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浅议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f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在后天是完全可培养和造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多学科联系,促进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上了解的有关知识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还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比如在看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种面临灭绝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许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原始物种最多呢?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知道一是澳大利亚本身没有猛兽,又在大洋中,其他大陆的猛兽无法进入澳大利亚;二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长期以来没什么大的变化,各种生物不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而进化。这些导致这一地区的动物缺乏进化的压力。从而学生马上就领会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种长期与其他大陆隔绝,无法学到其他人种的长处和进步,再加上这一地区的环境稳定,澳大利亚人不需要特别的改变和掌握新的东西,缺乏必要的进步,最终远落后于其他地方的人类而濒临灭绝。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系,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因此在讲解有些知识时,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比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是在欧洲开始,而不在亚洲?学生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但可能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什么?学生知道欧洲的封建制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中国的封建制是君主的高度专制,显然欧洲的更加宽松,也就更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再让学生联系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兴起的影响,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许多原因,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西部。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给他答案,而要注意引导,让他们多思考,多查阅,多总结,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三、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是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比如学习同盟会时,为什么不叫什么党,而叫会呢?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大家看到某某会,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什么?跟后来的国民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学生说看到某某会,首先想到的是像天地会这样的江湖帮派。然后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同盟会果然带有很强的江湖帮派性质,国民党是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去掉与江湖帮派的联系改组而来的。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从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取得创造性的效应。
  四、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性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初三复习时,要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民族要在世界保持领先,除了稳定等条件外,还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讨论,通过中国唐朝因开放而强大,日本因善于学习而保持领先,和中国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迅速衰落,与原本遥遥领先的拜占廷帝国因为封闭而灭亡,从正反两面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领先、强大必需要善于学习。但还有更深的一些东西学生没看到,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日本虽然因为善于学习而在世界上长期保持较领先,但始终没有成为过最顶尖的国家,然后学生又注意到唐朝强大还因为一系列制度创新,于是进一步得出除了要善于学习外,还要创新,否则始终只能跟在顶尖的国家后面。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做法远不止这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并非一日之功,因而,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余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  笔者有幸拜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获益匪浅,现择叶圣陶先生写作理论简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正处中小学作文教学迷茫的执教者能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作文发表园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
期刊
一、授之以渔  1.观察生活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有《童趣》一文,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交给他们观察方法的很好的契机。在总结了沈复观察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后,得出结论:“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观察+联想”就是观察生活的方法之一:想象就像是一根神奇的手指,点石成金,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趣味横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观察+联想,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期刊
1、厚积薄发,以“变”应“变”  要做到“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下海”,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生成教育智慧。语文教学没有规律可循,不管你是读语文教学理论,还是读小说,读杂志,读文学巨著,重在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鲜明的指导理念,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适合学生的独特教法。许多语文教师从教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工作中却难以求变,又缺少书籍熏陶,产生不了敏锐的思想,那么教学水平自然
期刊
一、读写结合,用好教材所给样本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靠积累、模仿、  化、积淀。因此,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苏教版教材非常注意这一点,注意从学生表达与写作的规律出发,选文语言规范平实,易读易懂。所选课文虽不全是名家名作,但都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与模
期刊
一、留心观察,搜集素材  写作兴趣的源头是生活,写作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而学生总是生活在社会中,耳闻目睹许多人、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感慨。他们对自己经历感受的人、事、物印象特别别深,尤其要留心熟悉的生环境,用心体悟,小处大见,同中见异,把新鲜、有趣、独特的记录下来。  我常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作为“素材库”。不仅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也将教科书、课外阅读,甚至交流中所听到的好词佳句美段,记载其里
期刊
一、绘画美学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用色彩、线条把实在的或想象中物体形象描绘在纸、布或其他底子上的一种艺术。  在课文审美过程中,结合绘图艺术,调动所有感觉器官的审美积极性,可以强化视觉形象,获得全面的、立体的、复合的绘画美感。例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文章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其中“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璀璨的文化长廊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发掘古诗词中的诸多美好情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作为一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沐浴古诗的情韵美,是我们义不
期刊
技法点拨:  在教语文之前,我也是一个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首先,我爱朗读。我至今记得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有一句是:“海南岛鲜花盛开。”课文是讲祖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带拼音的大大的汉字,上方还配着粉红的桃花。想一想,太美了,只这一句就令人无限遐想,热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有魅力的语文,语文的美。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题目是《我学会了做饭》。当时班上许多同学
期刊
一、导入设计要为新课学习服务  使用集形、声、光、色为一体的多媒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化教育、信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使用多媒体成了年轻教师新课导入的偏爱。有这样一节教学朱自清《春》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在导入时使用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分章节为我们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所有的听课者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课后反思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教师对课的导入
期刊
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喜学、乐学,教师喜教、乐教,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实现教学双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摸索总结,有了几点心得,现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轻松感、归属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亲近学生,靠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信任和依恋。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改革教学方式、活化语文课堂  (一)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