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北京有朋友打来电话,要我到广东观音山走走。说该省东莞市的观音山,一年四季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米达10000个以上,是个天然氧吧。园内有1000多种植物,300多种动物,原始次森林苍莽连绵,覆盖率达99%以上。山顶上还端坐着净高33米、由999块优质花岗岩雕刻拼装而成、重达三千多吨的世界最大花岗岩雕琢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所以,被世人称为“南天圣地,百粤秘境”。
朋友对风景的介绍我并没有太注意,但说到观音山却来了兴趣。因为我不仅对佛文化有偏爱,与观音更是有缘。从我记事起,外婆就告诉过我,我出生的地方从前是座庵,我出生后,母亲没有奶水,父亲为我先后雇了五个奶娘。外婆说那五个奶娘就是五个观音娘娘。我问外婆,什么叫观音娘娘,外婆说观音娘娘能救七难,解三苦,不然哪来的我呀!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是因为观音的原因,我开始逐渐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我找来一本本佛经研读,发觉佛教作为一门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里面包含了哲学、科学、美学、禅学、儒学、道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出于对佛学的追慕,一九九四年,我在复旦中文系作家班读书期间,在上海静安寺皈依了佛门,成为一名居士。自从皈依佛门后,默背二十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这么多年从不曾间断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精要。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我每天默背它一来为了修身养性,二来不可否认的潜意识里大概也想做个大智慧者吧!大智慧达不到,但修身养性之外,倒是锻炼了我的恒心与毅力。
去观音山之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观音山的资料。相传观音山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初入中土时首次停留之处。并因观音停留而建寺。据考证,其山顶有观音古寺,始建于盛唐。古寺因有观音菩萨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千百年来,青灯长明,香火不断……过去,我对佛教的了解,只知道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普陀山的对面还有一个不肯去观音寺,却从不知道观音山这个典故,真是佛法无边,佛学也无边啊!
是凡有佛落脚的地方,大都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所以世上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说。当然,古往今来寺庙都建在深山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深山里静,静能出智,智能生慧,慧能妙悟。禅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来获得对宇宙目的性的了悟。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虑、无计划的。也就是“无心”的。但就在这“无心”中,却分明又可以看到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不是说经说得顽石也点头,而是在未说之前,顽石即已点头了。意思是,并不待人为,自然已是佛性。由此可见,僧众的修持与环境是如此的密切。
而观音当初落脚的观音山确实很美。它的美美在水。那水有细流,躺在山谷间如银带一样从眼前涓涓流过。有仙泉瀑布,瀑布落差达380米,那清澈的山泉在平缓处显得温顺自然,到落差处只见36级瀑布从普度溪顶端以锐不可挡气势飞落而下,透体通白,飞珠溅玉,原本流动的它,变成倾泻,在倾泻中坚强地挺起了它液态的脊梁,释放出它所有的力与美。只到最终在悬崖边完成一个全新的蜕变。除了仙泉瀑布还有感恩湖、普渡溪、送子泉、人字瀑、龙泉瀑等,都以它们不同的资态与形式展示了水的浩瀚与美。
观音山的美,美在森林。站在观音广场,观那原始森林,只见这片与天地一体,与自然相呼应的原生态森林高耸入云,莽莽苍苍,一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厚重与广袤。一阵风从林中过,松涛声犹如江涛拍打堤岸,有着大浪淘沙般的轰鸣,又如万马奔腾,气势雄壮磅礴。这种原始的无限之美,有着“千里之足,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的“天地之大美”。让我刹那间便产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仿佛夜与昼,阴与阳,宇宙万物的消与长,乃至心灵的一切微动与剧动,都在它们的身上得到寓示、寄托和表达。
观音山的美,美在竹子。穿过丛林,眼前觉得一秀,一片青青葱葱的竹林,纤细修长如无数佳人亭亭的立在眼前。佳人是有智慧的美人,有自己的节操和独立的思想。思想不老的人不仅永远年轻,而且精神不死。而竹没有荣,也没有枯,不事张扬,不会引人前来寻芳猎艳,但终岁青青,自有风致。因为佳人的个性与价值观越是远离世俗,她的感情就越是坚贞。由此,我想到,王子猷在晋朝时发表的恋竹名言:“不可一日无此君。”大概指的也不完全是竹子吧!
