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10%
牛市格局不改,上证指数有望突破八千点
最高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产生
金融开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创业板在期待中产生
股指期货即将试水金融市场
存款保险制度横空出世
农行股改:渐行渐近
房地产市场降温,全国房价下跌1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变革
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10%
2007年12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前一交易日大涨219个基点的基础上站稳7.30关口,上涨23个基点,报收于7.3046。至此,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10%,2007年全年累计升值达6.9%。人民币大幅升值原因在于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而2006年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为3.3%,市场此前对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预期也普遍在5%左右。在2007年年末,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迹象明显。站在2008年的关口,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汇率将会延续这一趋势。预计2008年人民币汇率将在上年升值近7%的基础上继续升值12%左右,会达到1美元兑6.5元人民币的水平。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同时,在人民币强烈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国际投机热钱继续大举通过各种管道进入国内,导致我国资本项目下顺差继续扩大。在二者的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年底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较年初增加近4500亿美元,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由此也造成了我国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还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预计2008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面对这两大宏观经济问题,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取向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取向下,央行将继续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在全球央行普遍采取降息的背景下,央行加息的空间并不大;即使加息,其效力的实现也依赖于人民币弹性的加大,否则出现的只能是热钱继续流入下的流动性泛滥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另外,2008年国内通胀压力在通胀预期、食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资源价格调整、企业成本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环境仍将较为严峻。在物价上涨与货币升值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考虑到通过物价上涨实现汇率实际升值既无助于保持出口竞争力也无益于宏观经济的稳定、物价稳定目标高于汇率稳定目标,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将通胀压力向外部引导是决策者应有的政策选择,而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2008年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是基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考虑,同时也有外部压力的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巨额贸易顺差,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元大幅贬值带来的被动性升值压力。预计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两方面的因素仍将延续2007年下半年的趋势。因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发酵,市场对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信心仍未恢复,美元仍然有下探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继续将面临来自欧盟、日本等国的巨大升值压力。2008年是美国大选之年,美国政府出于防止通胀、维护美元信心的考虑而可能改变弱势美元政策,而同时受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不佳、欧元区加息见顶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可能在第二季度触底反弹。但是人民币仍将面临来自巨额贸易顺差的升值压力。虽然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对美出口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有限;而伴随着欧元的大幅升值,中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欧盟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又一大来源。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对2008年人民币加速升值有所期待。但也应当考虑到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政策和升值所带来的副作用,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10%。
当然,在复杂局面下的汇率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避免升值对对外经济部门和就业等宏观经济的冲击也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
(欧明刚)
牛市格局不改,上证指数有望突破八千点
在上证指数尚在5000点上下晃荡之际,奢谈突破8000点似乎有点荒唐。但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变幻莫测,中国证券市场更是创造神话的福地,就像“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一样。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和资金流动性过剩格局难改的情形下,中国股市仍将保持牛市格局,上证指数有望登上8000点的新高位,其理由如下:
其一,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的屡创新高,证明中国股市资金供给非常充足。近日太保股份、出版传媒和金风科技三只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达3.4万亿元,再刷新了中国石油冻结3.2万亿的记录。目前由于中石油A股的“自杀式砸盘”领跌大盘一路下挫,这只人为放大权重的巨无霸由全球市值第一、衣锦还乡的英雄,由于股价上市以来一路重挫,已成为市场上最富有争议的“下跌王”,与ST金泰的“涨停王”声誉相仿。在市场极不景气的情形下,巨额资金追求无风险的新股申购显然是理性选择。但一旦市场好转,这些新股申购资金中将有部分化为多头力量,推动新一轮牛市的形成。
其二,股权分配改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功能将继续发挥,利润增长率有望保持年50%以上的增幅,据最新披露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报,每股收益翻番的上市公司已不在少数。股权分配改革赋予非流通大股东与流通股东同等的流通权,使大股东受到市值的激励约束,因此,大股东极可能将更多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质地和业绩大幅提升,从而提升其持有股票的市值,这种资产注入和重组将给股市带来更多投资题材和上升机会,为牛市的形成奠定了业绩基础。
其三,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使上市公司所得税率由原来的33%下调至25%,可以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约8%,从而奠定了股市上涨的价值基础。无人否认目前中国资金推动型股市的属性,就像无人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但价值投资仍是号召牛市必不可少的旗帜。
其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剧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这将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的上扬。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幅达10%,尽管小幅渐升的汇率调整政策比大幅骤升策略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小,但无风险的年5%升值收益对国际投资机构还是很有诱惑力,QDII的额度已由100亿美元扩容至300亿美元,之后额度还将扩张。国际经验证明,货币升值期间资本市场都会有不小的涨幅。
其五,重跌后的中石油在油价高企和新油田发现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将蓄势反弹,必将成为新一轮牛市的引领者。中石油作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A股市场第一权重股票,自从回归以来跌幅超过40%,在油价保持高位、新发现油田、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天然气价格上调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中石油有望大幅上涨,从而促进大盘持续走强。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的放松,使机构投资者获取更充足的资金,为牛市形成奠定资金基础。虽然2008年中国将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对股市的调控政策将相对宽松,因为中国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举世瞩目,股市也应当有不俗的表现,想必管理层不会出台打压式的股市政策,机构投资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资金的推动和业绩的提升必将使股市收复前期高位,并创下新高。
当然中国股市牛市并非万无一失、铁板钉钉,抑制股市上涨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通胀预期的加剧及由此引发的加息概率上升、限售股的解禁、房地产市场升势的逆转、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GDP增速可能放缓及投资者预期的不确定等,另外,超级大盘股,比如中国移动,回归后的走势都可能左右指数的走向,因此,2008年中国股市的牛市格局仍有些许不确定性。
但是,宏观利好因素还是中国股市的主流,以上消极因素极可能只会导致股市波动而已,在巨型蓝筹和投机机构主导中国股市的今天,在政府坚定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2008年中国股市必定能创出新高,相信上证指数突破8000点不是奢谈。
(刘明彦)
最高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产生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后,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稳步推进,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路径:一是交叉性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是金融机构提供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二是金融机构间交叉持股模式,主要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直接作为投资主体跨行业控股或参股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设立或入股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非上市银行股权和证券公司,以及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证券公司等。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包括以中信控股公司、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大型实业企业投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形成的产融结合型控股公司;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同时控股本地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地方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等。此外,一些国外金融集团以设立分行、子公司、合资公司、参股等多种形式渗透到国内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进行跨行业战略布局。
