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笔者读《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根本无关乎对这本书本身的评价,而是一种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感想而已,由安贫乐道想到教师的幸福问题,既而是相由心生和六经注我的人生联想。
[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 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在于丹和她的这本书非常火的时候,我有意没有去读于丹的文字。那时听到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这本书的好坏时,我坦白我从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印象中却深深地留下于丹身为大学老师。愿意和大学生一起玩,甚至会爬树的照片。
现在差不多三年过去了,始自捧读这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_丁丹在后记中稳稳地道出这本书乃是其“一心之得”,我不由得感到这个作者是有着自己的智慧的,特别是她又说到“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着实觉得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切内心和外在的。
演讲、讲课或写书要想面面俱到,这本身即是没有必要的,正因为如此,下面我所谈到的这些读后感,根本无关乎对这本书本身的评价,而是一种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感想而已。
1.安贫乐道和教师幸福的联想。于丹在她的天地人之道一篇里特别谈到了安贫乐道,提到了孔子对于颜回的欣赏。这实际是倡导人的物质幸福与内在心灵的平衡,提倡一种恬淡和安宁的乐观心理。实际上,安贫乐道,窃以为很重要的不是在安于贫,也不是富而好礼,而是应该在乐道上而。她又举例说了“内心富足的君子”——陶渊明。这里总算点出了“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陶渊明表面上是个农民,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会首先说他是个农民。陶渊明的内心富足是建立在他是一个田园诗人的基础上的,尤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华横溢而又拥有Ⅲ园的文人基础上的。不可想象若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了那么多神来之笔的文章,陶渊明是否还有兴致喝酒赏菊,在历史上是否还是个为人钦羡的人物。其实,无论颜回还是陶渊明,他们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达到天地人三者融会贯通的地步,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他们寻到了自己的“道”,这个道就是孕育在他们的人生追求之中的东西,他们可以把人生就当作是“道”的一番演化,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这“道”通过文字授之于无数有识之士。
由此,我想到今天教师的幸福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我以为很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道”是什么。有些人把教师工作的对象当作实现个人荣誉的途径,甚至于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自己破坏自己真正信服的教育信念,这样是无论如何得不到天地人三者共荣共生的。诗人的幸福和农民的幸福,以及教师的幸福和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其实别无二致。就如陶渊明用清明的田园昭示了祥和与安宁的心境,但是海子对黑暗的决绝和对光明的热切也一样可以实现其人生的春暖花开。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并且用自己的一生去不舍追求。这样,不管是像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像莫扎特的音乐,甚至只是无名的小调,都可以如一朵小花,拥有自己的生命世界。
2.相由心生和六经注我的人生联想。在这本书的心灵之道一篇里特别提到了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答苏轼是尊佛,苏轼大笑说佛印活像一摊牛粪,并以此回家向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却说:“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类,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你的手心也同时指向了你自己。佛家说相由心生。一个心存歹意的人,别人的任何举动可能都会成为伤害自己的想象。而一个心存仁厚的人,却往往能改变别人的敌意。在口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总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同时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有多少回我们由于自己的所谓聪明才智而对学生的判断是完全不合适的呢?又有多少回我们不出意外的批评冷了许多学生的心呢?还记得在做代班主任期间,碰到一个调皮学生藏起班级公用的纸张做自己的草稿纸。我请他还给了班级,并答应适当的时候送他一些草稿纸。第二天班级发试卷有许多是漏印的空白纸张,我想都没想就喊他过来。他听到我喊他的名字,一脸愤怒和不解的表情,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我喊他。班级中其他同学也同时笑出了声,认为他又倒霉了,要招老师批评了。我赶紧解释说;“我不是答应送你草稿纸吗,这是没用的空白试卷,送给你了。”他转而开心大叫,其他同学也一时抢着说:“我也要老师的草稿纸,我也要……”。那一刻,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总是为学生着想,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是那种第一反应。其实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我知道学生需要的不是“草稿纸”,而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在于丹的人生之道一篇中,她捉到了六经注我的人生境界,并以泰山上的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作为比喻。人生只有将所习得的一切经典精神都为我所用,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率的。在生活中,教师所学习和接触的社会很多是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如果我们自闭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最为朴素而真实的现实教育教学,忽略了我们最最真切的学生,那我们就真的是“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了!