观音山的美,还美在石墙。在山路的拐弯处,只见一堵石头垒成的墙,绵延数百米,差不多绕了半座山,那石头,因为年代久远,色泽青黄不一,每块石头大小不均,但垒砌齐整、严实,石垒墙是古代修建的战壕,距今已有600多年。这是历史的堆叠,也是生命的堆叠。因为它穿越时间,一直来到了今天。
当然,以上的美只要有些名气的山几乎都有。但这里不一样,我认为这里的水,源头应来自观音手里的净瓶,因而这里的水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它洁净、清凉,不但滋养着山上的花草树木,也滋养着山下的居民。而这里的森林和竹子,还仿佛是净瓶里的杨柳枝条插种出来的,因而尤其显得荟萃葱茏。在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今天,给人们带来一块天然的净土。
宋代的山水画家郭熙曾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但郭熙丢了一句,那就是:山得佛而神秘。看来他只能当个画家,对文化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而如今,当地政府就想到了这点,他们经多方考察论证,选择极具灵气的花岗岩,用人工雕琢,历时三载,雕琢成净高33米,重达3000多吨的花岗岩观世音圣像,使观音山有个具体的观音形象,使之名实相副。并且,也让观音山的传说落到实处。此举,对于观音山来说,真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点睛之笔。
雄伟的观音圣像,以蓝天为幕,森林为景,山峰为座。远观,只见那观音圣像仿佛端坐在浩瀚的云海之上,太阳在云海中穿行,给圣像和云海镀上了一层金色,使得圣像端坐的那片天空整个呈现出一片佛光。近观,圣像雄踞观音山顶,端坐须弥莲座之上,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帔帛,胸饰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无畏金刚印。面相丰腴、慈祥、和蔼,体现了盛唐以丰腴为美的特色。她神态安闲、和平、宁静,使人们观赏或朝拜时,能够体会到她真实的生命和某种韵律。
看得出来,这尊观音圣像的雕琢者,是下了大功夫了。在构思与创作时,把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运动,以及天地间的化育生机,都蕴含在了圣像创作的意境中,使观音那种宁静的、甚至带有神性的美在冰冷的花岗岩上得到充分体现,以雄伟的外观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震撼欣赏者和朝拜者的心灵。
在观音山间行走,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他们每遇到游人,都会垂目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意在表示对我们的欢迎和尊敬。这更给这观音山增添了浓郁的佛境氛围。我从世事纷扰的凡俗中来,在这个浓郁的佛境气氛中,心灵得到了一种洗礼一种荡涤。
应该感谢北京的这位友人,让我来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作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山水之旅、心灵之旅。我以为,所谓“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的这种赞誉,观音山确实担当得起。而能有这种担当的天下名山也并不太多。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可以担当,它们分别是普贤、地藏、文殊和观音的道场。但观音山还是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它直接唤作了观音山。山是观音,观音是山,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绝美的景致就是生命的感悟。放眼观音山,有时候,竟叫你分不清这究竟是眼的观赏,还是心的托付。
回到上海,已有时日,观音山仍然不时在眼前闪现,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文字,以报北京的友人,以谢南天的神山。
作者简介:
孙思,女,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现为上海某高校讲师,《上海诗人》诗刊编辑部主任。
著有诗集《剃度》,随笔集《走进大学生心里》, 2007年《走进大学生心里》被上海市评估院专家声称: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空白,并被全国24个省市及多家网站列为十大新书推荐之一。诗、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主要散见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学报、劳动报、中国诗人报、《诗歌月刊》、《上海诗人》、上海广播电台、《香港文学》、《香港作家》等,诗与散文及报告文学多次在上海及全国获奖。
朋友对风景的介绍我并没有太注意,但说到观音山却来了兴趣。因为我不仅对佛文化有偏爱,与观音更是有缘。从我记事起,外婆就告诉过我,我出生的地方从前是座庵,我出生后,母亲没有奶水,父亲为我先后雇了五个奶娘。外婆说那五个奶娘就是五个观音娘娘。我问外婆,什么叫观音娘娘,外婆说观音娘娘能救七难,解三苦,不然哪来的我呀!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是因为观音的原因,我开始逐渐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我找来一本本佛经研读,发觉佛教作为一门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里面包含了哲学、科学、美学、禅学、儒学、道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出于对佛学的追慕,一九九四年,我在复旦中文系作家班读书期间,在上海静安寺皈依了佛门,成为一名居士。自从皈依佛门后,默背二十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这么多年从不曾间断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精要。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我每天默背它一来为了修身养性,二来不可否认的潜意识里大概也想做个大智慧者吧!大智慧达不到,但修身养性之外,倒是锻炼了我的恒心与毅力。
去观音山之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观音山的资料。相传观音山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初入中土时首次停留之处。并因观音停留而建寺。据考证,其山顶有观音古寺,始建于盛唐。古寺因有观音菩萨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千百年来,青灯长明,香火不断……过去,我对佛教的了解,只知道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普陀山的对面还有一个不肯去观音寺,却从不知道观音山这个典故,真是佛法无边,佛学也无边啊!
