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便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着眼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既然強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就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求语文教师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多语文教师的套路无非先是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粗略地讲解一通,最后布置作业。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换。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一边倒的讲和听,而是双方积极地参与,实现教学互动。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率先领会新课改的主旨,语文知识丰富的内涵就给了语文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
二、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可避免有时学生的理解会有所偏颇,这时应恰当地予以指正,并对其理解的可取之处加以肯定。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这课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图文并茂的境界,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和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个优美生动的情境。
三、激发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正是因为对事物浓厚的兴趣,不断去求知、去探索,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我记得有一次听见几个学生在水龙头前边洗碗边兴致勃勃地谈论当时的一个热点事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同学讲得头头是道,还颇有见地。可见,人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有发言或探索的欲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或是展开自学比赛或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如教学《那树》这一课,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每天上学经过校门口,门前的那条河流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学生们立刻就能回答出来:河水浑浊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引发他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考,再通过阅读文章,他们就能更深刻地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四、用幸福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幸福感,而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巨大影响。但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节奏地加以训练。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该予以重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互助合作,熟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最后汇总,各组同学把预习成果拿出来交流,既可以使全员融入学习中去,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启发质疑。“思维以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地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然后通过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质疑往往体现了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见解深度,这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勤做笔记。知识需要不断积累,而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旧的知识就会逐渐遗忘,因此,需要不断复习,这时做笔记就非常必要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文章的主旨、结构、手法等知识要点,以便以后复习。而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炼教师讲述的信息要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平时记录一些优美的语句和短文,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文章,并尝试着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能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就会拥有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着眼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既然強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就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求语文教师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多语文教师的套路无非先是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粗略地讲解一通,最后布置作业。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换。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一边倒的讲和听,而是双方积极地参与,实现教学互动。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率先领会新课改的主旨,语文知识丰富的内涵就给了语文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
二、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可避免有时学生的理解会有所偏颇,这时应恰当地予以指正,并对其理解的可取之处加以肯定。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这课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图文并茂的境界,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和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个优美生动的情境。
三、激发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正是因为对事物浓厚的兴趣,不断去求知、去探索,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我记得有一次听见几个学生在水龙头前边洗碗边兴致勃勃地谈论当时的一个热点事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同学讲得头头是道,还颇有见地。可见,人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有发言或探索的欲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或是展开自学比赛或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如教学《那树》这一课,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每天上学经过校门口,门前的那条河流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学生们立刻就能回答出来:河水浑浊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引发他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考,再通过阅读文章,他们就能更深刻地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四、用幸福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幸福感,而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巨大影响。但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节奏地加以训练。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该予以重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互助合作,熟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最后汇总,各组同学把预习成果拿出来交流,既可以使全员融入学习中去,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启发质疑。“思维以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地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然后通过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质疑往往体现了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见解深度,这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勤做笔记。知识需要不断积累,而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旧的知识就会逐渐遗忘,因此,需要不断复习,这时做笔记就非常必要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文章的主旨、结构、手法等知识要点,以便以后复习。而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提炼教师讲述的信息要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平时记录一些优美的语句和短文,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文章,并尝试着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能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就会拥有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