当前,我国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交叉性金融业务降低了分业监管的有效性。我国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归属的分业监管体制,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对资金流向复杂的交叉性金融业务易形成监管真空、监管重复或监管过度。二是对金融机构间交叉持股的审查批准尚无统一的整体规划。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机构都是通过“一事一报”的方式获得交叉持股的资格,还没有统一的审查标准和整体规划,相关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难以掌控。我国各类金融控股公司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存在资本重复计算、关联交易、信息不透明、金融子公司特别是存款类子公司的独立性受到危害等风险。四是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对分业监管体制带来巨大压力。综合经营使得金融风险的特征更加复杂,呈现出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特点。而分业监管机构倾向于拥有高度个性化的监管思路和方法,难以兼顾其他行业的风险。五是产融结合型控股公司存在先天“脆弱性”。这类金融控股公司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和管理技能,难以实现内部的协同效应。还有一些诸如德隆系的集团,将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容易导致实业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看,“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业金融风险的传染,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相适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此外,我国部分有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风险控制、交叉销售和业务整合能力,其中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探索通过交叉性金融业务、交叉持股方式开展综合经营。吸取德隆系风险的教训,当前,不宜允许产业集团直接或者间接同时控股多家金融机构,对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控股金融机构的产业集团,应要求其设立独立金融控股公司负责控股和管理各类金融资产。二是统一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为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不仅需要制订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统一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在具体监管方面还应当确立功能监管的原则。同时,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管资源,监管机构可在统一规则、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配合,实施委托监管。三是完善公司治理,控制关联交易,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应当建立以控制关联交易为核心的综合经营监管制度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综合经营风险的市场监督和约束。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党的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都提出要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工作的协调配合”。在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协调监管政策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
(陶玲)
金融开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必有之义。作为对2007年12月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的一种确认和延伸,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在2008年将有重要突破。
在证券业,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中国证监会在表态将在认真评估外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并重启合资券商的审批工作等诸事项之后,已经于2007年12月28日发文放宽了境外股东参股证券公司的条件。如外资参股国内券商境外股东的条件,将原来的境外股东限于证券经营机构,放宽到金融机构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取消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限制,将境外股东持续经营年限从原来的10年以上降低为5年以上。而此前,我国对合资券商的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经营范围直接施以限制。按照2002年7月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中外合资的券商只能经营中国国内企业IPO和外资股的经纪业务,而不能从事国内A股的经纪业务和衍生品业务。对于敏感的控股权问题,则要求外资的入股比例在1/3以下。另一值得提及的事项是,中国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公司债券。为此,2008年相关的实施细则和监管准则或将发布。除有开放层面的意义之外,这不妨可以理解成为中方为化解人民币迅猛升值预期和流动性过度膨胀的另一一箭双雕之举。
我们可以大胆预期,2008年中国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将比此前的几年更为深入。除了可能很快恢复合资证券公司的全牌照发放以外,其他一些更为微观和具体的开放措施,如允许外资券商在国内拓展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制定外资对境内上市券商的战略投资者引进的细则也应在合理预期之中。谈及此,2007年底中信证券与华尔街贝尔斯登的战略合作模式或许会是一个积极的借鉴。上述一系列的惊人动作表明,监管层有进一步推动证券业开放的意图,并同时试图贯彻积极稳妥和审慎渐进推进开放的原则。不过,也许最为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之后,中外券商的激烈竞争必将难以回避,中资券商的经营和发展模式将值得进一步细品和研究,这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个市场的运行基础和演变态势。有许多背后的东西在推动我们前行,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证券业的国际化进程得到加快,中国证券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应是指日可待之事。
在中国金融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银行业,最值得外界期待。继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市场履行WTO协议对外资开放后,一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银行业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可能集中在放宽对于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比例上。目前已经有25家中资银行引入了33家外资投资者入股,但基于顾及中资银行的发展和竞争现状仍属低下、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难以一时跟上等审慎性考虑,外资入股比例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单家外资投资者持股不超过20%,合计不能超过25%。2008年这一底线极有可能放宽,外资入股的比例得以适当提高。此外,在外资法人银行的业务经营品种上,此前对于其在部分零售业务如银行卡业务方面的限制等也有可能得到放宽,2008年中国可能会制订具体办法放开外资银行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这将使中国银行业市场在内外资共舞的格局下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国内金融服务业对外深化开放的同时,外国市场遵循对等性原则也对国内金融机构开放,但不可否认,在中国目前金融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事实面前,开放带来的利弊权衡比较当是利大于弊。事实上大家都应该承认,金融业的开放,本质上如同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将会提高一国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而中国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已经让老百姓尝到了许多甜头。那么,金融业开放在带来投资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便捷性的同时,虽然我们仍应谨慎面对其中与之相伴的挑战和危机,但总体来说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仍为正数,而不会是负数。
(王光宇)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创业板在期待中产生
历经十年的筹备和争论,2008年创业板将在期待中走来。和它所服务的企业一样,创业板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将经历一个激动人心,但并非一帆风顺。创业板自身如何创业,虽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争论还将继续),但以下是可以预期的。
其一,创业板会适度降低发行上市的数量性标准,并借此扩大A股市场的企业覆盖面。2004年6月中小企业板的运行并没有降低A股市场发行上市门槛,这一点常受诟病。创业板会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发展创业板。创业板发行上市数量性标准的选择区间,其下限是2006年1月实施的新《证券法》,上限是同年5月实施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其中,《管理办法》规定的申请IPO企业的净利润过去三个会计年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的标准会降低,但幅度相对有限。毕竟,无论对于监管者还是投资者,真金白银的净利润仍然是证明企业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较为简单也比较可靠的指标。此外,“三年3000万”的标准并不苛刻:中小企业板已经上市的200家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年均净利润在4000万元以上,上市前一年的平均净利润接近5000万元,远远超过了“三年3000万”要求。
其二,创业板发行上市的非数量性标准较严格,上市公司群体会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在2007年12月“第六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强调创业板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重点服务于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三是重点服务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重点”基本上圈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遴选的可能范围。相比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对上市公司在产业属性方面会有更高的、更为集中的要求,这会间接导致发行上市的非数量性标准提高,也会使上市公司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
其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创新将逐步跟进,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会更加灵活。面对创业企业的特性,创业板需要发展更为灵活的制度安排以适应。一是现有的发行审核程序有可能进一步简化,降低发行上市的制度运行成本,尽量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出于风险控制和保持市场流动性两方面考虑,创业板的交易制度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引入做市商短期内还不可能,但在上市首日交易、涨跌停板、断路器等方面会有别于现有市场。三是监管制度的创新,必然会通过加强保荐责任等手段逐步强化市场的自律监管,以平衡集中监管成本过高问题。
其四,“风险”始终是创业板的关键词,风险防范能力将直接决定创业板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年对风险的担心是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的主要原因,推出创业板并不表明这一问题已变得无关紧要;相反,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来说,一场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在进入考场时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创业板的倡导者都不是完全胸有成竹的。无论是经验上还是逻辑上,创业板早期发展都会“摸着石头过河”。这种选择不够“激动人心”,却稳妥可靠。如果市场运行表明此前关于创业板风险的担心是过度的,或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创业板发展将会迅速进入快车道,短期内达到1000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是完全可能的。
