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内涵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到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其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地方高校发展的主导方式。文章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必要性和迫切性入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比较,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现实依据、战略重点和发展路径等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地方高校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促進公平为取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更加扎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
简单地说,内涵式发展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学校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 具体而言, 是指高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 按照“稳定规模,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讲求效益”的方针, 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 通过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变革、资源合理配置、品牌构建等手段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经由自我积累、核心裂变、由内而外的途径, 推动高校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龙头在学科建设,基础在人才培养、关键在科学研究,核心在师资队伍。在学科建设内涵提升上,应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整合优势,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实行“改老、保特、扬优、支重、融合、创新”的建设策略,结合自身积淀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拔尖的学科帅才,努力创建卓越的学科文化,凝练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产生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把他们培养成为满足经济社会期望的高素质有用之才。在科学研究内涵提升上,紧紧围绕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应用前沿重大问题,优化研究结构,努力打造“学科+团队”科研创新机制,发挥科研实体的凝聚、拉动、表率和品牌作用,改变“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开展广泛协作,真正提升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在师资建设内涵提升上,应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建设方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大师,也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一支协作创新、错落有致、梯队井然的师资队伍。
二、地方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优胜劣汰已成必然。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快速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增加,国内外教育市场对生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意识更超前,谁的意志更坚定,谁的动作更快捷,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我们必须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全面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抓住发展机遇,主动超前运作,抢抓发展机遇,做到未雨绸缪;我们必须把发展目标定的更长远,工作标准定的更高,不断为自己提出问题,查找不足,寻求出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战略转移,集中精力抓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顺应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新方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大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其共同做法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更加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二是一些亚洲国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这两种现象反映,在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中,各国都选择了自身的发展重点,各急所需,各补所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明确战略思路,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赶超步伐。
(三)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进入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比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又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再如,知识创造爆发性增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正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要求高等教育提供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些新趋势为提高质量带来了后发优势,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新跨越。 三、地方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途径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教学质量, 培植内涵式发展战略之基点。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1.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高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遇到两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我们只有认识和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学校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 是发展定位问题,它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是解决发展思路问题。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关键,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
2.服从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近期目标是,建设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部分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特色,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升;远期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几年或几代人的努力去实现。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也必须根据学校定位从全局去思考,解决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定位、发展目标的关系,使学校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万事人为本”,“兴衰成败皆在人”。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到地方高校来说,学校的事情能不能办好,能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 “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上,要坚持党管人才,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显出来。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2012(10):1-5.
[2]傅明星.地方普通高校内涵式发展述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79-84.
[3]夏建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09):40-42.
作者简介:赵华(1973-1),女,民族:汉,籍贯:河北宣化,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SD132002)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SH041)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促進公平为取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更加扎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有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
简单地说,内涵式发展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学校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 具体而言, 是指高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 按照“稳定规模,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讲求效益”的方针, 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 通过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变革、资源合理配置、品牌构建等手段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经由自我积累、核心裂变、由内而外的途径, 推动高校的有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龙头在学科建设,基础在人才培养、关键在科学研究,核心在师资队伍。在学科建设内涵提升上,应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整合优势,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实行“改老、保特、扬优、支重、融合、创新”的建设策略,结合自身积淀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拔尖的学科帅才,努力创建卓越的学科文化,凝练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产生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造就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把他们培养成为满足经济社会期望的高素质有用之才。在科学研究内涵提升上,紧紧围绕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应用前沿重大问题,优化研究结构,努力打造“学科+团队”科研创新机制,发挥科研实体的凝聚、拉动、表率和品牌作用,改变“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开展广泛协作,真正提升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在师资建设内涵提升上,应立足培养、着眼提高、择优引进、合理使用、科学考核的建设方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大师,也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一支协作创新、错落有致、梯队井然的师资队伍。
二、地方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优胜劣汰已成必然。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快速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增加,国内外教育市场对生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意识更超前,谁的意志更坚定,谁的动作更快捷,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取得主动。我们必须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全面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抓住发展机遇,主动超前运作,抢抓发展机遇,做到未雨绸缪;我们必须把发展目标定的更长远,工作标准定的更高,不断为自己提出问题,查找不足,寻求出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战略转移,集中精力抓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顺应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新方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大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其共同做法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两个现象值得重视:一是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更加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二是一些亚洲国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这两种现象反映,在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中,各国都选择了自身的发展重点,各急所需,各补所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明确战略思路,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赶超步伐。
(三)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进入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比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又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再如,知识创造爆发性增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正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要求高等教育提供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些新趋势为提高质量带来了后发优势,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新跨越。 三、地方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途径
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教学质量, 培植内涵式发展战略之基点。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1.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高校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遇到两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我们只有认识和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学校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 是发展定位问题,它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是解决发展思路问题。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关键,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
2.服从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近期目标是,建设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部分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特色,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升;远期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几年或几代人的努力去实现。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也必须根据学校定位从全局去思考,解决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定位、发展目标的关系,使学校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万事人为本”,“兴衰成败皆在人”。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到地方高校来说,学校的事情能不能办好,能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 “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上,要坚持党管人才,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显出来。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2012(10):1-5.
[2]傅明星.地方普通高校内涵式发展述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79-84.
[3]夏建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09):40-42.
作者简介:赵华(1973-1),女,民族:汉,籍贯:河北宣化,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SD132002)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SH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