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绿色建筑强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减少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我们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生态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发展趋势,是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是建立在以积极的态度把人与建筑,人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基础上,以生态节约的理念发展模式来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尽可能的保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的态度,来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法
1、用地规划
选择基地时,除了规划等限制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①结合生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规划前,一般先对地段土地作整体生态分析,确定建筑、道路,外部空间,绿化地带,水体的合理位置,使建筑、道路尽量布置在生态系统影响最小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获得一个与自然系统相关的,土地对不同开发强度和建设类型的适合度分布方案。②结合地形、地貌特征。一方面尽可能不破坏地貌、植被的原状和连续性,减少生态系统压力;另一方面尽可能满足视觉上的和谐性,另外许多著名的覆土建筑,亦较好的重现了基地的原貌。③结合人的健康。基地的环境、地形、方位与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选址首先要考虑基地环境是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形成局部小气候。对建筑间距朝向、组合方式等规划时要考虑到阳光、风、雨、日、阴影对人的生理、心里影响。④结合交通组织。减少交通对基地环境的干扰,我国现行小康住宅规划尤其重视交通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动静交通组织的方式减少由交通产生的声污染和空气污染。道路等级清楚,执行车辆不进入院落空间原则。主要的手法还有:在规划中提供安全骑自行车的便利,缩短建筑和交通站间的距离。
2、外观设计
绿色建筑由于理论上的多元化,表现出造型上的不同特征:①基地特征的顺应。最典型的是覆土建筑,这类大都受赖特的“有机建筑”的启发,从外观、结构、材质、色感方面,无一不表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这种和谐不只注重表面的肌理关系,更要求通过形式处理达到节能目标,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②反映地域性。杨经文认为场所气候是最不变因素,已成为城规主要基础因素,这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设计者将当地的太阳运动轨迹,风玫瑰与其他建筑条件作为主要因素考虑建筑的外观形象。我国的南方沿海城市多采用骑楼、悬挑、支架层的形式,也是地域气候使然。③技术设备的限制。绿色建筑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品质,常辅助以各种技术设施,这些或多或少的通过外观形式得到反映,同时也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而且以目前的趋势看来,绿色建筑的高技术容量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建筑的外观。
3、结构选型
不同的结构系统对能源消耗及广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和钢结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合理可行的结构体系的绿色建筑的重要一个环节。① 结构轻量化。钢结构较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环保效益,因此应减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尽量采用钢结构或者钢与其他材料的组合结构及由此产生的梁柱结构、核心结构、管式结构等合理可行的结构体系。②长寿多适应性的结构设计。结构耐久且功能灵活,适宜应变,则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重建或拆建时对空气的污染,且节省建设投资。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便于施工,同时结构设计应结合考虑通用性,设计时留有余地。
4、材料选用
传统的建材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毒害健康。所以绿色建筑时,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采用底蕴能量材料,避免有毒污染,特别注重选材和加工环節。①尽可能的选用底蕴能的材料、智能材料、保健性的材料。②遵循“3R 原则”,对短寿命的易耗费旧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和重新开发。
5. 营建方式
按建筑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建筑设计应考虑对建筑营运过程的影响。由设计制约施工并规范施工方法,是绿色建筑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设计尽量标准化,减少构建数量、类型,尽量实行建筑部件预制化,除了楼梯、隔墙等预制外,主体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可减少现场施工污染和建筑废料。其次,施工工艺中,尽量提高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如用早强水泥、高强度水泥、采用外渗剂、提高养护设备的负荷系数、推广太阳能养护技术等。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再利用:譬如金属材料的回收,废混凝土和余土方回收填方,减少建材的包装量及容器量。
6、建筑绿化
