在亚洲?学生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但可能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什么?学生知道欧洲的封建制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中国的封建制是君主的高度专制,显然欧洲的更加宽松,也就更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再让学生联系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兴起的影响,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许多原因,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西部。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给他答案,而要注意引导,让他们多思考,多查阅,多总结,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三、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是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比如学习同盟会时,为什么不叫什么党,而叫会呢?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大家看到某某会,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什么?跟后来的国民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学生说看到某某会,首先想到的是像天地会这样的江湖帮派。然后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同盟会果然带有很强的江湖帮派性质,国民党是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去掉与江湖帮派的联系改组而来的。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从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取得创造性的效应。
四、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性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初三复习时,要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民族要在世界保持领先,除了稳定等条件外,还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讨论,通过中国唐朝因开放而强大,日本因善于学习而保持领先,和中国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迅速衰落,与原本遥遥领先的拜占廷帝国因为封闭而灭亡,从正反两面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领先、强大必需要善于学习。但还有更深的一些东西学生没看到,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日本虽然因为善于学习而在世界上长期保持较领先,但始终没有成为过最顶尖的国家,然后学生又注意到唐朝强大还因为一系列制度创新,于是进一步得出除了要善于学习外,还要创新,否则始终只能跟在顶尖的国家后面。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做法远不止这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并非一日之功,因而,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