其五,中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得天独厚,该市场的发展远景不可限量。从可获得的存量和增量上市资源储备,以及投资者基础两个基本条件看,我们都应该有信心期待一个强大的创业板市场的出现。借用20世纪90年代股民的话来说,创业板发展仅需要在两条道路间选择:“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笔直的”,抑或“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远景看,一个可以与NASDAQ的创业板发展模式相匹敌的中国创业板发展模式有可能出现,并分别代表着一个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发展道路,和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兴+转轨”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发展道路。关于创业板发展的经验,中国人除了学习,也会被学习。
(丁武)
股指期货即将试水金融市场
如果以国务院批准筹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算起,股指期货的筹备工作已经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业内估计2008年三四月份应该会有关于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表,不出意外的话,2008年将成为股指期货元年。即将推出的沪深300指数期货,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而且是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作为重要的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基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股指期货的上市将成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突破口,为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期货以及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创新创造条件。
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基础工具,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与基础资产经过多元化组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而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广泛运用。其中,指数基金、对冲基金、期货投资基金将会在后股指期货时代的中国金融市场得到大力的发展,证券公司将以股指期货为核心推出一系列新的资产管理产品;基金的品种创新将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创造各种现货和期货、期权产品的组合,基金可以最大限度地设计出适合不同风险收益水平的基金产品,充分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股指期货上市后,将真正促进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进入个性化时代,金融产品创新将进入繁荣时期。
股指期货的上市将加快期货公司向真正金融机构的转变步伐,改变期货公司传统的以商品经纪业务为主的单一格局,业务进一步向金融领域拓展。随着期货公司的业务的发展,单一的经纪业务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管理、期货基金以及与期货相关的风险管理计划将成为期货公司的重要业务。
股指期货将对证券公司的经纪、自营、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产生全方位影响,将改变券商现有的业务主体和发展方向,逐渐形成新的业务体系和盈利模式。股指期货推出后,券商可以通过全资拥有或控股的期货公司完成IB业务,即为期货公司接受投资者委托从事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中间服务。
就基金公司而言,股指期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套期保值上。基金在投资组合中加入股指期货,可以对冲投资组合下行的风险,使现有的基金产品收益更加稳定。股指期货将为指数基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指数基金将成为后股指期货时代基金公司的主力品种。
股指期货将推动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衍生品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和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更被定位为实现战略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以特别结算会员的身份参与到股指期货市场,不但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也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股指期货的推出首先面临的是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跨市场监管问题。如何建立以防范市场风险,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保障现货和期货市场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跨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包括信息交换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共同风险控制机制和联合调查机制等在内的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联合监管协作机制,将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了的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协作系列协议在股指期货的监管模式上迈出重要一步。
但是,由于股指期货业务涉及期货结算银行、保险及社保资金入市等问题,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也需要有所突破。很明显的例子是,中金所采取的是分层的会员结构,但是由于银行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的滞后,中金所最重要的特别结算银行的准入还迟迟不能到位,成为影响股指期货推出的因素之一。建立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有效、协调监管机制将是股指期货上市后监管层面临的又一挑战。
(甘正在)
存款保险制度横空出世
被业界议论的沸沸扬扬的存款保险制度,历经十多年的讨论和争议后,尤其是2007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敦促“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在2008年将付诸实施。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为什么这么难?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法律环境、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和人们风险意识的成熟度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银行业的信心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没有必要也无需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因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要利用银行来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营不善也不会让银行破产倒闭,所以人们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必担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尤其当中国要推行市场经济时,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国家也只是作为一个大股东分享其收益,而不再是一个完全的所有者。此时银行的信用已不再是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而是建立在其经营和管理的效益之上。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存款在银行的安全与否了。当银行经营管理不善,或从事风险经营时,有可能破产倒闭。在没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国家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对出现风险的银行或存款类机构的债务进行全额赔付。这种隐性存款保险的处置方式不仅增加了国家负担,而且也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它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显得甚为必要了。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下银行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政府、股东和存款人因存款类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和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各方面条件相互配合的。如果没有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撤消条例和破产法等相关法律,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风险金融机构过程中其职能的发挥就缺少法律依据。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重组、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这些金融机构就不能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财务指标和资产质量就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当会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就缺少了现实基础,其职能更谈不上能得到有效发挥。可喜的是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上述这些条件都已日趋成熟。
要建立什么样的存款保险机构,是由中国现实情况下赋予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决定的。当然,在中国,决定存款保险机构以什么性质存在还不仅仅是上述条件,还要考虑金融监管的格局和政府机构设置的要求。“付款箱”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显然不符合中国现实的需求,因为中央银行在以往的风险处置中已经承担了“付款箱”的功能,没有必要再成立一个新机构去行使这一简单职能。那么,“风险最小化”或是“成本最小”的存款保险机构则要有一定的监督管理职权,如果不这样它怎能做到成本最小?这就涉及到机构的监管权限和行政权力问题。既要处理好与目前银行监管部门在监管职能上的合理分工,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其他政府机构的关系。因此,在机构职能设计上要考虑目前我国分业监管的现状,在机构性质设计上要考虑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见,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是一个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可以市场化运作的、独立的、直属国务院的法人单位。
实行差别费率和限额保险是可以降低存款保险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但另一种风险我们不得不防,即存款人风险意识的欠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存款人提高存款风险意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需要一些时日。由于我国居民大多数的金融资产以存款形式存在,储蓄还承担着教育、养老、医疗等多种功能,如果存款赔付设定过低,会影响居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因此,为避免限额存款保险引起民众心理恐慌,影响中小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和稳定,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存款保险的赔付限额应该在20万~50万元较为适宜。有人认为这可能高了,会产生道德风险。多少是高,多少是低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过,对于一个制度出台的初期,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去降低的,而金融恐慌或是金融不稳定在短期内则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总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是要让大多数存款人安心,对金融机构有信心,让监管部门放心,让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不再担心。要做到这些当然不容易。
(大海)
农行股改:渐行渐近
由于多方面历史原因,农业银行历史包袱较重,具有机构数量众多、管理链条长、队伍庞大、资产质量较差、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业务等突出的特点。因此改革难度相对更大,股份制改造面临的挑战更大。
但是,在建行、中行和工行陆续获得政府注资、上市之后,农行改革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求加快农行改革步伐的压力日益增大。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农行内部上下对于股改的路径日渐清晰,股改的内外部条件日趋完善,股改时机日渐成熟。农行股改已经渐行渐近。
