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习作指导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耕耘好这一习作教学中的方寸之地,使它也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关键词】真情实感;观察;预防
【作者简介】黄燕如(1977-),女,汉族,厦门市翔安区吕塘小学茂林教学点,厦门市翔安区茂林小学任教,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习作指导既要解决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增强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我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今不揣鄙陋,兹浅谈几点。
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有真情实感。缺乏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能力再高,也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的,“情之所至,其文必至”,说的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真情实感呢?那就是你心中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能任意编造,无中生有;更不能东抄西拼,弄虚作假。目前小学生的作文,有的只是泛泛而谈,言不由衷,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没有血肉,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把买来的作秀作文,死读硬背,一到作文时就选择“对口”的内容抄进习作本里,拼凑成篇,这样写出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经历,没有所熟悉的人和事,怎么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我们在酝酿构思时,要把题目尽量同自己所见所闻挂起钩来,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经过自己感情过滤的人和事,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动情。其次,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以“小”见“大”从众多的事例中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饱蘸自己的感情,具体地描写,尽量写出事物的特殊性,写出自己的“所知”“所感”,第三,在写作过程中,要使自己“进入角色”记叙事件时,我们不能站在事件外,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而应把自己当作事件的参与者,要用自己的爱恨去描写。褒贬抑扬,喜怒哀乐,应当先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写出使别人感动的文章。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好在作文《我终于赢了》中是这样写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自从与书朝夕相伴,它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珍惜携着希望悄悄来临的今天,所以我不甘示弱,也从不甘拜下风。
那一次,由于我的疏忽与骄傲,在单元考中考了49分,同学们都用诧异的眼光看我,我也不知所措,我竟辜负了老师殷切的期望,他们呕心沥血的教诲,不厌其烦的辅导,而我……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慈祥的老师,去面对那养育之恩的父母。想着,想着,心一酸,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苦涩苦涩的……我摆脱不了同学们冷酷的嘲笑与讽刺,摆脱不了那蔑视的眼光,这比在我创伤的心灵上撒一把细盐更痛苦。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都成了我眼中的障碍物,寂寞感肆意增长。泪水仍浸湿枕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这一位同学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第一,但在一次考试中,由于作文离题结果成绩下降,她就感到很后悔、伤心。而这一篇作文她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写得生动、感人了。
要搞好创作必须具有观察力,观察就是用眼睛、耳朵去感知外界事物,熟悉生活,了解人、事、物,这是写作文的基础。客观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選择。写作是一种发现,观察也要善于发现。莫泊桑曾说:“为了形容草原上的树,或燃烧的火,我要站在这树或火焰前,直至感觉到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观察能力是在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中逐步提高的,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任何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福楼拜告诫他的学生“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这样,你才能真正把握客观事物的本面目,发现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当你看到“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隶体‘一’字形的胡须”时,你就会知道这是鲁迅。这是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的传神之笔。只要同学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做有心人,随时把观察记下来,那么就就会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有所发现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病症之一是——选材不新。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文章都是舍近取远,对近人近事视而不见。应该多选新近发生的事来写,才富有时代气息及新鲜感。而且也容易写得具体、精细。我们提倡写新人新事。
病症之二是——叙事粗疏。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定要有精刻细描的句段。这样才能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画面。
病症之三是——挖掘不深。单纯式的写事,一般是较易做到的,但它反而停留在叙事之中,不会挖掘深一步。所谓“与困难斗,其乐无穷”人世间事许多都如此。若能通过议论抒情手法,加上精要的几笔,文章的寓意就深刻得多了。“新、细、深”是我们写记叙文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总之,习作指导天地广阔。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如何运用,这都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去选择、去探讨、去创造。
参考文献:
[1]赵春阳.作文教改摭谈[J].学语文.
【关键词】真情实感;观察;预防
【作者简介】黄燕如(1977-),女,汉族,厦门市翔安区吕塘小学茂林教学点,厦门市翔安区茂林小学任教,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习作指导既要解决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增强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我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今不揣鄙陋,兹浅谈几点。
一、真情实感方能动人
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有真情实感。缺乏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能力再高,也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的,“情之所至,其文必至”,说的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真情实感呢?那就是你心中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能任意编造,无中生有;更不能东抄西拼,弄虚作假。目前小学生的作文,有的只是泛泛而谈,言不由衷,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没有血肉,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把买来的作秀作文,死读硬背,一到作文时就选择“对口”的内容抄进习作本里,拼凑成篇,这样写出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经历,没有所熟悉的人和事,怎么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我们在酝酿构思时,要把题目尽量同自己所见所闻挂起钩来,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经过自己感情过滤的人和事,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动情。其次,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以“小”见“大”从众多的事例中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饱蘸自己的感情,具体地描写,尽量写出事物的特殊性,写出自己的“所知”“所感”,第三,在写作过程中,要使自己“进入角色”记叙事件时,我们不能站在事件外,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而应把自己当作事件的参与者,要用自己的爱恨去描写。褒贬抑扬,喜怒哀乐,应当先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写出使别人感动的文章。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好在作文《我终于赢了》中是这样写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自从与书朝夕相伴,它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珍惜携着希望悄悄来临的今天,所以我不甘示弱,也从不甘拜下风。
那一次,由于我的疏忽与骄傲,在单元考中考了49分,同学们都用诧异的眼光看我,我也不知所措,我竟辜负了老师殷切的期望,他们呕心沥血的教诲,不厌其烦的辅导,而我……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慈祥的老师,去面对那养育之恩的父母。想着,想着,心一酸,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苦涩苦涩的……我摆脱不了同学们冷酷的嘲笑与讽刺,摆脱不了那蔑视的眼光,这比在我创伤的心灵上撒一把细盐更痛苦。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都成了我眼中的障碍物,寂寞感肆意增长。泪水仍浸湿枕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这一位同学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第一,但在一次考试中,由于作文离题结果成绩下降,她就感到很后悔、伤心。而这一篇作文她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写得生动、感人了。
二、善于观察必有发现
要搞好创作必须具有观察力,观察就是用眼睛、耳朵去感知外界事物,熟悉生活,了解人、事、物,这是写作文的基础。客观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選择。写作是一种发现,观察也要善于发现。莫泊桑曾说:“为了形容草原上的树,或燃烧的火,我要站在这树或火焰前,直至感觉到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观察能力是在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中逐步提高的,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任何事物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福楼拜告诫他的学生“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这样,你才能真正把握客观事物的本面目,发现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当你看到“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隶体‘一’字形的胡须”时,你就会知道这是鲁迅。这是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的传神之笔。只要同学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做有心人,随时把观察记下来,那么就就会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有所发现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防止弊症突出要点
病症之一是——选材不新。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文章都是舍近取远,对近人近事视而不见。应该多选新近发生的事来写,才富有时代气息及新鲜感。而且也容易写得具体、精细。我们提倡写新人新事。
病症之二是——叙事粗疏。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定要有精刻细描的句段。这样才能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画面。
病症之三是——挖掘不深。单纯式的写事,一般是较易做到的,但它反而停留在叙事之中,不会挖掘深一步。所谓“与困难斗,其乐无穷”人世间事许多都如此。若能通过议论抒情手法,加上精要的几笔,文章的寓意就深刻得多了。“新、细、深”是我们写记叙文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总之,习作指导天地广阔。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如何运用,这都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去选择、去探讨、去创造。
参考文献:
[1]赵春阳.作文教改摭谈[J].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