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知识分子们把钱花在哪?

来源 :中国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的书卷氛围,虽然加盖了现代化的外壳,但其实,正是千百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最为向往的那种意境
  
  和很多我的同龄人一样,我小时候也爱听邓丽君的歌,读大学时也迷过《流星花园》,但这些年来学习和工作太忙,中国台湾对于我而言似乎已经没有那么色彩斑斓,在黑色和金色被涤荡完后,就只剩下蓝色和绿色在争妍斗法。我常觉得,这些争斗其实掩盖了太多寻常日子里的真实一面,从平常老百姓到知识分子,莫不如是。我更有兴趣于他们那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不久前我获邀到台湾大学参加一个会议,在没有时间做任何文献回顾的情况下,我尝试从台湾同行的身上寻找这些片段。
  不久前,看过一个大陆记者的台北游记,他认为台湾物价是大陆的两倍,幸好是收入在四五倍左右,所以算下来还好。但我的感觉倒是跟这位记者的观察有点出入。做学问的人喜欢讲究研究方法,大陆不同地方的物价差异这么大,恐怕找到国家统计局也拿不出一个“大陆物价水平”的计算方法出来,所以还不如纯粹拿城市比较,甚至就以消费的感觉来比较。
  我感觉台北的物价仅仅比大陆的一线城市(例如广州和深圳)高一点,甚至有些地方还要低一些。人民币兑台币大约是1:4.5,台湾大学外面的几个面店,一碗份量很足的牛肉面最便宜的也就120元台币,相当于25元人民币。7-Eleven里的台湾版《壹周刊》也就80元台币,不到20元人民币,跟香港看齐。如果比较公共交通,台北其实更加便宜:我在台北坐过一次巴士,10元台币,相当于2、3块钱人民币;比起同一价格的广州公交要舒适得多。
  我问了几位台湾高教同行,他们说台湾的助理教授(相当于讲师)的月薪大概7~8万台币。这是指专心教学和研究、不用花时间搞各种项目、傍晚可以下班休息、周末可以陪老婆孩子的固定月薪。如果把上述的物价水平结合这个收入水平看来,台湾学者的压力倒真的是比大陆大多数的高校同行要小得多,也难怪他们的生活可以潇洒一些。据说从一开始,台湾当局在物质上从来没有亏待过知识分子,就衣食行这三方面而言,在台北也的确不会比广州和深圳贵太多。
  那么住又如何呢?台湾高教界的年轻同行们,似乎也面对着在台北市区买不起房子的“蜗居”问题。我和几位在台湾大学工作的朋友吃饭聊天,他们都是典型的“70后洋博士”,其中两个来自台湾其他县市的朋友,都选择了在台北市郊买房子,因为市区的楼房实在是贵得离谱。由于计算方式有很大差异,我尝试把“坪”和“台币”换成“平方米”跟“人民币”来理解这种差异:在台湾市区每平方米都要三万人民币以上,但是车程一小时左右的市郊,一平方就只需要4000~6000人民币左右。同行的大陆朋友就说,那起码你们两个月买一平米还可以呀,我们是完全没辙呀。看到大伙好像要挤兑台北人时,一位本身是台北人的朋友就说了,自己不过是幸运,住父母的房子。然后他又调侃到,幸亏没有人会拆掉他在市区的老房子建豪宅和酒店,然后逼着一家人搬去市郊。听罢,来自大陆的朋友们都哭笑不得了。
  房价是世界性的话题,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我关心的是,台北的知识分子们都把钱花到了什么地方?如果朋友的描述可信的话,台北人,尤其是台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绝对不算豪奢,但却小资得可以:花钱最多的两件事分别是买书和喝咖啡。台北市内到处是书店和咖啡厅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到台北,笔者心里一直觉得必须要走一次的,不是台北故宫,也不是中正纪念堂,而是诚品书店。诚品书店在台北有好几家,其中一家还是24小时营业。有书店就会有读书人,就会有想静心阅读,或者和朋友交流心得体会的地方,于是也就养活了一众的咖啡厅。有时候想到这里,就会感受到台北的一种魅力。曾记否,在某个岁月里,你也有过那种想执卷诵读,彻夜到天明的意气?这种氛围,虽然加盖了现代化的外壳,但其实,正是千百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最为向往的那种意境。难得的是它出现在喧嚣的大都市里,然后又有这么庞大的群体来珍爱着。
  台北大学附近的咖啡厅,当然还有不少的茶馆,都是不少学者们闲来聚会的地方。朋友们跟我说,其中有好几家还都有不少掌故。这些掌故大多属于“戒严时期”。我就去过一家叫做紫藤庐的茶馆,这里还有着日治时代的一些遗风,低矮的桌子和铺了榻榻米的小隔间,馆里还摆设着一些圈里名人甚至国际友人的“墨宝”。在这些地方坐下来,静静地听着学界的朋友们回忆他们的青年时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要来一壶乌龙茶,沏出的是几代文人的忧怀激愤;几杯黑咖啡,倒影出的是那些年月里走上街头的身影。据讲2009年大陆赴台游客超过60万,只是不知当中有多少会懂得在购物之余,也驻足聆听一番。
  虽然台北现在的大学生同样恋着这些咖啡厅和茶馆,但那个岁月里的那份情怀现在似乎已经不复存在。“戒严时期”的台湾大学生,属于一个精英教育的时代。现在的台湾,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高等学院全台超过150家,录取率超过九成。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去考,几乎肯定有大学上。所以虽然台湾人口不过2300万,但在校大学生人数却超过100万。傍晚的台大校门,就像大部分的大陆高校一样,看到的是学生们如贯的自行车龙。随着经济结构的去工业化,这一代台湾大学生面对着严重的就业问题。要是现在他们聚首在咖啡厅或茶馆里,聊得更多的恐怕是怎样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否则便不得不像《海角七号》的男主角一般,狠狠地摔碎吉他,去当邮差了。上一代人的那份浪漫激情只能留给这一代去无恨感慨,这倒跟大陆的同龄人很相似。
  那晚,我在午夜的台北,也试着尝一口咖啡,轻翻书页,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进入思想王国里肆意游走。在我眼前重叠着的,是一幅幅不同时空里台湾知识分子的生活画卷。这种感觉相当奇妙,也可能正是我想去寻找的片段。其实,台湾,—直都那么色彩斑斓。
其他文献
去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 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三家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希腊并非唯一出现财政状况恶化的国家,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也都面临严重的财务问题,其中爱尔兰和西班牙的财政赤字
期刊
在村庄治理制度设计中,或许根本不必追求行政效率。村庄治理制度设计的关键是控制村委会滥用执行权力的倾向,尤其在中国语境中。把权力交给多人组成的委员会,比起交给一个人,显然更为安全一些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该法于1988年颁布试行以后,曾于1998年修订过一次。最初,人们对此法一片欢呼,认为村民民主自治开启了一条自下而上推进民主制度建设的通途。但运行二十年之后,
期刊
     