一是农行股改的目标和原则已经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变成股份公司,从而把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化大银行。这也是农行股改的总目标。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了农行股改的总原则是:“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从而为农行改革指明了具体前进的方向。十六字方针表明,农行股改的路径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类似,也将主要包括财务重组、实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几个关键的步骤。
二是农行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三是确定了整体改制的思路。对于农行改革的路径,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思路是“分拆”,建议取消农行总行,将农行地方化,以省为单位设立总行;另一种思路是坚持整体改制。认为整体改制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资金、业务、机构和人员等资源配置,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多方面的权衡,十六字方针确立了整体改制的原则。
四是财务重组路径日渐清晰。财务重组至少包括不良资产的化解和补充资本金两个方面。二者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两种模式:一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模式,特点是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由财政核销,资本金由汇金公司补充;另一种模式是工行模式,不良贷款损失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分担,在汇金对农行注资的同时,财政部仍将保留部分所有者权益。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农行财务重组的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很可能选择工行的模式。
五是内部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为了保证股改工作顺利进行,农行制定了《农业银行深化内部改革方案》,从公司治理设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12个方面,设计了具体的改革路线图,抓紧启动了一切股改前能够启动的内部改革措施。主要举措包括: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资产评估、法律尽职调查、资产确权、精算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土地、房产确权率双超80%;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设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强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明确各类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风险经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各类风险监控系统功能;积极探索审计垂直化管理改革,全面开展一级分行内控综合评价,着力提高风险专业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面向“三农”的有效实现途径,制定了服务“三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大服务“三农”的资源配置力度,对“三农”业务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单独考核;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研究制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服务方案、大宗农产品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等。此外,农行还将组建五支监督检查队伍,以防范案件:一是飞检队,主要负责突击查账、查库;二是神秘人队伍,主要负责对网点文明规范化服务进行明察暗访;三是整体移位队伍,主要对分支机构进行整体接管,全面审计;四是巡视队伍,主要负责对各分行班子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监察;五是审计特派办队伍,将现在分散在各分行的审计特派员队伍集中起来,每年重点彻查8~9家分行等。
总之,在市场的热盼中,在农行卧薪尝胆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农行股改提速的内外条件日渐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农行的股份制制改革将水到渠成。
(施华强)
房地产市场降温,全国房价下跌10%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发展迅猛,同期房价一路高歌猛进,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均增长率超过20%,其他城市房价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远远超过了GDP增速和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房价的持续上涨,在造就众多富翁的同时也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房价的过快增长降低了居民的购买力,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降低了社会的福利水平。以房地产商为首的掌握话语权者纷纷预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长期牛市,仿佛中国房地产将造就永涨不跌的神话。
但事实并非如此。自2007年3月始,美国强劲增长四年的房地产市场终于不情愿地低下了高昂的头,房价止涨回落,截止目前,美国平均房价重跌10%。于是推动美国房地产火爆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骤升,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资产——次级债券价格暴跌,导致贝尔斯登、花旗、瑞银等国际金融机构损失累累,并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国内情形也并不像“神话派”想象的那么乐观,据报道,深圳2007年房价下跌近20%,北京、深圳都有房地产用地流拍事件出现。尽管对房价下跌的报道置疑声不断,其中地产商的语调最为激烈,使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民众如在云里雾里,我们认为2008年房地产涨势将逆转,全国平均房价至少下跌10%,原因如下:
其一,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国际安全边际,房贷违约率将上升,房贷政策将趋紧。房价收入比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房价水平合理与否的指标,通常认为应保持在3~5倍之间,突破5倍被视为房价高估的信号。美国次级债危机前房价收入比为6.5倍,而中国37座大城市目前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7倍,北京等大城市更是达到20倍以上的罕见水平,超负荷的房贷压力为中国房贷违约率上升埋下了种子。有数据显示,上海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已出现上升苗头,这已经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紧缩房贷已经成为2008年货币政策的一部分。
其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减少房贷的资金供给,从而降低住房的有效需求。目前众多房地产商和学者都简单地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数量关系认为中国房地产将永久性保持供不应求,房价将无限制地上涨。但这暴露了他们对经济学有效需求理论的无知或有意的歪曲,没有货币支撑的需求对商品的价格是没有影响的。中国3亿多家庭谁不想坐奔驰、宝马车呢?而这些高档车的年产量不超过20万辆,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车价应大涨才对,但事实上车价在持续下跌。中国房地产的购买力约70%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信贷的紧缩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击是巨大的。
其三,通货膨胀的加剧使中国利率不断攀升,使购房者的月供金额上升,从而减少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刺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针正是美联储不断上调的利率,利息负担的增加超出家庭承受力的结果就是违约率上升,银行坏账上升,信贷规模缩小,房价随之下跌,这反过来又减少了抵押品的价值,增加了银行的损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五次加息一次“兑现”,大大增加了家庭偿还房贷的负担,极可能推高房贷的违约率,使潜在购房者购房意愿受挫。
其四,监管当局的“房贷新政”将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房投机行为,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减少。“房贷新政”将家庭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并上浮贷款利率,第三套及以上的住房贷款将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这无疑会重击那些炒房者。驱逐了投机者的房地产市场,房价还能否屡创新高,值得怀疑。
最后,房价下跌的预期将推迟部分购房者的购房计划,使住房需求受到进一步抑制。预期对市场价格的趋势影响之大毋容争辩,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期房价将下跌时,需求会骤然减少,房价涨势逆转将不可避免。当前房产升值的预期正在改变,一旦有权威数据证明中国房价出现了普遍下跌,这种趋势将加剧,相信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高高在上、脱离民众的房价回归是必然结局,2008年全国房价下跌一成是最保守的估计。
(刘明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变革
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邮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储蓄的现行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银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进一步理顺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邮政储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经监管部门批准,办理零售类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主要是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络资源,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吸收人民币储蓄、外币储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协议存款、同业存款、债券投资、票据贴现、银团贷款、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汇兑、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代理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提供个人存款证明服务及保管箱服务等。
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加快邮政金融改革进程,以邮储银行成立为契机,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提高竞争力和效益。负债业务将开办对公存款业务、发行金融债券等;资产业务将稳步开展信贷业务,实现资金多渠道回流农村;中间业务将发展基金托管业务、理财服务、代理买卖外汇、公司结算等业务。
2008年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开局之年,邮储银行挂牌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的转变,对转型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也将有一个过程。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切实做好银行成立后的人员培训、科技支撑、企业管理等基础工作,并加快转变经营理念,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准确定位,结合自身打造特色银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到相关培训工作长远与近期的结合;切实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加强制度执行力;正确处理好邮储银行与邮政企业的关系,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全行上下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产品创新,努力促进业务转型,在负债业务方面,努力实现以储蓄存款为主向储蓄和理财并重转变;在服务对象方面,努力实现以个人客户为主向个人和公司客户并重转变;在经营范围方面,努力实现以负债业务为主向负债、结算、资产业务并重转变;在管理体制方面,努力实现由邮政储汇专业管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促进邮政金融持续、稳健、快速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建设成为一家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银行,逐步向现代化商业银行方向迈进。
(党均章)
