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0003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起初理解这句话时,还只是意象性的,后来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

一、背影,是作者心中的背影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记住的是父亲的背影?学生的回答倒也简单:是因为作者的父亲在车站送他时去给他买橘子,看到的正好是背影。于是笔者追问: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场景,作者却独独记住了这个场景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下意识地运用比较思维去分析文本。结果发现其实作者也写了父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比如说在徐州见着父亲,比如说家庭琐屑触他之怒,即使在车站,也有托付茶房等场景等。学生发现,相比较后来买橘子的场景而言,这些场景既有人的存在,亦有人的对话的存在,应当说更为形象,但笔者却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肯定是有其缘由的。
  一番讨论之后,有一个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其说作者朱自清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倒不如说他是在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朱自清实际上是在写自己……
  这一说法立即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当很多学生认为朱自清在写父亲、在写父亲的背影的时候,这个学生的“朱自清在写自己”的观点,宛如平静的水面投下一个石子。这个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为大家所接受。朱自清写的背影,实际上是写自己对父亲的认识的变化,也是在写自己内心的变化。当朱自清说自己“聪明过分”的时候,当朱自清开始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的每一个细节的时候,他对父亲的感情瞬间升华了。
  这个时候在教室内巡视的我,突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文标题旁边写下一句话: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

二、背影,是学生心中的背影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背影”,这是我与该学生交流时,该生说的一句话。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也许学生并没有显性的哲学意识,但这句话本身已经代表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的一种感悟与认识。用该生的话说,朱自清写的是他心中的背影,那我们自然也有我们自己心中的背影。但无论是谁心中的背影,都是因為我们站在父亲的身后凝视着他们而产生的。
  这是一个善驭文字的学生,一个“凝视”,确实勾起了笔者的很多遐想:从写实的角度看,背影肯定是从身后获得的视觉信息,而这个信息在经过生活情景的润泽,在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之后,就会变得具有人文意蕴。正因为如此,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才具有了经典的意义。而学生阅读《背影》一文,除了需要了解文本的意蕴之外,还需要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最好是来源于生活的。
  上述那个学生其实是有着对生活细节的体悟能力的,他在读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想到自己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形,那就是父亲早上送他来上学时离校时的背影,他父亲也不知道他的孩子经常凝视着他离去时的背影。日复一日的起早送孩子在父亲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孩子看来却是一次次的付出。这是一个基础并不好却一直在努力的学生,他父亲的背影给了他强大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用文字写来,情感成分一点不亚于朱自清所写的父亲背影。而当这些感情浓缩在“凝视”二字中时,有二字胜过千言万语之效。
  于是,《背影》一课的教学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背影,并建立一个在身后凝视父亲、母亲背影的意象,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升华,源于对文字的凝视


  将学生个体所理解的意义拓展到文本解读中去,笔者以为是有意义的。像《背影》这样的文本,只从字面上去构建属于作者而不属于自己的意象理解,总归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而从情感角度入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知出发,借助背影这一载体,梳理出自己对背影、对父亲(或其他亲人)的情感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情感教育的奠基之举,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则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经由上述努力,学生无疑是记住了背影,记住背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生)在父母身后那充满感恩的凝视的双眸。《背影》一文的解读,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了从文字向人生的华丽转变。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多了一层理解:无论是教师视角下的教材解析,还是学生进行的文本解读,像这种带有情感主题的文本,需要的是学生在面对文本时有一双凝视文字而解读人生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从而读懂文本,读懂人生。
  诚然,这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带着情感凝视文字,这样的教学目标总会不断地接近。如果说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追求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的话,那这也是一条培养学生必备品格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  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参加每三年举
期刊
调查发现:高达74%的乡村孩子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七成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拯救乡村儿童的阅读缺失,已是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刻不容缓的事。于是,我从识字教学的革新开始,投入到大量阅读的教学研究之中。  科学已充分证明,12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而汉字本身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也使儿童集中、快速、大量识字成为可能。学龄儿童识字记字的能力,一年级
期刊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孩子透过文本去感悟文本背后的内涵。《梅兰芳学艺》选自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做了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对于梅兰芳的认识,真的知之不多。那么,这一教学难点应该如何突破,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显得单调而沉闷呢?一、巧做文本先行者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
期刊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通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机械的认读识记。因此,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并且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会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一、增趣味,在游戏体验中识字  师:老师把只需要认识的生字用蓝色标出来了,把需要会写的生字用红色显示出来了。看,这些字宝宝你都能读准确吗?咱们先来开火车读一读蓝色部分的字,看看哪一小组开得又快又好?(学生开火车识字)  师
期刊
说理性文章重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理解这类文章有一定困难,虽然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少,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在教这类文章时,除了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归纳,还应考虑它自身体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想一想。一、想一想作者的观点  以《谈礼貌》教学为例,教学时不宜在初读课文后立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可以有梯度地设计成以下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表达的点融入其中,培植语用表达,生发语用表达,随课堂触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一、依托课程资源,模仿写作方法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抓住训练点,适时、适量、适情地进行经典语句、段落、篇章、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
期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
期刊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30个教师节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代的诗词,如何在孩子心底生根,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词教学要以“诗”“词”的形式打开。一、初识诗词的形式  诗、词的外部形式是不同的。格律诗最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乳牙换恒牙的时期,古人把此年龄段的孩子称作“龆龀”。这时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渴求展示自我,正当知识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国学启蒙应始于龆龀,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国学的浸润,烛照他们的内心,开启他们的心智。为此,我们精心编撰了国学校本教材。我们学校的国学校本教材有四大特点:择善而从,有助于帮助孩子日常生活中选择好的学,照好的做;博学于文,能启迪孩子的心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