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初级阶段——感知、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我鼓励学生多背诵课文,这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听说结合。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的过程不是机械、被动地接收和简单重复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收信息。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听、会听,敏锐地捕捉信息。如果听是吸收,那么说则是表达,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需要多说。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表达练习,把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感。
读写结合。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进而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会在学习者大脑里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象在遇到外界相应的刺激时,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的独特意境。接着,我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体会苏轼始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抑郁惆怅,最终却又乐观开朗的心理变化,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这样,通过不同的“读”、反复“读”,学生感悟到了词中高远豁达的情感,体验到了这首词的优美与精妙。此时,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巩固“读”的成果。如此结合训练,语感自然就得到了培养。
勤记多背,积累知识。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二、中级阶段——领悟、分析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有效方法便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熟读诗歌,整体感知其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而后在课下,学生可以随时来找我讨论。这样就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对于诗歌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和理解,语感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分析刚开始就一针见血。语文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不仅对其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其提高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三、高级阶段——消化、运用
在积累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能领会其弦外之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我在教《隆中对》时,抓住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如制作“三国地图”、观看影视剧中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片段。这使得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产生强烈的兴趣,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我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要敢于质疑,多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引导他们努力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使自己的语感不断得以修正、强化和提高。
(责 编 莫 荻)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初级阶段——感知、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我鼓励学生多背诵课文,这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听说结合。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的过程不是机械、被动地接收和简单重复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收信息。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听、会听,敏锐地捕捉信息。如果听是吸收,那么说则是表达,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需要多说。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表达练习,把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感。
读写结合。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进而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会在学习者大脑里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象在遇到外界相应的刺激时,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的独特意境。接着,我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体会苏轼始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抑郁惆怅,最终却又乐观开朗的心理变化,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这样,通过不同的“读”、反复“读”,学生感悟到了词中高远豁达的情感,体验到了这首词的优美与精妙。此时,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巩固“读”的成果。如此结合训练,语感自然就得到了培养。
勤记多背,积累知识。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二、中级阶段——领悟、分析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有效方法便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熟读诗歌,整体感知其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而后在课下,学生可以随时来找我讨论。这样就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对于诗歌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和理解,语感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分析刚开始就一针见血。语文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不仅对其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其提高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三、高级阶段——消化、运用
在积累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能领会其弦外之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我在教《隆中对》时,抓住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如制作“三国地图”、观看影视剧中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片段。这使得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产生强烈的兴趣,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我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要敢于质疑,多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引导他们努力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使自己的语感不断得以修正、强化和提高。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