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实现从“剩余劳动力”到“农民工”的转变,这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01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其作用,是我们必须认真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持续增加
  2006年末,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各种方法推算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2亿人左右,而且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较快增长,剩余劳动力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劳动人口仍占农村劳动人口的86.32%。
  
  从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看,2008年各季度第一产业用人需求较少,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
  
  不同行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求分析
  
  从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来分析,2008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是:20个行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我国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五大支柱行业,占据市场总需求的75.46%,依次是制造业占31.4%,批发和零售业占15.53%,住宿和餐饮业占1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6.8%。
  从技术素质要求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技术素质水平要求逐渐提高,而占求职者主流的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显然受到限制,失业职工的技能转换,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等等,从而形成人力资源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人才的“短腿”现象。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策因素
  
  法制意识淡薄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仍经常受到歧视,如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许多农民工没有劳动合同,应得工资无故被拖欠等。据有关部门调查,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占85.3%,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占14.7%;延长工时或安排节日工作,依法得到加班工资的占69.3%,没得到的占30.7%;没有被拖欠工资的占95.2%;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向机构申请调解仲裁的占31.2%,寻求法律援助的占23.6%。从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农民工缺少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在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时,或选择忍声吞气,或选择运用暴力。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也不可能像学生一样接受长时间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正好是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这一点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相吻合。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中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使受训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服务转移既是现实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要,又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也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目的。多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网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如何发挥作用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学科技并不都是自觉行为。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不可能把学文化和学科技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农民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放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只是把学习、读书视为孩子们的事。因此,一定要首先从思想上认识问题,切实解决把农民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短视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术,让农民学科技逐步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从学习中真正尝到甜头。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容设计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的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和需求。课程设置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而定:长期班应依据系统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短期班的课程则要突出应用性。使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能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适合农村转移人员实际生活、学习能力,反映工作中的应知应会。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要着力培养“企业能力”,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等。
  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按照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摆脱以农为“笼”思想束缚,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要认真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了解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的市场就业信息和社会用工情况,调整专业结构,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农”的需要。二是创办与建设特色专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吸纳企业行业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注意专业跟踪评价,围绕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需求办专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优势专业,支持举办社会需求旺盛且符合产业发展的专业,鼓励创办产业发展需求高的专业。突出办学特色,防止重复设置,避免资源浪费,形成适应市场,门类齐全,产教结合,灵活开放的专业格局。
  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担保,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这是鼓励和帮助农民就业的重要信息渠道。一要重点抓好各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加强与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联系,成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二要随时掌握农民外出打工情况,了解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外出时间、工作状况等,分析和研究农民外出打工规律和趋势,为全面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结语
  
  如果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延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增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第二号[OL].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
  [2]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全国职业供求分析报告:(2008年第一、二、三季度)[OL].http://www.lm.gov.cn/.
  [3]宁可夫.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策[J].职业圈,2007,(23):72.
  [4]向成军,李雁冰.高等职业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定位与作用[J].陕西教育,2008,(2):20.
  [5]刘志兵,邱晓辉.促进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580.
  作者简介:
  黄进龙(1971—),男,江西宜黄人,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成教科副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计算机应用。
  朱丽(1976—),女,江西永修人,硕士,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会计金融系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会计电算化。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应遵循建筑工程施工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两条主线,积极致力于基于施工全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一体化、五结合、五步骤”教学模式,努力实施以真实施工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贯彻并强化“变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设计;五结合;五步骤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
优质稻和优质稻米是2个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优质稻是稻米品质达到国家或省颁优质稻品种标准,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的水稻品种(组合)。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菌种需要量随之增加,而现有菌种生产单位明显偏少,许多菇农不得不在外地引种。长途购运菌种不仅花费大、成本高,而且菌种因破瓶易引起杂菌污染,从而严重
“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每生产1头杂交牛可多增收1000元。”这是石门县皂市镇养牛大户陈家柏告诉我们的。2007年以来,石门县共发展规模养牛大户85个,开展肉牛冷配2500胎次,掀起了肉
四、加强管理.合理施肥荞麦是喜湿怕涝作物,低洼地播种后要搞好田间排水,防止积水。但在荞麦开花结实阶段需要连续不断地供应水分,一般有条件地方可在开花结实期沟灌二三次。中耕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国外有关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内涵、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弊端,城乡统筹的必然性,城乡经济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