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前导入效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前导入 教学研究
新课程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随之开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式,由讲堂变为学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初中数学是中学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性,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大。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事情。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环节,教师要逐渐认识到导入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的导入设计水平和技能,并利用课前精彩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具体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具体实施呢?本文对此提出了建议。
一、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倾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内在的巨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数学科目有兴趣,对教学内容有兴趣,那么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欲。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部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设置问题情境,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多种因素。首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样能够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同时又要与新知识关联,让学生在这种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导入可以有多重方法,例如利用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引入数学文化史或是数学家实例、故意设置错题陷阱等,这些形式都能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问题,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平衡,通过产生矛盾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导入环节提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提出的问题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到答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前导入要有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前导入环节也应该注意艺术性。一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得好,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艺术性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导入的内容要有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趣味性要素,尽量使导入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初中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一般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导入。除了教材,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导入部分,对导入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相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的素材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去,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要注意导入方式的艺术性。例如注意导入语言的艺术性,或简洁、或幽默、或动人。其中也可以添加多种艺术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飞机、宝塔等,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在课前导入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一些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做到这一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教师如果自问自答,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导入部分设置问题情境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回答,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努力想一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要注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引导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尝试解答。时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上心、眼、手都同时调动起来,亲自感受知识的产生和解答过程,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并且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在课前导入环节应该注意的方面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积极去探索和实施,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方面。首先,要把握导入时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整体教学时间有所把握,当前大部分学校每节课的时间设置是40分钟或者45分钟,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合理把握导入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气氛为标准,一般来说控制在5到10分钟即可。
其次,导入部分要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性。新课导入要目的明确,导入的内容要有价值,实现知识的建构,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导入内容要有衔接性,课堂导入环节不是走形式,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让数学教师借助这个环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课前导入要有衔接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最后,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少了哪一端的参与都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一言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总之,课前导入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作为教师要善于思考和实践,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应用,努力做好课前导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前导入 教学研究
新课程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随之开展,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式,由讲堂变为学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初中数学是中学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性,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大。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事情。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环节,教师要逐渐认识到导入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的导入设计水平和技能,并利用课前精彩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具体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具体实施呢?本文对此提出了建议。
一、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倾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内在的巨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数学科目有兴趣,对教学内容有兴趣,那么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欲。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部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设置问题情境,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多种因素。首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样能够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同时又要与新知识关联,让学生在这种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导入可以有多重方法,例如利用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引入数学文化史或是数学家实例、故意设置错题陷阱等,这些形式都能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问题,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平衡,通过产生矛盾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导入环节提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提出的问题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到答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前导入要有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前导入环节也应该注意艺术性。一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得好,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艺术性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导入的内容要有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趣味性要素,尽量使导入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初中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一般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导入。除了教材,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导入部分,对导入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例,与数学教学相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的素材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去,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要注意导入方式的艺术性。例如注意导入语言的艺术性,或简洁、或幽默、或动人。其中也可以添加多种艺术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飞机、宝塔等,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在课前导入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一些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做到这一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教师如果自问自答,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导入部分设置问题情境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回答,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积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努力想一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要注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引导让学生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尝试解答。时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上心、眼、手都同时调动起来,亲自感受知识的产生和解答过程,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并且对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在课前导入环节应该注意的方面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积极去探索和实施,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方面。首先,要把握导入时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整体教学时间有所把握,当前大部分学校每节课的时间设置是40分钟或者45分钟,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合理把握导入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气氛为标准,一般来说控制在5到10分钟即可。
其次,导入部分要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性。新课导入要目的明确,导入的内容要有价值,实现知识的建构,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导入内容要有衔接性,课堂导入环节不是走形式,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让数学教师借助这个环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课前导入要有衔接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最后,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要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少了哪一端的参与都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一言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总之,课前导入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作为教师要善于思考和实践,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应用,努力做好课前导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