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照本宣科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一堂科学课的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本人根据自身浅显的教学经验,经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归纳如下几种科学课堂的导入策略。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提示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这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的优点是干脆利落、节省时间,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写两个字,不知同学们认识吗(教师迅速在黑板上写上“声音”二字)?你们研究过“声音”吗?(待学生回答后接着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首先要请你们描述一下曾经听到过的声音,然后我们一起来制造声音,看看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但由于这种导入方法比较呆板、趣味性不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故事导入,牵线搭桥
《课标》指出“科学课堂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话、诗歌、谜语等。”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教师可趁学生在刚上课时无意注意仍占上风之机,讲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生活事例或故事等,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课堂的有意注意上来,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这些故事便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营养要均衡》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学生一听讲故事,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一天他又带领着他的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可是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无奈之下,哥伦布只好将这些船员送到附近的荒岛上,等返航时再来把他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几个月后船队胜利返航了,当船靠近荒岛时,哥伦布意外发现那些船员竟然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原来,这些船员被送到荒岛后没食物吃,只好采写野果吃。就这样,他们一天天活下来了。哥伦布回到意大利后把船员这些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们听。后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些野果和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打败了“海上凶神”。一个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诱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不但意识到维生素C这样营养素的重要性,同时能使课内课外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是大家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如果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猜谜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出示这样的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当我班学生猜出是蜗牛时,我便因势利导指出:“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的心从刚刚的课间无意注意转化为对蜗牛强烈探究欲望的有意注意。于是整节课的教学都在学生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四、谚语导入,画龙点睛
谚语是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而又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可为我们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朗朗上口的谚语能把抽象化的事物形象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入浅出地描绘有趣逼真的意境,生动地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我以“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这样的谚语做为导入,来充分说明人以食为养,那么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呢?这些我们都将在新课中学到。又如,在教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一课时,我以“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导入,让学生从谚语中明白时间的一去不回,进而引出课题《时间在流逝》,学生能很快通过谚语来感悟课题,为下面学习铺好垫。
五、巧设疑问,进行导入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科学课堂离不开思考。有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疑问来进行新课导入,顺利将学生引入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情境之中。众所周知,通过设置疑问,假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经验导入,联系生活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回忆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當学习的内容与血色素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况且,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的头脑中带着丰富的经验——“先前经验”。因此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科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造福与人类的。
课堂导入是教师学识、指导、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因此,一堂课导入得成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好的课堂导入,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注重科学性、符合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恰当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把握从而使导入教学法更加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本人根据自身浅显的教学经验,经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归纳如下几种科学课堂的导入策略。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提示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这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的优点是干脆利落、节省时间,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写两个字,不知同学们认识吗(教师迅速在黑板上写上“声音”二字)?你们研究过“声音”吗?(待学生回答后接着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首先要请你们描述一下曾经听到过的声音,然后我们一起来制造声音,看看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但由于这种导入方法比较呆板、趣味性不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故事导入,牵线搭桥
《课标》指出“科学课堂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话、诗歌、谜语等。”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教师可趁学生在刚上课时无意注意仍占上风之机,讲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生活事例或故事等,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课堂的有意注意上来,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这些故事便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营养要均衡》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学生一听讲故事,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一天他又带领着他的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可是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无奈之下,哥伦布只好将这些船员送到附近的荒岛上,等返航时再来把他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几个月后船队胜利返航了,当船靠近荒岛时,哥伦布意外发现那些船员竟然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原来,这些船员被送到荒岛后没食物吃,只好采写野果吃。就这样,他们一天天活下来了。哥伦布回到意大利后把船员这些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们听。后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些野果和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打败了“海上凶神”。一个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诱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不但意识到维生素C这样营养素的重要性,同时能使课内课外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是大家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如果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猜谜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出示这样的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当我班学生猜出是蜗牛时,我便因势利导指出:“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的心从刚刚的课间无意注意转化为对蜗牛强烈探究欲望的有意注意。于是整节课的教学都在学生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四、谚语导入,画龙点睛
谚语是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而又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可为我们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朗朗上口的谚语能把抽象化的事物形象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入浅出地描绘有趣逼真的意境,生动地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我以“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这样的谚语做为导入,来充分说明人以食为养,那么食物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呢?这些我们都将在新课中学到。又如,在教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一课时,我以“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导入,让学生从谚语中明白时间的一去不回,进而引出课题《时间在流逝》,学生能很快通过谚语来感悟课题,为下面学习铺好垫。
五、巧设疑问,进行导入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科学课堂离不开思考。有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疑问来进行新课导入,顺利将学生引入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情境之中。众所周知,通过设置疑问,假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经验导入,联系生活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回忆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當学习的内容与血色素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况且,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的头脑中带着丰富的经验——“先前经验”。因此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科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造福与人类的。
课堂导入是教师学识、指导、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因此,一堂课导入得成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好的课堂导入,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注重科学性、符合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恰当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把握从而使导入教学法更加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性和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