于丹说《论语》所说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但在这简单之中,如果我们以真实而认真的生活作实践地,我想这就是我们一生都无法道出而心中却总想拥有的真理了。因此,何必一定要求得到,定一定心,稳稳地读些书,好好地教育人,这本身大概就是老师最大的学习所得了,是之为题曰“一定心而得”。
[关键词]《于丹<论语>心得》 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在于丹和她的这本书非常火的时候,我有意没有去读于丹的文字。那时听到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这本书的好坏时,我坦白我从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印象中却深深地留下于丹身为大学老师。愿意和大学生一起玩,甚至会爬树的照片。
现在差不多三年过去了,始自捧读这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_丁丹在后记中稳稳地道出这本书乃是其“一心之得”,我不由得感到这个作者是有着自己的智慧的,特别是她又说到“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着实觉得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切内心和外在的。
演讲、讲课或写书要想面面俱到,这本身即是没有必要的,正因为如此,下面我所谈到的这些读后感,根本无关乎对这本书本身的评价,而是一种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感想而已。
1.安贫乐道和教师幸福的联想。于丹在她的天地人之道一篇里特别谈到了安贫乐道,提到了孔子对于颜回的欣赏。这实际是倡导人的物质幸福与内在心灵的平衡,提倡一种恬淡和安宁的乐观心理。实际上,安贫乐道,窃以为很重要的不是在安于贫,也不是富而好礼,而是应该在乐道上而。她又举例说了“内心富足的君子”——陶渊明。这里总算点出了“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陶渊明表面上是个农民,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会首先说他是个农民。陶渊明的内心富足是建立在他是一个田园诗人的基础上的,尤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华横溢而又拥有Ⅲ园的文人基础上的。不可想象若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了那么多神来之笔的文章,陶渊明是否还有兴致喝酒赏菊,在历史上是否还是个为人钦羡的人物。其实,无论颜回还是陶渊明,他们的人生之所以能够达到天地人三者融会贯通的地步,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他们寻到了自己的“道”,这个道就是孕育在他们的人生追求之中的东西,他们可以把人生就当作是“道”的一番演化,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将这“道”通过文字授之于无数有识之士。
由此,我想到今天教师的幸福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我以为很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道”是什么。有些人把教师工作的对象当作实现个人荣誉的途径,甚至于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自己破坏自己真正信服的教育信念,这样是无论如何得不到天地人三者共荣共生的。诗人的幸福和农民的幸福,以及教师的幸福和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其实别无二致。就如陶渊明用清明的田园昭示了祥和与安宁的心境,但是海子对黑暗的决绝和对光明的热切也一样可以实现其人生的春暖花开。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并且用自己的一生去不舍追求。这样,不管是像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像莫扎特的音乐,甚至只是无名的小调,都可以如一朵小花,拥有自己的生命世界。
2.相由心生和六经注我的人生联想。在这本书的心灵之道一篇里特别提到了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答苏轼是尊佛,苏轼大笑说佛印活像一摊牛粪,并以此回家向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却说:“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类,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你的手心也同时指向了你自己。佛家说相由心生。一个心存歹意的人,别人的任何举动可能都会成为伤害自己的想象。而一个心存仁厚的人,却往往能改变别人的敌意。在口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总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同时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有多少回我们由于自己的所谓聪明才智而对学生的判断是完全不合适的呢?又有多少回我们不出意外的批评冷了许多学生的心呢?还记得在做代班主任期间,碰到一个调皮学生藏起班级公用的纸张做自己的草稿纸。我请他还给了班级,并答应适当的时候送他一些草稿纸。第二天班级发试卷有许多是漏印的空白纸张,我想都没想就喊他过来。他听到我喊他的名字,一脸愤怒和不解的表情,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我喊他。班级中其他同学也同时笑出了声,认为他又倒霉了,要招老师批评了。我赶紧解释说;“我不是答应送你草稿纸吗,这是没用的空白试卷,送给你了。”他转而开心大叫,其他同学也一时抢着说:“我也要老师的草稿纸,我也要……”。那一刻,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总是为学生着想,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是那种第一反应。其实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我知道学生需要的不是“草稿纸”,而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在于丹的人生之道一篇中,她捉到了六经注我的人生境界,并以泰山上的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作为比喻。人生只有将所习得的一切经典精神都为我所用,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率的。在生活中,教师所学习和接触的社会很多是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如果我们自闭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最为朴素而真实的现实教育教学,忽略了我们最最真切的学生,那我们就真的是“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了!
于丹说《论语》所说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但在这简单之中,如果我们以真实而认真的生活作实践地,我想这就是我们一生都无法道出而心中却总想拥有的真理了。因此,何必一定要求得到,定一定心,稳稳地读些书,好好地教育人,这本身大概就是老师最大的学习所得了,是之为题曰“一定心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