期刊
过去30年,香港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香港能在国家未来的30年发展中,发挥同样的作用和角色吗?    不久前,新中国庆祝成立60周年。这日子引起对过去60年的回顾与检讨,以及展望未来30年的发展,我借用这三个30年的架构,来探讨2009~2040年这一中长期阶段,香港在国家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可能发挥的作用。  香港未来的发展,是回归以来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回归后初
期刊
左派总是指责保守派们为“虚无主义者”(nihilists),这点已司空见惯。因为他们认为,保守派对于奥巴马的反对都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是基于党派芥蒂的毫无原则的举动,是不假思索的、神经质的和破坏性的。他们认为保守派只要谈及奥巴马,只有一个毫无理据的“不”字。  左派还指责保守派们为“激进分子”(radicals),这一批评最早起源于对《国家评论》的指责。左派认为保守派希望瓦解国家、推翻先例、逆转
期刊
丰田汽车公司在大规模召回事件中跌跌撞撞。很多人都发出疑问—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汽车公司怎么突然就陷入如此窘境呢?    “相信我,丰田车是安全的。”尽管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的这句话辞情恳切,但各界的反映却平淡如菊。市场对丰田的不信任,更加犹如一座冰山那样坚硬无情。  2月份,丰田在美国的新车销售数量与史上最高的2007年同月相比减少了47%。美国本土厂商更是趁火打劫,洛杉矶
期刊
编者按: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和经贸关系,一直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持续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外贸的一个重要基石。近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引发各种议论,包括“新殖民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等等。然而,不论从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传统,还是从当前中国与亚非拉地区的经贸往来,中国所走的道路大不同于西方与发展中国家交往的路径,两者有不一样的逻辑。    在这一
期刊
要讨论香港的定位,不能脱离宏观的格局背景,而要建基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发展轨迹和优势,不能无中生有。    《中国经济》: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明确方向。请问您怎样看香港在国家中的定位?  冯:我认为,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应继往开来,把握独有且特殊的身份和优势,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要讨论香港的定位,不能脱离宏观的格局背
期刊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发展跨文化和跨文明世界的对话和合作。克服主要的政治文化分野成为当今最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我的基本议题是:全球风险不仅意味着可能出现的未知灾难,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将创造出超越边界的合作构架的机会。因此,世界风险社会自身的反应也开启了一个“世界性时刻”,一种“世界性趋势”。为使用社会科学术语来定义这一趋势,就需要转变通常从哲学的抽象层面形成的对世界主义概念的误解,以便落实到
期刊
萨缪尔森开拓性的教科书第一次成功地把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    世上难得的一位“经济学通才”、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2009年12月13日与世长辞,享年94岁。  萨缪尔森早在而立之年就在西方经济学界赢得盛誉。他在30岁时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在25年之后为他带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诺贝尔颁奖致辞中,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阿沙·林贝克曾经这样评价:“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