牛市格局不改,上证指数有望突破八千点
最高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产生
金融开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创业板在期待中产生
股指期货即将试水金融市场
存款保险制度横空出世
农行股改:渐行渐近
房地产市场降温,全国房价下跌1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变革
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10%
2007年12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前一交易日大涨219个基点的基础上站稳7.30关口,上涨23个基点,报收于7.3046。至此,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10%,2007年全年累计升值达6.9%。人民币大幅升值原因在于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而2006年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为3.3%,市场此前对2007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预期也普遍在5%左右。在2007年年末,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迹象明显。站在2008年的关口,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汇率将会延续这一趋势。预计2008年人民币汇率将在上年升值近7%的基础上继续升值12%左右,会达到1美元兑6.5元人民币的水平。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同时,在人民币强烈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国际投机热钱继续大举通过各种管道进入国内,导致我国资本项目下顺差继续扩大。在二者的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年底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较年初增加近4500亿美元,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由此也造成了我国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还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预计2008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面对这两大宏观经济问题,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取向转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取向下,央行将继续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在全球央行普遍采取降息的背景下,央行加息的空间并不大;即使加息,其效力的实现也依赖于人民币弹性的加大,否则出现的只能是热钱继续流入下的流动性泛滥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另外,2008年国内通胀压力在通胀预期、食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资源价格调整、企业成本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环境仍将较为严峻。在物价上涨与货币升值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考虑到通过物价上涨实现汇率实际升值既无助于保持出口竞争力也无益于宏观经济的稳定、物价稳定目标高于汇率稳定目标,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将通胀压力向外部引导是决策者应有的政策选择,而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2008年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是基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考虑,同时也有外部压力的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巨额贸易顺差,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元大幅贬值带来的被动性升值压力。预计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两方面的因素仍将延续2007年下半年的趋势。因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发酵,市场对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信心仍未恢复,美元仍然有下探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继续将面临来自欧盟、日本等国的巨大升值压力。2008年是美国大选之年,美国政府出于防止通胀、维护美元信心的考虑而可能改变弱势美元政策,而同时受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不佳、欧元区加息见顶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可能在第二季度触底反弹。但是人民币仍将面临来自巨额贸易顺差的升值压力。虽然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对美出口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有限;而伴随着欧元的大幅升值,中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欧盟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又一大来源。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对2008年人民币加速升值有所期待。但也应当考虑到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政策和升值所带来的副作用,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10%。
当然,在复杂局面下的汇率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避免升值对对外经济部门和就业等宏观经济的冲击也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
(欧明刚)
牛市格局不改,上证指数有望突破八千点
在上证指数尚在5000点上下晃荡之际,奢谈突破8000点似乎有点荒唐。但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变幻莫测,中国证券市场更是创造神话的福地,就像“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一样。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和资金流动性过剩格局难改的情形下,中国股市仍将保持牛市格局,上证指数有望登上8000点的新高位,其理由如下:
其一,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的屡创新高,证明中国股市资金供给非常充足。近日太保股份、出版传媒和金风科技三只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达3.4万亿元,再刷新了中国石油冻结3.2万亿的记录。目前由于中石油A股的“自杀式砸盘”领跌大盘一路下挫,这只人为放大权重的巨无霸由全球市值第一、衣锦还乡的英雄,由于股价上市以来一路重挫,已成为市场上最富有争议的“下跌王”,与ST金泰的“涨停王”声誉相仿。在市场极不景气的情形下,巨额资金追求无风险的新股申购显然是理性选择。但一旦市场好转,这些新股申购资金中将有部分化为多头力量,推动新一轮牛市的形成。
其二,股权分配改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功能将继续发挥,利润增长率有望保持年50%以上的增幅,据最新披露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报,每股收益翻番的上市公司已不在少数。股权分配改革赋予非流通大股东与流通股东同等的流通权,使大股东受到市值的激励约束,因此,大股东极可能将更多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质地和业绩大幅提升,从而提升其持有股票的市值,这种资产注入和重组将给股市带来更多投资题材和上升机会,为牛市的形成奠定了业绩基础。
其三,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使上市公司所得税率由原来的33%下调至25%,可以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约8%,从而奠定了股市上涨的价值基础。无人否认目前中国资金推动型股市的属性,就像无人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但价值投资仍是号召牛市必不可少的旗帜。
其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剧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这将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的上扬。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幅达10%,尽管小幅渐升的汇率调整政策比大幅骤升策略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小,但无风险的年5%升值收益对国际投资机构还是很有诱惑力,QDII的额度已由100亿美元扩容至300亿美元,之后额度还将扩张。国际经验证明,货币升值期间资本市场都会有不小的涨幅。
其五,重跌后的中石油在油价高企和新油田发现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将蓄势反弹,必将成为新一轮牛市的引领者。中石油作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A股市场第一权重股票,自从回归以来跌幅超过40%,在油价保持高位、新发现油田、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天然气价格上调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中石油有望大幅上涨,从而促进大盘持续走强。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的放松,使机构投资者获取更充足的资金,为牛市形成奠定资金基础。虽然2008年中国将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对股市的调控政策将相对宽松,因为中国在举办奥运会期间举世瞩目,股市也应当有不俗的表现,想必管理层不会出台打压式的股市政策,机构投资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资金的推动和业绩的提升必将使股市收复前期高位,并创下新高。
当然中国股市牛市并非万无一失、铁板钉钉,抑制股市上涨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通胀预期的加剧及由此引发的加息概率上升、限售股的解禁、房地产市场升势的逆转、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GDP增速可能放缓及投资者预期的不确定等,另外,超级大盘股,比如中国移动,回归后的走势都可能左右指数的走向,因此,2008年中国股市的牛市格局仍有些许不确定性。
但是,宏观利好因素还是中国股市的主流,以上消极因素极可能只会导致股市波动而已,在巨型蓝筹和投机机构主导中国股市的今天,在政府坚定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2008年中国股市必定能创出新高,相信上证指数突破8000点不是奢谈。
(刘明彦)
最高金融监管协调机构产生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后,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稳步推进,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路径:一是交叉性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是金融机构提供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二是金融机构间交叉持股模式,主要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直接作为投资主体跨行业控股或参股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设立或入股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非上市银行股权和证券公司,以及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证券公司等。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包括以中信控股公司、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大型实业企业投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形成的产融结合型控股公司;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同时控股本地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地方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等。此外,一些国外金融集团以设立分行、子公司、合资公司、参股等多种形式渗透到国内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进行跨行业战略布局。
