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创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
关键词:创新;方式;入耳;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事关大学生灵魂的塑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真正好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大用”的。它不是用来打开工具箱的一把螺丝刀,而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入座、入耳、入脑和入心。有好的内容能让听讲者安心来入座,有好的方法能让听讲者入耳、入脑又入心,有吸引力的思政课能让听讲者入于心而化于行,所谓润德端行。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该怎样让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把好内容关与时俱进进课堂。思政课是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并有非常强的现实性。教师在安排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选取重点讲解的专题内容,但不能脱离现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用时事来阐述理论,深入浅出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道围墙隔不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生的思想脉动与社会上的思想潮流密切相关。反腐倡廉,房价波动,经济发展,就业形势……这些焦点及相关政策,大学生同样关注。而且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融入社会的渴望增加,他们不希望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希望用理论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追踪社会的热点问题、思想动向,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与社会现实问题,并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课堂上增加时事政治的讨论。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思政课吸引学生,留住了学生的身,才可能进入他们的心。
能力培养的理念贯始终。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老师们不仅讲“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回答学这个“干什么”。大学“思政课”有四门课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思政课要收获入耳又入心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到“可听”“可信”“可用”。“可听”主要强调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本身的特性、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他们遇到的困惑展开讲解;“可信”是说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具有科学性;“可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对公共课的兴趣远不及对专业课,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认为公共课学了没有用,这也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实践脱节,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用,最好能够结合现实问题,搜集一些“紧跟潮流”又“震撼心灵”的生动具体的素材,使内容”有血有肉”,真正做到既有用又有趣。例如在讲授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时,引入营销学案例,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解放思想,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就会思路开阔,办法多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教学是给学生们传递一种“大用”,这不是单单从技能、工具的角度来说的用途,而是从理解生活、把握时代方向、规划自身、发展自身等宏观性角度来说的“大用”。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突破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为授课主体的传统模式,关注民生接地气,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通过对城市发展,农村变化,人民追求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教学互动。从理性互动、情感互动和实践互动三个层面提出思政课互动教学方法,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活动,加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比如讲到职业道德时候,给学生讲一个案例,1970年德国总理勃朗特来到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在为死难者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倒,这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波兰东道主深为震惊,很多人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们现在看到的相片只有勃兰特一个人下跪,但还原现场,当時下跪的除了勃兰特,还有他的两个保镖。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德国总理,在发布新闻时对照片做了处理,把那两个保镖ps掉了,那么请问新闻工作者有没有违背职业道德?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可辩性很强,大家往往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实践之树常青。要让理论之树常青,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能够结合现实问题来说理论,这样理论才不会是“灰色”的,才有盎然绿色般的生机。这一特性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启发和引导学生,否则就不能达到思政课“入心”的高层次教学目标。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主要选取经典的、与大学生相关的、最近发生且关注度高的热点等。通过精选案例以及对案例的精准分析,让课堂变得更加现实化、生活化、有用化,增强教学实效。同时引导学生透过案例中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矫正学生思想中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传统偏见,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群体风华正茂,他们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对国际社会有比较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越走越宽广?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等等都是学生常谈论的话题。回答学生关注的这些问题,要求教师不仅研究国内思想动向,还要分析、研判国外的思想动态,放开视野,纵横解析,不仅帮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将正确的理论通过案例讲解植入学生心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达到“真听、真信”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一个思政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创新教学方法,不是看一个教师是否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也不仅是指老师采用了多少教学模式,更重要的创新教师的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才能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关键词:创新;方式;入耳;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事关大学生灵魂的塑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真正好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大用”的。它不是用来打开工具箱的一把螺丝刀,而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入座、入耳、入脑和入心。有好的内容能让听讲者安心来入座,有好的方法能让听讲者入耳、入脑又入心,有吸引力的思政课能让听讲者入于心而化于行,所谓润德端行。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该怎样让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把好内容关与时俱进进课堂。思政课是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并有非常强的现实性。教师在安排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选取重点讲解的专题内容,但不能脱离现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用时事来阐述理论,深入浅出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道围墙隔不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生的思想脉动与社会上的思想潮流密切相关。反腐倡廉,房价波动,经济发展,就业形势……这些焦点及相关政策,大学生同样关注。而且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融入社会的渴望增加,他们不希望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希望用理论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追踪社会的热点问题、思想动向,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与社会现实问题,并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课堂上增加时事政治的讨论。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思政课吸引学生,留住了学生的身,才可能进入他们的心。
能力培养的理念贯始终。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老师们不仅讲“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回答学这个“干什么”。大学“思政课”有四门课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思政课要收获入耳又入心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到“可听”“可信”“可用”。“可听”主要强调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本身的特性、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他们遇到的困惑展开讲解;“可信”是说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具有科学性;“可用”强调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对公共课的兴趣远不及对专业课,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认为公共课学了没有用,这也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与实践脱节,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用,最好能够结合现实问题,搜集一些“紧跟潮流”又“震撼心灵”的生动具体的素材,使内容”有血有肉”,真正做到既有用又有趣。例如在讲授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时,引入营销学案例,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解放思想,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就会思路开阔,办法多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教学是给学生们传递一种“大用”,这不是单单从技能、工具的角度来说的用途,而是从理解生活、把握时代方向、规划自身、发展自身等宏观性角度来说的“大用”。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突破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为授课主体的传统模式,关注民生接地气,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通过对城市发展,农村变化,人民追求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教学互动。从理性互动、情感互动和实践互动三个层面提出思政课互动教学方法,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活动,加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比如讲到职业道德时候,给学生讲一个案例,1970年德国总理勃朗特来到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在为死难者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倒,这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波兰东道主深为震惊,很多人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们现在看到的相片只有勃兰特一个人下跪,但还原现场,当時下跪的除了勃兰特,还有他的两个保镖。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德国总理,在发布新闻时对照片做了处理,把那两个保镖ps掉了,那么请问新闻工作者有没有违背职业道德?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可辩性很强,大家往往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实践之树常青。要让理论之树常青,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能够结合现实问题来说理论,这样理论才不会是“灰色”的,才有盎然绿色般的生机。这一特性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启发和引导学生,否则就不能达到思政课“入心”的高层次教学目标。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主要选取经典的、与大学生相关的、最近发生且关注度高的热点等。通过精选案例以及对案例的精准分析,让课堂变得更加现实化、生活化、有用化,增强教学实效。同时引导学生透过案例中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矫正学生思想中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传统偏见,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群体风华正茂,他们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对国际社会有比较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越走越宽广?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等等都是学生常谈论的话题。回答学生关注的这些问题,要求教师不仅研究国内思想动向,还要分析、研判国外的思想动态,放开视野,纵横解析,不仅帮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将正确的理论通过案例讲解植入学生心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达到“真听、真信”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一个思政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创新教学方法,不是看一个教师是否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也不仅是指老师采用了多少教学模式,更重要的创新教师的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才能让学生爱上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