是凡有佛落脚的地方,大都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所以世上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说。当然,古往今来寺庙都建在深山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深山里静,静能出智,智能生慧,慧能妙悟。禅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来获得对宇宙目的性的了悟。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虑、无计划的。也就是“无心”的。但就在这“无心”中,却分明又可以看到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不是说经说得顽石也点头,而是在未说之前,顽石即已点头了。意思是,并不待人为,自然已是佛性。由此可见,僧众的修持与环境是如此的密切。
而观音当初落脚的观音山确实很美。它的美美在水。那水有细流,躺在山谷间如银带一样从眼前涓涓流过。有仙泉瀑布,瀑布落差达380米,那清澈的山泉在平缓处显得温顺自然,到落差处只见36级瀑布从普度溪顶端以锐不可挡气势飞落而下,透体通白,飞珠溅玉,原本流动的它,变成倾泻,在倾泻中坚强地挺起了它液态的脊梁,释放出它所有的力与美。只到最终在悬崖边完成一个全新的蜕变。除了仙泉瀑布还有感恩湖、普渡溪、送子泉、人字瀑、龙泉瀑等,都以它们不同的资态与形式展示了水的浩瀚与美。
观音山的美,美在森林。站在观音广场,观那原始森林,只见这片与天地一体,与自然相呼应的原生态森林高耸入云,莽莽苍苍,一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厚重与广袤。一阵风从林中过,松涛声犹如江涛拍打堤岸,有着大浪淘沙般的轰鸣,又如万马奔腾,气势雄壮磅礴。这种原始的无限之美,有着“千里之足,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的“天地之大美”。让我刹那间便产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仿佛夜与昼,阴与阳,宇宙万物的消与长,乃至心灵的一切微动与剧动,都在它们的身上得到寓示、寄托和表达。
观音山的美,美在竹子。穿过丛林,眼前觉得一秀,一片青青葱葱的竹林,纤细修长如无数佳人亭亭的立在眼前。佳人是有智慧的美人,有自己的节操和独立的思想。思想不老的人不仅永远年轻,而且精神不死。而竹没有荣,也没有枯,不事张扬,不会引人前来寻芳猎艳,但终岁青青,自有风致。因为佳人的个性与价值观越是远离世俗,她的感情就越是坚贞。由此,我想到,王子猷在晋朝时发表的恋竹名言:“不可一日无此君。”大概指的也不完全是竹子吧!
观音山的美,还美在石墙。在山路的拐弯处,只见一堵石头垒成的墙,绵延数百米,差不多绕了半座山,那石头,因为年代久远,色泽青黄不一,每块石头大小不均,但垒砌齐整、严实,石垒墙是古代修建的战壕,距今已有600多年。这是历史的堆叠,也是生命的堆叠。因为它穿越时间,一直来到了今天。
当然,以上的美只要有些名气的山几乎都有。但这里不一样,我认为这里的水,源头应来自观音手里的净瓶,因而这里的水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它洁净、清凉,不但滋养着山上的花草树木,也滋养着山下的居民。而这里的森林和竹子,还仿佛是净瓶里的杨柳枝条插种出来的,因而尤其显得荟萃葱茏。在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今天,给人们带来一块天然的净土。
宋代的山水画家郭熙曾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但郭熙丢了一句,那就是:山得佛而神秘。看来他只能当个画家,对文化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而如今,当地政府就想到了这点,他们经多方考察论证,选择极具灵气的花岗岩,用人工雕琢,历时三载,雕琢成净高33米,重达3000多吨的花岗岩观世音圣像,使观音山有个具体的观音形象,使之名实相副。并且,也让观音山的传说落到实处。此举,对于观音山来说,真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点睛之笔。
雄伟的观音圣像,以蓝天为幕,森林为景,山峰为座。远观,只见那观音圣像仿佛端坐在浩瀚的云海之上,太阳在云海中穿行,给圣像和云海镀上了一层金色,使得圣像端坐的那片天空整个呈现出一片佛光。近观,圣像雄踞观音山顶,端坐须弥莲座之上,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帔帛,胸饰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无畏金刚印。面相丰腴、慈祥、和蔼,体现了盛唐以丰腴为美的特色。她神态安闲、和平、宁静,使人们观赏或朝拜时,能够体会到她真实的生命和某种韵律。
看得出来,这尊观音圣像的雕琢者,是下了大功夫了。在构思与创作时,把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运动,以及天地间的化育生机,都蕴含在了圣像创作的意境中,使观音那种宁静的、甚至带有神性的美在冰冷的花岗岩上得到充分体现,以雄伟的外观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震撼欣赏者和朝拜者的心灵。
在观音山间行走,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他们每遇到游人,都会垂目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意在表示对我们的欢迎和尊敬。这更给这观音山增添了浓郁的佛境氛围。我从世事纷扰的凡俗中来,在这个浓郁的佛境气氛中,心灵得到了一种洗礼一种荡涤。
应该感谢北京的这位友人,让我来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作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山水之旅、心灵之旅。我以为,所谓“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的这种赞誉,观音山确实担当得起。而能有这种担当的天下名山也并不太多。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可以担当,它们分别是普贤、地藏、文殊和观音的道场。但观音山还是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它直接唤作了观音山。山是观音,观音是山,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绝美的景致就是生命的感悟。放眼观音山,有时候,竟叫你分不清这究竟是眼的观赏,还是心的托付。
回到上海,已有时日,观音山仍然不时在眼前闪现,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文字,以报北京的友人,以谢南天的神山。
作者简介:
孙思,女,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现为上海某高校讲师,《上海诗人》诗刊编辑部主任。
著有诗集《剃度》,随笔集《走进大学生心里》, 2007年《走进大学生心里》被上海市评估院专家声称: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的空白,并被全国24个省市及多家网站列为十大新书推荐之一。诗、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主要散见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学报、劳动报、中国诗人报、《诗歌月刊》、《上海诗人》、上海广播电台、《香港文学》、《香港作家》等,诗与散文及报告文学多次在上海及全国获奖。