绿化是绿色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绿意盎然”是绿色建筑最形象的特征反映。绿化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而且可以美化环境,陶冶人的情操。①基地绿化。基地绿化是基地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由宅边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绿化形成点、线、面,三者结合,占城市面积 30%以上。绿化途径有二:一是保留基地树木和植物,尤其是老树和特种树,禁止砍伐或在树冠下地面铺装硬地地面。宅边也可以植树种花,宅旁绿化向阳面通常中落叶乔木,夏可遮荫降温,冬可采光;北侧种常绿乔木以防冬季寒风;东、西侧可以种植落叶大乔木,减少夏季的西晒。②庭院绿化。庭院空间有限,绿化在选种时要考虑适宜的尺度。观赏性要求高,讲究花木的颜色搭配、高低变化、疏密有致,并且能季季成景。③界面绿化。空间绿化是绿色建筑的一大特征。空间绿化要求建立“土地空间化”的设计观念,建筑界面也成为被绿化的对象,界面绿化包括屋顶、墙面、地面。④室内绿化。室内绿化在调节温湿度、净化美化室内环境及冶情养性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室内绿化可水平、可悬挂、可垂直,丰富的摆放形式也丰富了室内的空间。
7、技术
绿色建筑的技术按技术含量的高低可分为三类高技术、低技术、适用技术。高技术是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一次性投入大,但往往运转期内平均成本低,常为欧美国家引用。低技术采用或开发传统地域技术,简单易行,一次性投入小,运转期内成本不一定低。适用技术介于高技术和低技术之间的一种技术,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和操作过程中的简单易行性。按目的可分为:①绿色生活技术。限制空调,引导低消费。包括绿色居住、节水、雨水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②节能技术。太阳能是常被采用的节能技术,太阳能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因在利用能源的同时增加设备及成本,故绿色建筑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主,他依靠建筑物自身空间布置及特殊巧妙的处理,是热流产生自然循环,从而对太阳能进行吸收、传递和储存。③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建筑构造处理和设备系统来满足控制环境的要求,环境控制还可能采用生物技术,如生态墙等技术措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建筑过程,必须全面综合考虑,进行权衡分析,才能使建筑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出人类真正需要的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春普.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03,10:50-52.
[2]戚务诚. 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绿色生态环保住宅][J]. 中国勘察设计,2005,03:25-27.
[3]姜长征,周庆华. 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J]. 安徽建筑,2002,01:13-14.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生态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理论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发展趋势,是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是建立在以积极的态度把人与建筑,人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基础上,以生态节约的理念发展模式来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尽可能的保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的态度,来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历史文化生态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法
1、用地规划
选择基地时,除了规划等限制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①结合生态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规划前,一般先对地段土地作整体生态分析,确定建筑、道路,外部空间,绿化地带,水体的合理位置,使建筑、道路尽量布置在生态系统影响最小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获得一个与自然系统相关的,土地对不同开发强度和建设类型的适合度分布方案。②结合地形、地貌特征。一方面尽可能不破坏地貌、植被的原状和连续性,减少生态系统压力;另一方面尽可能满足视觉上的和谐性,另外许多著名的覆土建筑,亦较好的重现了基地的原貌。③结合人的健康。基地的环境、地形、方位与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选址首先要考虑基地环境是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形成局部小气候。对建筑间距朝向、组合方式等规划时要考虑到阳光、风、雨、日、阴影对人的生理、心里影响。④结合交通组织。减少交通对基地环境的干扰,我国现行小康住宅规划尤其重视交通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动静交通组织的方式减少由交通产生的声污染和空气污染。道路等级清楚,执行车辆不进入院落空间原则。主要的手法还有:在规划中提供安全骑自行车的便利,缩短建筑和交通站间的距离。
2、外观设计
绿色建筑由于理论上的多元化,表现出造型上的不同特征:①基地特征的顺应。最典型的是覆土建筑,这类大都受赖特的“有机建筑”的启发,从外观、结构、材质、色感方面,无一不表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这种和谐不只注重表面的肌理关系,更要求通过形式处理达到节能目标,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②反映地域性。杨经文认为场所气候是最不变因素,已成为城规主要基础因素,这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设计者将当地的太阳运动轨迹,风玫瑰与其他建筑条件作为主要因素考虑建筑的外观形象。我国的南方沿海城市多采用骑楼、悬挑、支架层的形式,也是地域气候使然。③技术设备的限制。绿色建筑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品质,常辅助以各种技术设施,这些或多或少的通过外观形式得到反映,同时也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而且以目前的趋势看来,绿色建筑的高技术容量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建筑的外观。
