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味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都知道数学很重要,但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令人生畏的,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怎样使数学教学活动从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
一、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下,让我们每天去做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时间长了,你还能有兴趣吗?其实数学本身丰富多彩,并不是与生活脱节,而是很多教师还没有走出“教书”的牢笼,没有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教室开展教学,部分内容如果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带学生来到高处俯视校园,感受位置与方向。教学“克与千克”,我们把衡器搬来,让学生自由掂一掂再称一下身边物体的质量,自己的体重、书包、笔、文具盒、书、鸡蛋、小刀……无数的体验使他们感受物体的质量,从而认识克与千克。再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搬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做演示,我们还可以用土豆或苹果切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与顶点。上学走路,记住起止时间点,认识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在购物时,从优惠中,了解怎么计算折扣问题,怎么比较哪家商店便宜;在吃零食时,从包装袋上能够学到些什么?等等。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
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形式和过程生活化。
传统的导课、新授、练习、小结等环节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组织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现代课堂教学暴露的许多问题,我们也常常深入思考。看到一些外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视频,总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太过正统、严肃,如果我们能借鉴一些不同的做法,将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的欢迎是肯定的,这种做法也是可行的。
学生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图形的棱长和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动手去做框架,糊纸盒等活动,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也就被激发起来了。再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引用“摸球中奖”的生活情境,引出课题,展开教学。这样,巧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寻求答案的疑惑,积极性强了,求知欲望也就高了。从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是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但现在很多人只能“纸上谈兵”,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习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回归生活教学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解决问题的题目设计更要紧密联系生活,教师要敢于抛开教材中的例題,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四、数学需要“生活味”的调和,但应警惕“去数学化”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还能训练人思维,必要的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落实。 “数学教育自然是数学内容为核心,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景,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数学专家张奠宙语。)
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他们所获得的就是那些比较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源于生活”是基础,“高于生活”是升华与深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首先从情景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其次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习得的知识与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的概念和方法,学习数学,如此往复循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第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味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都知道数学很重要,但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令人生畏的,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怎样使数学教学活动从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
一、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下,让我们每天去做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时间长了,你还能有兴趣吗?其实数学本身丰富多彩,并不是与生活脱节,而是很多教师还没有走出“教书”的牢笼,没有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教室开展教学,部分内容如果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带学生来到高处俯视校园,感受位置与方向。教学“克与千克”,我们把衡器搬来,让学生自由掂一掂再称一下身边物体的质量,自己的体重、书包、笔、文具盒、书、鸡蛋、小刀……无数的体验使他们感受物体的质量,从而认识克与千克。再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搬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做演示,我们还可以用土豆或苹果切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与顶点。上学走路,记住起止时间点,认识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在购物时,从优惠中,了解怎么计算折扣问题,怎么比较哪家商店便宜;在吃零食时,从包装袋上能够学到些什么?等等。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
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形式和过程生活化。
传统的导课、新授、练习、小结等环节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组织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现代课堂教学暴露的许多问题,我们也常常深入思考。看到一些外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视频,总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太过正统、严肃,如果我们能借鉴一些不同的做法,将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的欢迎是肯定的,这种做法也是可行的。
学生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图形的棱长和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动手去做框架,糊纸盒等活动,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也就被激发起来了。再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引用“摸球中奖”的生活情境,引出课题,展开教学。这样,巧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寻求答案的疑惑,积极性强了,求知欲望也就高了。从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是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但现在很多人只能“纸上谈兵”,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习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回归生活教学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解决问题的题目设计更要紧密联系生活,教师要敢于抛开教材中的例題,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四、数学需要“生活味”的调和,但应警惕“去数学化”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数学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还能训练人思维,必要的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落实。 “数学教育自然是数学内容为核心,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景,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数学专家张奠宙语。)
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他们所获得的就是那些比较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源于生活”是基础,“高于生活”是升华与深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首先从情景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其次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习得的知识与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的概念和方法,学习数学,如此往复循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