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研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有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不断增多,也形成了一些典型范本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商品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并在最后提出应如何促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使文化遗产这笔宝贵的财富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商品化;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文化遗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存在着。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遗产找到了一个契合社会发展的存在方式,那就是转变成为旅游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更多、更新、更强的经济发展资源来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以文化遗产为资源来源的旅游业,无论是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方式。在有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另一方面,也会损坏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也有研究发现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都逃脱不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遺产被“发现”,被包装后推向市场,开始走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起到了地区经济的带动效益,但最终又不免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应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体验式旅游开发是保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但本文认为,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缘由做出解释,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加深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理解。
  一、商品化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和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还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遗产需要选择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市场经济下的商品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路程一个重要阶段,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共识,所以,选择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商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其次,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正确之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将原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改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忽视更不是取消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是国家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更深一步认识,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上走商品化的道路,既是符合文化遗产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最后,是解决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冲突的可行性措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文化遗产产生冲突。现代社会的急速扩张压缩了文化遗产的存留空间,现代文明传播淡化了文化遗产的独特,现代性的发展给人与文化遗产之间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隔阂,像这样的矛盾和冲突还有很多。但商品化给出了一条可行的解决之路,一方面可以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冲突。
  二、商品化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资源贮备丰实。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明积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渐渐融入现代社会,为我们所开发与利用。这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基础条件,也是商品化的显著性优势。第二,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提供了体制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不仅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市场经济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商品化提供了更多动力,扫清了一些阻碍商品化的障碍,使得文遗产旅游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第三,政府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谋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以旅游业为载体的文化遗产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此外,文化遗产旅游在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政府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三、商品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过程中商业气息过于浓重。在一些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项目上,开发者太过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对文化遗产本身内涵的发掘,使得很多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与利用,反而被抹掉了其特色。在较为严重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地甚至成为了进行商业活动的平台,看不见应该以文化遗产特色展示与传播为主旨的体现。第二,不重视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开发与展现。在一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仅仅只是简单地展示其物质形态或是利用现代科技为其披上一层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外衣。在开发与利用中没有真正去探求文化遗产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可能展现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更谈不上传承与传播文化遗产,突出我们的民族特色。第三,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有不足和缺陷。在监管方面,许多文化遗产存在着无人问津,任其消失的现象;在开发与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制度性的障碍和政策性的困难,好在政府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逐步在进行改革;在惩罚和追责方面,对恶意破坏文化遗产和放任文化遗产消失的行为惩罚力度还不够大,问责程度也不够深。
  四、商品化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坚持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原则,设置商品化的底线。任何有关文化遗产商品化的活动都要在上述要求下进行,不能违背关于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性东西。其次,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背景的文化遗产要尊重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更不能盲目地引进与本地区文化遗产特色不相符合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否则,将会导致错误的文化遗产商品化,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更会损害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最后,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规则,使保护职责落实到实处,使商品化过程有法可依,使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得到惩罚。
  五、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权利,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是绝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地要求我们在文化遗产商品化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一)保护的必然性。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具有珍贵性和珍稀性。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不可重来和复制的,那么,文化遗产一旦被破坏,那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再者,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極,也是各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比例。而且它所具有的生态性、绿色性、环保性使其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文化遗产的优势与益处显而易见。所以,在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是势在必行的。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载体,文化遗产的丰富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并保存至今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以往积淀的继承和创新上。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也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保护的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四性”要求,四性即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极力维护其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面貌,反对一切以现代臆想过去历史的方式来重建或者恢复文化遗产。要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东西,所以一切关于文化遗产的维修、恢复都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努力维持好与之相关的环境的完整,总之就是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它具有可读性,应具有历史的脉络。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展现其所具有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特色,要以现代技术去突出历史色彩。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持久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当下,应该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让他们适应好现代生活,这样才能使文化遗产有一个可持续存在的环境。
  (三)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走双赢之路。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上面,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双赢之路。不能只看到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否则,不仅会损害长远的经济效益,更会对文化遗产带来一些一经产生就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对于文化遗产,必须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措施,这样才会在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的理想目标。
  (四)保护的措施。第一,要着力健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实现在文化遗产区有专门的管理与保护,有专业负责人直接负责的全面保护。利用立法消除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结构性、政策性、法律性的漏洞,使得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又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加大对破坏文化遗产的惩罚力度和对不履行保护责任的追责程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利用现今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向社会传播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利用重点人群的号召力,做出榜样,让人们耳濡目染,然后效仿,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育,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强感和爱国之情,这将会更好地促进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遗产背后文化意义的发掘,要将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更好的、持久的保护方式。人们对其潜移默化的内化吸收和持续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能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色,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增添了活力。
  六、结语
  文章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品化的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商品化中问题,但只是停留在分析上,未能提出相应的应用模型。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的问题,也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提出,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叶林.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J].中华手工,2007(2).
  [2] 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理论依赖模型[J].旅游科学,2005(6).
  [3] 赵雪影.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方式探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3(7).
  [4] 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5] 阮仪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6).
  [6] 陈峰云.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3).
  [7] 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3).
其他文献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是英文GIS的中文解释,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用的分析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地球空间数据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输入、分析、运算并进行输出的计算机系统。文章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具体的研究:首先是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研究,其次则是从应用角度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地
期刊
摘 要:针对宁波市公路网在发展、建设、管理、运营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从整体路网、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集疏运网络多层面进行了深入阐析,并从公路网优化完善、统筹管理、出行保障、投融资渠道、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公路网;宁波市;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宁波市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当前,高速公路主骨架也全面形成,干线公路网服务功能和水平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从人面纹到安阳小屯的中国古老象形文字,从中国古代文人的印章文化到民间剪纸,再到北宋年间的比较成熟的标志“门前白兔儿为记”无不体现者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这些古老的传统图案,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年来,把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优秀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被设计师及整个社会所关注,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巧妙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道路与桥梁施工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高素质的交通人才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教学作为一种培养高校人才的教育手段,对其教学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又因为道路桥梁施工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模式,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桥梁施工技术课程这门专业性(在岗位设置方面系统性强,模块设置适应度要比较
期刊
摘 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学习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提高相应的实践能力。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文章将深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在建设工程管理專业教学中的建设,并分析其在高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成就卓越、意义巨大,不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里程碑,也可堪称是我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富强、国家振兴的开端。  关键词:“一五”计划;经济发展;成就;意义  1953年~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仅为我国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创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  关键词:创新;方式;入耳;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事关大学生灵魂的塑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真正好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大用”的
期刊
摘 要: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化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进和提高其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开展,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已发生改变,目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时,需要在学生掌握其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学的理论实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章结合实际经验,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
期刊
摘 要:城市佛教也即都市佛教,她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不仅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市佛教建设,不仅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更能够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佛教
期刊
摘 要: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是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研究课题,是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前提条件。文章将以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为主脉,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方法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  近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频频传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犯罪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