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激发学生兴趣;应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创设情景,再现生活画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知识;最后是返回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数学这门功课就会变得鲜活,有趣有用。
关键词:数学;生活;鲜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数学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二者联系紧密。数学这门功课是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完美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更重要的是儿童天生是有好奇心的,天生具有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兴趣,在生活中经常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和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周围的一切,儿童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开始认识数学的。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儿童天性的关系,不要一天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讲解数学公式,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领悟到数学鲜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素,有的学生始终认为数学是抽象不可捉摸的,是枯燥无味的,是神秘难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兴趣,没有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时,才能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潜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是别的形状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这个司空见惯但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别的形状不行因为无法滚动,只有圆形无棱无角,好滚动,而且滚动起来平稳。”有的反驳说:“椭圆形也可以,推土机、挖土机的履带的外形就是椭圆形的。”“是呀,既然椭圆形的也可以,那为什么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椭圆形的呢?”我趁机引导。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中,思维状态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用椭圆做车轮子的车子笨重”、“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跑不快”、“用圆形的做车轮的车子既轻便速度又快”…….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那么使圆形车轮行驶既快又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继续追问学生,在学生充满期待和迷惑的眼神中,学习开始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培養数感
数学就在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每个人在生活的经历中,最初的感知一定离不开数学。比如,我在教学《6-8各数的认识》巩固阶段的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6、7、8,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它们,什么时候用到过6、7、8,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家昨天买了6个苹果。
生2:我家院子里有7棵树。
生3:今年我8岁了。
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很好,想到的与众不同。
生4:我家的摩托车号码里有6和8。
生5:我家的电话号码里6、7、8都有
讨论越来越激烈,有的说遥控板上的数字,有的说电脑键盘上的数字。我就是这样让学生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数字的理解,表示几个物品,几层楼,几号,第几,表示特定的号码,如车牌号码等等,这些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亲切感,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三、再现学生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探索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始终理解不透彻,其实,数学课堂经常被认为是比较枯燥、乏味,缺乏激情的。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抽象得难以理解,其实只要学生置于生活现实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有的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区分不是很清楚。教学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到:“如果把我们家吃饭用的圆桌子看作圆的话,圆的周长就好比围绕圆桌子可以坐多少人吃饭,圆的面积就好比是桌面上能放下多少盘菜。”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听的兴趣盎然,脸上浮现出顿悟后的喜悦笑容。
四、返回学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才能真实的展示其学习水平,才能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在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回家测量一下自己家里的客厅和餐厅的周长,和家人一起算算其面积看看自己家的地板买的划算吗。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学生向我汇报测量和测算结果时的热情高涨,有的说:“我用书上摆方块的方法测量发现很麻烦。”有的说:“我用数地板块数的方法测量,不过爸爸说这种方法不准确。”还有的说:“我回家后在墙角摆弄时,爷爷看见了,爷爷叫我用卷尺测量在计算出面积。”在汇报地砖买的划不划算时,有的说:“我家客厅大,可地板砖太小是30×30厘米,很不美观。”有的说:“我家客厅不大,但买的是80×80厘米,很美观,很漂亮。可妈妈说太大的地砖在用的时候,很多整块的砖要裁掉,很浪费。还是买小点的好。”我接着提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地砖裁掉的很少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很快得出:用客厅、餐厅的长、宽去除以各种地板砖的边长,能够被整除的、或商最小的砖。用起来既美观又划算。像这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正是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我真为学生所潜藏的思维力、创造力感到惊叹。
总之,为了让数学易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在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细心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教材中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元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试一试、课堂就会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学生就会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作者简介:敬其林(1963.1-),男,汉族,四川遂宁人,蓬溪县新胜乡小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鲜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数学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二者联系紧密。数学这门功课是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完美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更重要的是儿童天生是有好奇心的,天生具有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兴趣,在生活中经常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和兴趣更多地集中在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周围的一切,儿童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开始认识数学的。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儿童天性的关系,不要一天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讲解数学公式,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领悟到数学鲜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素,有的学生始终认为数学是抽象不可捉摸的,是枯燥无味的,是神秘难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兴趣,没有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时,才能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潜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是别的形状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被这个司空见惯但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别的形状不行因为无法滚动,只有圆形无棱无角,好滚动,而且滚动起来平稳。”有的反驳说:“椭圆形也可以,推土机、挖土机的履带的外形就是椭圆形的。”“是呀,既然椭圆形的也可以,那为什么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椭圆形的呢?”我趁机引导。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中,思维状态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用椭圆做车轮子的车子笨重”、“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跑不快”、“用圆形的做车轮的车子既轻便速度又快”…….学生的回答一个接一个。“那么使圆形车轮行驶既快又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继续追问学生,在学生充满期待和迷惑的眼神中,学习开始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培養数感
数学就在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每个人在生活的经历中,最初的感知一定离不开数学。比如,我在教学《6-8各数的认识》巩固阶段的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6、7、8,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它们,什么时候用到过6、7、8,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家昨天买了6个苹果。
生2:我家院子里有7棵树。
生3:今年我8岁了。
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很好,想到的与众不同。
生4:我家的摩托车号码里有6和8。
生5:我家的电话号码里6、7、8都有
讨论越来越激烈,有的说遥控板上的数字,有的说电脑键盘上的数字。我就是这样让学生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数字的理解,表示几个物品,几层楼,几号,第几,表示特定的号码,如车牌号码等等,这些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亲切感,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三、再现学生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探索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始终理解不透彻,其实,数学课堂经常被认为是比较枯燥、乏味,缺乏激情的。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抽象得难以理解,其实只要学生置于生活现实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有的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区分不是很清楚。教学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到:“如果把我们家吃饭用的圆桌子看作圆的话,圆的周长就好比围绕圆桌子可以坐多少人吃饭,圆的面积就好比是桌面上能放下多少盘菜。”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听的兴趣盎然,脸上浮现出顿悟后的喜悦笑容。
四、返回学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才能真实的展示其学习水平,才能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在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回家测量一下自己家里的客厅和餐厅的周长,和家人一起算算其面积看看自己家的地板买的划算吗。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学生向我汇报测量和测算结果时的热情高涨,有的说:“我用书上摆方块的方法测量发现很麻烦。”有的说:“我用数地板块数的方法测量,不过爸爸说这种方法不准确。”还有的说:“我回家后在墙角摆弄时,爷爷看见了,爷爷叫我用卷尺测量在计算出面积。”在汇报地砖买的划不划算时,有的说:“我家客厅大,可地板砖太小是30×30厘米,很不美观。”有的说:“我家客厅不大,但买的是80×80厘米,很美观,很漂亮。可妈妈说太大的地砖在用的时候,很多整块的砖要裁掉,很浪费。还是买小点的好。”我接着提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地砖裁掉的很少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很快得出:用客厅、餐厅的长、宽去除以各种地板砖的边长,能够被整除的、或商最小的砖。用起来既美观又划算。像这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正是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我真为学生所潜藏的思维力、创造力感到惊叹。
总之,为了让数学易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在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细心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挖掘教材中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元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试一试、课堂就会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学生就会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作者简介:敬其林(1963.1-),男,汉族,四川遂宁人,蓬溪县新胜乡小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