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7月24日,一份关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颁发。同年9月,在《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学校自习课)后完成的数学书面作业(含课外实践性作业),总时长不超过60分钟。一直以来,许多相关联的人都固执地认为:学好数学,就要多花时间多做练习,搞“题海战”,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学好初中数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个人見解。
【关键词】 双减 家庭教育 养成习惯 高效课堂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或家长都是不够的,学生在学校时,家长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表现,学生在家时,教师往往也是后知后觉,这需要两者之间形成合力,教育才会针对性和连贯性,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处理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可见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家庭教育的支持密切相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将影响终身,父母要充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父母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少批评、多引导、莫发火、有底线,要让他们知道: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勤奋是一切成功的前提。而善良与勤奋正是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二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呢?第一,要有爱心。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第二,注重专业化成长。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以课堂作为重要阵地,关注课程标准、研读教科书、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严谨而有趣,调动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地点拔、解疑、校正、小结。第三,优化作业设计。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与提升教学质量两者有着同样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为了确保学习过程完整,必要的练习不可缺少,在“必要”的区域内练习,要求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该精的精、该删的删。
第四,要有耐心。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天赋秉性各不相同,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厌其烦地指导,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 优秀的学生需要培养好的养成习惯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一个人来到世间,除了智商与其他人有一些差异外,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形成的。对于教师与家长来说:先抓习惯,再谈成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能培养数学自学能力,自主自学发现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其次,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专心听课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初中学生所学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来自课堂,成绩的好坏将取决与听课的效率,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要及时回应,无论正确与否,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了解。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聆听、探索发现、互助学习、积极思考。
3 独立作业
成绩是学习结果的体现,作业是学习的实践过程,学生在独立做习题时需要认真思考,熟知概念、理解原理、正确答题、形成系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 勤思会问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质疑问题,与师交流、于同学切磋,大胆说出自己不解之处,在对待难题时,要做到先思后考再思。一些难题,只有心存印记,才能逢难必克。
5 劳逸结合
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身体需要得到一定的调整。假如一味地加大习题量或只拼学习时间,成绩提高很有限,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再次激发身体机能,恢复活力;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大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6复习整理
阶段性地整理各章各节,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形成体系,便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反思错题有哪些?根源是什么?及时解决。数学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在与平时日积月累,数学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数学能力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自觉意识”的复习是最高境界的学习方式,而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自已孩子的个性认知比教师更全面更深刻,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当下,“双减”如一缕春风吹向祖国每一片花朵,力求教育返朴归真,突显教育的本质,家长在期待学生的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和个性化成长。家长与教师从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别,两者应以互相尊重为前提,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也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只有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祖国的未来。
附:参考文献
①《初中数学新课标标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②《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的体会》 安徽教育 周琴
③《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④《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