当前,我国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交叉性金融业务降低了分业监管的有效性。我国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归属的分业监管体制,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对资金流向复杂的交叉性金融业务易形成监管真空、监管重复或监管过度。二是对金融机构间交叉持股的审查批准尚无统一的整体规划。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机构都是通过“一事一报”的方式获得交叉持股的资格,还没有统一的审查标准和整体规划,相关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难以掌控。我国各类金融控股公司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存在资本重复计算、关联交易、信息不透明、金融子公司特别是存款类子公司的独立性受到危害等风险。四是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对分业监管体制带来巨大压力。综合经营使得金融风险的特征更加复杂,呈现出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特点。而分业监管机构倾向于拥有高度个性化的监管思路和方法,难以兼顾其他行业的风险。五是产融结合型控股公司存在先天“脆弱性”。这类金融控股公司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和管理技能,难以实现内部的协同效应。还有一些诸如德隆系的集团,将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平台,容易导致实业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
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看,“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业金融风险的传染,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相适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此外,我国部分有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风险控制、交叉销售和业务整合能力,其中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探索通过交叉性金融业务、交叉持股方式开展综合经营。吸取德隆系风险的教训,当前,不宜允许产业集团直接或者间接同时控股多家金融机构,对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控股金融机构的产业集团,应要求其设立独立金融控股公司负责控股和管理各类金融资产。二是统一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为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不仅需要制订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统一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在具体监管方面还应当确立功能监管的原则。同时,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管资源,监管机构可在统一规则、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配合,实施委托监管。三是完善公司治理,控制关联交易,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应当建立以控制关联交易为核心的综合经营监管制度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对综合经营风险的市场监督和约束。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党的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都提出要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工作的协调配合”。在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协调监管政策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
(陶玲)
金融开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必有之义。作为对2007年12月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的一种确认和延伸,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在2008年将有重要突破。
在证券业,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中国证监会在表态将在认真评估外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并重启合资券商的审批工作等诸事项之后,已经于2007年12月28日发文放宽了境外股东参股证券公司的条件。如外资参股国内券商境外股东的条件,将原来的境外股东限于证券经营机构,放宽到金融机构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取消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限制,将境外股东持续经营年限从原来的10年以上降低为5年以上。而此前,我国对合资券商的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经营范围直接施以限制。按照2002年7月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中外合资的券商只能经营中国国内企业IPO和外资股的经纪业务,而不能从事国内A股的经纪业务和衍生品业务。对于敏感的控股权问题,则要求外资的入股比例在1/3以下。另一值得提及的事项是,中国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公司债券。为此,2008年相关的实施细则和监管准则或将发布。除有开放层面的意义之外,这不妨可以理解成为中方为化解人民币迅猛升值预期和流动性过度膨胀的另一一箭双雕之举。
我们可以大胆预期,2008年中国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将比此前的几年更为深入。除了可能很快恢复合资证券公司的全牌照发放以外,其他一些更为微观和具体的开放措施,如允许外资券商在国内拓展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制定外资对境内上市券商的战略投资者引进的细则也应在合理预期之中。谈及此,2007年底中信证券与华尔街贝尔斯登的战略合作模式或许会是一个积极的借鉴。上述一系列的惊人动作表明,监管层有进一步推动证券业开放的意图,并同时试图贯彻积极稳妥和审慎渐进推进开放的原则。不过,也许最为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之后,中外券商的激烈竞争必将难以回避,中资券商的经营和发展模式将值得进一步细品和研究,这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整个市场的运行基础和演变态势。有许多背后的东西在推动我们前行,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证券业的国际化进程得到加快,中国证券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应是指日可待之事。
在中国金融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银行业,最值得外界期待。继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市场履行WTO协议对外资开放后,一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银行业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可能集中在放宽对于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比例上。目前已经有25家中资银行引入了33家外资投资者入股,但基于顾及中资银行的发展和竞争现状仍属低下、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难以一时跟上等审慎性考虑,外资入股比例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单家外资投资者持股不超过20%,合计不能超过25%。2008年这一底线极有可能放宽,外资入股的比例得以适当提高。此外,在外资法人银行的业务经营品种上,此前对于其在部分零售业务如银行卡业务方面的限制等也有可能得到放宽,2008年中国可能会制订具体办法放开外资银行自有品牌的人民币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这将使中国银行业市场在内外资共舞的格局下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国内金融服务业对外深化开放的同时,外国市场遵循对等性原则也对国内金融机构开放,但不可否认,在中国目前金融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事实面前,开放带来的利弊权衡比较当是利大于弊。事实上大家都应该承认,金融业的开放,本质上如同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将会提高一国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而中国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开放已经让老百姓尝到了许多甜头。那么,金融业开放在带来投资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便捷性的同时,虽然我们仍应谨慎面对其中与之相伴的挑战和危机,但总体来说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仍为正数,而不会是负数。
(王光宇)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创业板在期待中产生
历经十年的筹备和争论,2008年创业板将在期待中走来。和它所服务的企业一样,创业板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将经历一个激动人心,但并非一帆风顺。创业板自身如何创业,虽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争论还将继续),但以下是可以预期的。
其一,创业板会适度降低发行上市的数量性标准,并借此扩大A股市场的企业覆盖面。2004年6月中小企业板的运行并没有降低A股市场发行上市门槛,这一点常受诟病。创业板会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发展创业板。创业板发行上市数量性标准的选择区间,其下限是2006年1月实施的新《证券法》,上限是同年5月实施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其中,《管理办法》规定的申请IPO企业的净利润过去三个会计年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的标准会降低,但幅度相对有限。毕竟,无论对于监管者还是投资者,真金白银的净利润仍然是证明企业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较为简单也比较可靠的指标。此外,“三年3000万”的标准并不苛刻:中小企业板已经上市的200家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年均净利润在4000万元以上,上市前一年的平均净利润接近5000万元,远远超过了“三年3000万”要求。
其二,创业板发行上市的非数量性标准较严格,上市公司群体会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在2007年12月“第六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强调创业板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重点服务于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三是重点服务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重点”基本上圈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遴选的可能范围。相比较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对上市公司在产业属性方面会有更高的、更为集中的要求,这会间接导致发行上市的非数量性标准提高,也会使上市公司群体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
其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创新将逐步跟进,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会更加灵活。面对创业企业的特性,创业板需要发展更为灵活的制度安排以适应。一是现有的发行审核程序有可能进一步简化,降低发行上市的制度运行成本,尽量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出于风险控制和保持市场流动性两方面考虑,创业板的交易制度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引入做市商短期内还不可能,但在上市首日交易、涨跌停板、断路器等方面会有别于现有市场。三是监管制度的创新,必然会通过加强保荐责任等手段逐步强化市场的自律监管,以平衡集中监管成本过高问题。
其四,“风险”始终是创业板的关键词,风险防范能力将直接决定创业板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年对风险的担心是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的主要原因,推出创业板并不表明这一问题已变得无关紧要;相反,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来说,一场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在进入考场时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创业板的倡导者都不是完全胸有成竹的。无论是经验上还是逻辑上,创业板早期发展都会“摸着石头过河”。这种选择不够“激动人心”,却稳妥可靠。如果市场运行表明此前关于创业板风险的担心是过度的,或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创业板发展将会迅速进入快车道,短期内达到1000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是完全可能的。