3、结构选型
不同的结构系统对能源消耗及广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和钢结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选择合理可行的结构体系的绿色建筑的重要一个环节。① 结构轻量化。钢结构较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环保效益,因此应减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尽量采用钢结构或者钢与其他材料的组合结构及由此产生的梁柱结构、核心结构、管式结构等合理可行的结构体系。②长寿多适应性的结构设计。结构耐久且功能灵活,适宜应变,则不仅可以大大的减少重建或拆建时对空气的污染,且节省建设投资。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便于施工,同时结构设计应结合考虑通用性,设计时留有余地。
4、材料选用
传统的建材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毒害健康。所以绿色建筑时,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采用底蕴能量材料,避免有毒污染,特别注重选材和加工环節。①尽可能的选用底蕴能的材料、智能材料、保健性的材料。②遵循“3R 原则”,对短寿命的易耗费旧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和重新开发。
5. 营建方式
按建筑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建筑设计应考虑对建筑营运过程的影响。由设计制约施工并规范施工方法,是绿色建筑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设计尽量标准化,减少构建数量、类型,尽量实行建筑部件预制化,除了楼梯、隔墙等预制外,主体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可减少现场施工污染和建筑废料。其次,施工工艺中,尽量提高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如用早强水泥、高强度水泥、采用外渗剂、提高养护设备的负荷系数、推广太阳能养护技术等。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再利用:譬如金属材料的回收,废混凝土和余土方回收填方,减少建材的包装量及容器量。
6、建筑绿化
绿化是绿色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绿意盎然”是绿色建筑最形象的特征反映。绿化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而且可以美化环境,陶冶人的情操。①基地绿化。基地绿化是基地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由宅边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绿化形成点、线、面,三者结合,占城市面积 30%以上。绿化途径有二:一是保留基地树木和植物,尤其是老树和特种树,禁止砍伐或在树冠下地面铺装硬地地面。宅边也可以植树种花,宅旁绿化向阳面通常中落叶乔木,夏可遮荫降温,冬可采光;北侧种常绿乔木以防冬季寒风;东、西侧可以种植落叶大乔木,减少夏季的西晒。②庭院绿化。庭院空间有限,绿化在选种时要考虑适宜的尺度。观赏性要求高,讲究花木的颜色搭配、高低变化、疏密有致,并且能季季成景。③界面绿化。空间绿化是绿色建筑的一大特征。空间绿化要求建立“土地空间化”的设计观念,建筑界面也成为被绿化的对象,界面绿化包括屋顶、墙面、地面。④室内绿化。室内绿化在调节温湿度、净化美化室内环境及冶情养性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室内绿化可水平、可悬挂、可垂直,丰富的摆放形式也丰富了室内的空间。
7、技术
绿色建筑的技术按技术含量的高低可分为三类高技术、低技术、适用技术。高技术是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一次性投入大,但往往运转期内平均成本低,常为欧美国家引用。低技术采用或开发传统地域技术,简单易行,一次性投入小,运转期内成本不一定低。适用技术介于高技术和低技术之间的一种技术,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和操作过程中的简单易行性。按目的可分为:①绿色生活技术。限制空调,引导低消费。包括绿色居住、节水、雨水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②节能技术。太阳能是常被采用的节能技术,太阳能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因在利用能源的同时增加设备及成本,故绿色建筑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主,他依靠建筑物自身空间布置及特殊巧妙的处理,是热流产生自然循环,从而对太阳能进行吸收、传递和储存。③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建筑构造处理和设备系统来满足控制环境的要求,环境控制还可能采用生物技术,如生态墙等技术措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建筑过程,必须全面综合考虑,进行权衡分析,才能使建筑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出人类真正需要的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春普.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03,10:50-52.
[2]戚务诚. 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绿色生态环保住宅][J]. 中国勘察设计,2005,03:25-27.
[3]姜长征,周庆华. 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J]. 安徽建筑,200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