其五,中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得天独厚,该市场的发展远景不可限量。从可获得的存量和增量上市资源储备,以及投资者基础两个基本条件看,我们都应该有信心期待一个强大的创业板市场的出现。借用20世纪90年代股民的话来说,创业板发展仅需要在两条道路间选择:“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笔直的”,抑或“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远景看,一个可以与NASDAQ的创业板发展模式相匹敌的中国创业板发展模式有可能出现,并分别代表着一个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发展道路,和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兴+转轨”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发展道路。关于创业板发展的经验,中国人除了学习,也会被学习。
(丁武)
股指期货即将试水金融市场
如果以国务院批准筹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算起,股指期货的筹备工作已经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业内估计2008年三四月份应该会有关于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表,不出意外的话,2008年将成为股指期货元年。即将推出的沪深300指数期货,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而且是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作为重要的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基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股指期货的上市将成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突破口,为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期货以及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创新创造条件。
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基础工具,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与基础资产经过多元化组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而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广泛运用。其中,指数基金、对冲基金、期货投资基金将会在后股指期货时代的中国金融市场得到大力的发展,证券公司将以股指期货为核心推出一系列新的资产管理产品;基金的品种创新将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创造各种现货和期货、期权产品的组合,基金可以最大限度地设计出适合不同风险收益水平的基金产品,充分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股指期货上市后,将真正促进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进入个性化时代,金融产品创新将进入繁荣时期。
股指期货的上市将加快期货公司向真正金融机构的转变步伐,改变期货公司传统的以商品经纪业务为主的单一格局,业务进一步向金融领域拓展。随着期货公司的业务的发展,单一的经纪业务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管理、期货基金以及与期货相关的风险管理计划将成为期货公司的重要业务。
股指期货将对证券公司的经纪、自营、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产生全方位影响,将改变券商现有的业务主体和发展方向,逐渐形成新的业务体系和盈利模式。股指期货推出后,券商可以通过全资拥有或控股的期货公司完成IB业务,即为期货公司接受投资者委托从事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中间服务。
就基金公司而言,股指期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套期保值上。基金在投资组合中加入股指期货,可以对冲投资组合下行的风险,使现有的基金产品收益更加稳定。股指期货将为指数基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指数基金将成为后股指期货时代基金公司的主力品种。
股指期货将推动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业务,衍生品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和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更被定位为实现战略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以特别结算会员的身份参与到股指期货市场,不但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也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股指期货的推出首先面临的是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跨市场监管问题。如何建立以防范市场风险,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保障现货和期货市场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跨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包括信息交换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共同风险控制机制和联合调查机制等在内的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联合监管协作机制,将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了的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协作系列协议在股指期货的监管模式上迈出重要一步。
但是,由于股指期货业务涉及期货结算银行、保险及社保资金入市等问题,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也需要有所突破。很明显的例子是,中金所采取的是分层的会员结构,但是由于银行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的滞后,中金所最重要的特别结算银行的准入还迟迟不能到位,成为影响股指期货推出的因素之一。建立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有效、协调监管机制将是股指期货上市后监管层面临的又一挑战。
(甘正在)
存款保险制度横空出世
被业界议论的沸沸扬扬的存款保险制度,历经十多年的讨论和争议后,尤其是2007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敦促“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在2008年将付诸实施。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为什么这么难?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法律环境、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和人们风险意识的成熟度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银行业的信心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没有必要也无需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因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要利用银行来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营不善也不会让银行破产倒闭,所以人们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必担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尤其当中国要推行市场经济时,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国家也只是作为一个大股东分享其收益,而不再是一个完全的所有者。此时银行的信用已不再是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而是建立在其经营和管理的效益之上。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存款在银行的安全与否了。当银行经营管理不善,或从事风险经营时,有可能破产倒闭。在没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国家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对出现风险的银行或存款类机构的债务进行全额赔付。这种隐性存款保险的处置方式不仅增加了国家负担,而且也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它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显得甚为必要了。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下银行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政府、股东和存款人因存款类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和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各方面条件相互配合的。如果没有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撤消条例和破产法等相关法律,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风险金融机构过程中其职能的发挥就缺少法律依据。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重组、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这些金融机构就不能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财务指标和资产质量就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当会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就缺少了现实基础,其职能更谈不上能得到有效发挥。可喜的是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上述这些条件都已日趋成熟。
要建立什么样的存款保险机构,是由中国现实情况下赋予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决定的。当然,在中国,决定存款保险机构以什么性质存在还不仅仅是上述条件,还要考虑金融监管的格局和政府机构设置的要求。“付款箱”式的存款保险制度显然不符合中国现实的需求,因为中央银行在以往的风险处置中已经承担了“付款箱”的功能,没有必要再成立一个新机构去行使这一简单职能。那么,“风险最小化”或是“成本最小”的存款保险机构则要有一定的监督管理职权,如果不这样它怎能做到成本最小?这就涉及到机构的监管权限和行政权力问题。既要处理好与目前银行监管部门在监管职能上的合理分工,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其他政府机构的关系。因此,在机构职能设计上要考虑目前我国分业监管的现状,在机构性质设计上要考虑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见,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是一个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可以市场化运作的、独立的、直属国务院的法人单位。
实行差别费率和限额保险是可以降低存款保险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但另一种风险我们不得不防,即存款人风险意识的欠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存款人提高存款风险意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需要一些时日。由于我国居民大多数的金融资产以存款形式存在,储蓄还承担着教育、养老、医疗等多种功能,如果存款赔付设定过低,会影响居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因此,为避免限额存款保险引起民众心理恐慌,影响中小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和稳定,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存款保险的赔付限额应该在20万~50万元较为适宜。有人认为这可能高了,会产生道德风险。多少是高,多少是低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过,对于一个制度出台的初期,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去降低的,而金融恐慌或是金融不稳定在短期内则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总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是要让大多数存款人安心,对金融机构有信心,让监管部门放心,让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不再担心。要做到这些当然不容易。
(大海)
农行股改:渐行渐近
由于多方面历史原因,农业银行历史包袱较重,具有机构数量众多、管理链条长、队伍庞大、资产质量较差、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业务等突出的特点。因此改革难度相对更大,股份制改造面临的挑战更大。
但是,在建行、中行和工行陆续获得政府注资、上市之后,农行改革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求加快农行改革步伐的压力日益增大。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农行内部上下对于股改的路径日渐清晰,股改的内外部条件日趋完善,股改时机日渐成熟。农行股改已经渐行渐近。
一是农行股改的目标和原则已经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总的目标就是通过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变成股份公司,从而把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化大银行。这也是农行股改的总目标。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指出了农行股改的总原则是:“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从而为农行改革指明了具体前进的方向。十六字方针表明,农行股改的路径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类似,也将主要包括财务重组、实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几个关键的步骤。
二是农行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三是确定了整体改制的思路。对于农行改革的路径,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思路是“分拆”,建议取消农行总行,将农行地方化,以省为单位设立总行;另一种思路是坚持整体改制。认为整体改制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资金、业务、机构和人员等资源配置,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多方面的权衡,十六字方针确立了整体改制的原则。
四是财务重组路径日渐清晰。财务重组至少包括不良资产的化解和补充资本金两个方面。二者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两种模式:一是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模式,特点是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由财政核销,资本金由汇金公司补充;另一种模式是工行模式,不良贷款损失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分担,在汇金对农行注资的同时,财政部仍将保留部分所有者权益。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农行财务重组的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很可能选择工行的模式。
五是内部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为了保证股改工作顺利进行,农行制定了《农业银行深化内部改革方案》,从公司治理设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12个方面,设计了具体的改革路线图,抓紧启动了一切股改前能够启动的内部改革措施。主要举措包括: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资产评估、法律尽职调查、资产确权、精算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土地、房产确权率双超80%;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设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强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明确各类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风险经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各类风险监控系统功能;积极探索审计垂直化管理改革,全面开展一级分行内控综合评价,着力提高风险专业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面向“三农”的有效实现途径,制定了服务“三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大服务“三农”的资源配置力度,对“三农”业务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单独考核;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研究制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服务方案、大宗农产品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等。此外,农行还将组建五支监督检查队伍,以防范案件:一是飞检队,主要负责突击查账、查库;二是神秘人队伍,主要负责对网点文明规范化服务进行明察暗访;三是整体移位队伍,主要对分支机构进行整体接管,全面审计;四是巡视队伍,主要负责对各分行班子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监察;五是审计特派办队伍,将现在分散在各分行的审计特派员队伍集中起来,每年重点彻查8~9家分行等。
总之,在市场的热盼中,在农行卧薪尝胆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农行股改提速的内外条件日渐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农行的股份制制改革将水到渠成。
(施华强)
房地产市场降温,全国房价下跌10%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发展迅猛,同期房价一路高歌猛进,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均增长率超过20%,其他城市房价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远远超过了GDP增速和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房价的持续上涨,在造就众多富翁的同时也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房价的过快增长降低了居民的购买力,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降低了社会的福利水平。以房地产商为首的掌握话语权者纷纷预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长期牛市,仿佛中国房地产将造就永涨不跌的神话。
但事实并非如此。自2007年3月始,美国强劲增长四年的房地产市场终于不情愿地低下了高昂的头,房价止涨回落,截止目前,美国平均房价重跌10%。于是推动美国房地产火爆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骤升,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资产——次级债券价格暴跌,导致贝尔斯登、花旗、瑞银等国际金融机构损失累累,并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国内情形也并不像“神话派”想象的那么乐观,据报道,深圳2007年房价下跌近20%,北京、深圳都有房地产用地流拍事件出现。尽管对房价下跌的报道置疑声不断,其中地产商的语调最为激烈,使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民众如在云里雾里,我们认为2008年房地产涨势将逆转,全国平均房价至少下跌10%,原因如下:
其一,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国际安全边际,房贷违约率将上升,房贷政策将趋紧。房价收入比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房价水平合理与否的指标,通常认为应保持在3~5倍之间,突破5倍被视为房价高估的信号。美国次级债危机前房价收入比为6.5倍,而中国37座大城市目前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7倍,北京等大城市更是达到20倍以上的罕见水平,超负荷的房贷压力为中国房贷违约率上升埋下了种子。有数据显示,上海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已出现上升苗头,这已经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紧缩房贷已经成为2008年货币政策的一部分。
其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减少房贷的资金供给,从而降低住房的有效需求。目前众多房地产商和学者都简单地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数量关系认为中国房地产将永久性保持供不应求,房价将无限制地上涨。但这暴露了他们对经济学有效需求理论的无知或有意的歪曲,没有货币支撑的需求对商品的价格是没有影响的。中国3亿多家庭谁不想坐奔驰、宝马车呢?而这些高档车的年产量不超过20万辆,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车价应大涨才对,但事实上车价在持续下跌。中国房地产的购买力约70%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信贷的紧缩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击是巨大的。
其三,通货膨胀的加剧使中国利率不断攀升,使购房者的月供金额上升,从而减少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刺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针正是美联储不断上调的利率,利息负担的增加超出家庭承受力的结果就是违约率上升,银行坏账上升,信贷规模缩小,房价随之下跌,这反过来又减少了抵押品的价值,增加了银行的损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五次加息一次“兑现”,大大增加了家庭偿还房贷的负担,极可能推高房贷的违约率,使潜在购房者购房意愿受挫。
其四,监管当局的“房贷新政”将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房投机行为,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减少。“房贷新政”将家庭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并上浮贷款利率,第三套及以上的住房贷款将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这无疑会重击那些炒房者。驱逐了投机者的房地产市场,房价还能否屡创新高,值得怀疑。
最后,房价下跌的预期将推迟部分购房者的购房计划,使住房需求受到进一步抑制。预期对市场价格的趋势影响之大毋容争辩,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期房价将下跌时,需求会骤然减少,房价涨势逆转将不可避免。当前房产升值的预期正在改变,一旦有权威数据证明中国房价出现了普遍下跌,这种趋势将加剧,相信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高高在上、脱离民众的房价回归是必然结局,2008年全国房价下跌一成是最保守的估计。
(刘明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变革
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邮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储蓄的现行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银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进一步理顺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邮政储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经监管部门批准,办理零售类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主要是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络资源,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吸收人民币储蓄、外币储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协议存款、同业存款、债券投资、票据贴现、银团贷款、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汇兑、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代理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提供个人存款证明服务及保管箱服务等。
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加快邮政金融改革进程,以邮储银行成立为契机,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提高竞争力和效益。负债业务将开办对公存款业务、发行金融债券等;资产业务将稳步开展信贷业务,实现资金多渠道回流农村;中间业务将发展基金托管业务、理财服务、代理买卖外汇、公司结算等业务。
2008年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开局之年,邮储银行挂牌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的转变,对转型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也将有一个过程。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切实做好银行成立后的人员培训、科技支撑、企业管理等基础工作,并加快转变经营理念,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准确定位,结合自身打造特色银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到相关培训工作长远与近期的结合;切实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加强制度执行力;正确处理好邮储银行与邮政企业的关系,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全行上下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产品创新,努力促进业务转型,在负债业务方面,努力实现以储蓄存款为主向储蓄和理财并重转变;在服务对象方面,努力实现以个人客户为主向个人和公司客户并重转变;在经营范围方面,努力实现以负债业务为主向负债、结算、资产业务并重转变;在管理体制方面,努力实现由邮政储汇专业管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促进邮政金融持续、稳健、快速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建设成为一家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银行,逐步向现代化商业银行方向迈进。
(党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